当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吧,这时候,最关键的观后感怎么能落下!在写观后感之前,可以先参考范文,下面是小编辛苦为大家带来的纪录片幼儿园观后感【精彩7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幼儿园本来是一个充满童真与单纯的世界。如果说校园是现在社会中唯一的一块净土,那么幼儿园本应该就是净土中的净土。然而,在纪录片《幼儿园》中,我们看到:在很多方面幼儿园跟成人社会是重和的,这不得不引起我们每个成人的深思。
当有人问一个小朋友为什么他能长这么高时,小朋友娴熟的回答道:“我在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老师的帮助下长这么高的。”这不禁让我心生诧异:一个幼儿园的孩子居然可以把这样的问题回答的如此“圆满”。但仔细想来,其实这未必是孩子的真实想法,只是我们成人的世俗在他们身上留下的烙印。
当记者问到有关警察的问题时,一个小男孩告诉我们,交警会收蛮多钱,还收车子。一个小小的孩子对我们国家公职人员就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不敢想象这些印象留在他们的世界里伴随他们成长后将来会这样,但可能“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把它交给警察叔叔手里边”的事会很难上演了。
我们不难看到,孩子们在成人的影响下俨然已经有了小小“思想者”的姿态了,而且这些孩子的成熟与我们想象中的天真无邪相距甚远。纪录片《幼儿园》不仅在主题上寓意深刻,其运用的表现手法和拍摄技巧也值得我们称赞。
导演所拍摄和表现的场景并不是我们一提到幼儿园头脑中就会闪现的诸如上课、六一、游戏等常见景象。我们看到的是看似平凡,但仔细品味后却能让人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而且非常态的内容。
整个片子看完,你会发现自己完全处于一个比平时低矮的世界,该片采取平视的手法,用孩子们的高度和视野看待这个世界。这样不仅剔除了成人的纷扰,让我们更真实的感受孩子们眼中的一切,而且极富感染力。
刚看完《幼儿园》给人一种零散的感觉,我们似乎很难用一句话将其内容全面的概括。但细细想来,导演正是通过各个看似零散杂乱的片段不断延伸主题,提升内涵。然后用蒙太奇手法深层次的表现这片幼儿的世界,其实更是成人世界的折射。
幼儿园是一个特殊的地方,基本每个人都在那个地方度过了几年光阴,都在那里欢笑,哭泣,成长。现今的幼儿园不断有问题爆料在社会上,例如前不久曝光的三色幼儿园事件,让人们对幼儿园的现状不断担忧,上节课观看了张以庆导演的纪录片《幼儿园》,再对比如今让人感概万分。
张以庆在简介中这样写道:“在中国在武汉在一所寄宿制幼儿园,我们纪录了一个小班、一个中班和一个大班在14个月里的生活。幼儿园生活是流动的,孩子们成长是缓慢的,每天都发生一些小事却也都是大事,因为儿时的一切对人的影响是久远的。一个单位、一段日子、一堆成长中的生活碎片,总会承载点什么,那便是当我们弯下腰审视孩子的同时,我们也审视了自己和这个世界。”这是导演对自己作品的解释。在我看来,这也是导演创作本片想极力表达的一点:审视过去。
俗话是“横看成岭侧成峰”,不同的人看不同的事物所联想的也不同,儿童眼里的儿童,是同学,是朋友,也可能是打闹嬉戏的小冤家。中年眼里的儿童,是顽皮的小家伙,是可爱的小宝贝,也可能是自己生命的延续。老年眼里的儿童,是希望,是遥远的回忆和下一世的未来。而青年眼里的儿童,是难以言说的过去和现在,是最尴尬的怀念和祭奠。影片是在哭声中开始,在集体的沉默中结束,贯穿中间的有哭有笑、有打有闹、有失望有委屈、有高兴有兴奋,有依恋也有不舍。这多像我们人生的轨迹啊,欢乐有时,痛苦有时,最终归于静寂。给了观众更多的联想空间。
这部纪录片多条线索联合,并采用了丰富的转场方式,在我看来最大的特色在于导演采用了平拍的方式,在面对成人时采用了仰拍的方式,所以镜头的视角就是孩子所看到的世界,这让本片的画面感十分强烈,朴实平和,却又不失乐趣。
拍记录片的程序可分为素材的选择,结构的发掘,声音、色彩的处理,现场的控制,素材的整理,团队的组建。我对其中的“结构的发掘”与“声音色彩的处理”提出以下思考。我认为幼儿园的影片结构可总结为:一条持续采访一个学生的主线,另一条副线是大中小班的孩子的生活起居。而主线是按照时间顺序发展的,副线则是平行的时间空间关系,或者说不明显的时间空间顺序。主线中对一个心算班优等生的持续采访不仅在时间上暗示了幼儿园孩子的成长,影片的前进,也揭示了幼儿园的教育消磨了孩子的灵性与创意这一引人深思的社会问题。
其他孩子的采访都分别从具体细节方面体现了小孩独有的天真与快乐。而副线则从群体的角度来观察小孩的第一次社会群体生活。长镜头运用和长时间讲述一件事情的情况比较多,如一个孩子学穿衣服,一个孩子学搬椅子,一个孩子等家长。这些较冗长的镜头和叙事,形象传达了孩子刚开始学习独立的困难疑惑。在人生中的第一次社会群体生活中,会发生各种矛盾。小孩子间打斗吵架,老师严厉地斥骂,孩子艰难的学习新事物,这些都一一体现着幼儿园里孩子们经常遇到的挫折,以及并不倡导温柔赞扬的教育。而这种教育一直持续到小学中学大学,我们遇到的挫折也总是让我们产生小时候为难想哭的表情。以至于影片使人感到熟悉,不仅与我们自己的幼儿园相似,甚至和现在的我们,现在的社会相似。《幼儿园》中的声音都是采用现场的声音,有明显的空间感与现场感,显得更真实生动。色彩方面,对比度不强,没有强烈的光影感觉,使画面显得朴实,也稍显灰暗。
那些是我们的过去,是我们孩子的未来。
看到张以庆的《幼儿园》,每件事情都不是连贯的,它并不以某一个小孩或者某几个小孩为主角。如果非要说的话,这部纪录片的主角是有许多个,但是总的来说,都是一个形象,那就是幼儿园的小孩子。它的故事情节如此支离破碎,然而却让观众的印象很是深刻,因为它表现的就是在幼儿园中发生的事情,是上过幼儿园的人都会有过的经历。那一个个长镜头的组合以及关于孩子们镜头的特写,还有镜头的运动来表现了孩子们在幼儿园的表现,让我不禁想起了幼儿园那些支离破碎的记忆。这部纪录片的主题我最终还没能确定下来,是表现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是表现社会对孩子的影响吗?也许只是幼儿园这个小社会?还是全都有?但是,可以确定的是,它一定表现了幼儿园那些小孩子的本性。
虽然这部作品的主题不大明确,但是它的叙事结构还是颇为清晰的。这部作品的叙事角度,是以一般纪录片常用的纯客观叙事的角度,讲述幼儿园的故事。但由于这部纪录片并不以某一个人为主角,而是以多件没有清晰的时间线和因果关系的事情穿插而成的,因此可以定为它是以缀合式团块结构的叙事模式来讲述故事,根据小孩子的衣服,我们也可以判断其叙事的时间是以夏秋冬春夏的方式来走的。 在我看片子的过程中,令我印象最深的细节应该就是那些背景的音乐,在这部纪录片中,除了现场收的声音乐声还有幼儿园念的歌曲,只有那首《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和口琴的音乐让我印象最深。第一次出现的《茉莉花》背景音乐是在他们第一次午睡,在马上要睡着和睡熟的时候出现。我忽然想起了以前在学校住宿的时候,睡醒了老师会播的音乐。口琴的音乐和《茉莉花》都不是很欢快的,而是充满一种淡淡的哀伤。那是我曾想快快长大的日子,想快点变成大人,快点成年,快点老去的时候。而当我真正到了那个时候,我开始还念过去,那种大家都在一起玩,一起睡觉,不开心就哭,哭完就好了的童年。
看《幼儿园》的时候,我发现了那些小孩子竟然是如此的现实而又天真。他们知道要恨日本人,骂美国人,知道有爱,知道中国足球,评论起来也像个大人一样能说出一套一套的话。但他们也会很直率的不开心就打,你打我我打你的,却也会歧视,孤立别人。最终,我也想起来一些自己在幼儿园的片段,其实我们在幼儿园的时候就显示出了自己的价值倾向,只不过那时候更坦率。
这部纪录片中,有很多很多关于孩子们的特写镜头,孩子明明白白的表现出了有摄像机这种东西在拍着他们,他们会不自觉地去看它。而在那些单独插入的对孩子的访谈中,那些孩子都是那么的成熟。让我无话可说。
话说在我看这部纪录片的每一分钟,我都有记录下他们所做的所有事情。因此我也记下了很多纪录片所用长镜头拍摄下来的东西,如第一次上幼儿园的孩子的哭闹,吃饭、午睡时的孩子。让我印象比较深的长镜头有两个:一个是一个孩子在把椅子放好,却一直失败的场景,他把椅子翻了一次,却依旧放不好,也意识不到问题在哪里。这让我着急万分,后来却又释然,钻牛角尖却不放弃的孩子,也是很可爱的。一个是通常都是最后一个被接走的孩子陈志鹏,这个长镜头是以一种平拍的方式去拍的,他老是在回头看摄像机,或许是看活动室的另外一个门,那一种踌躇,那一种期待过后的失望,让我想起了在求学生涯中,同是几乎老在最后被接走的自己的心情,总是在怕,怕家人不再接自己了,但其实心里知道不会被抛下,却还会恐慌的难以言喻的心情。
那些不会再来的过去,那些泛黄的记忆,伴随着音乐慢慢地远去吧。
“或许是我们的孩子,或许就是我们自己……”片头的话似乎在引导我们对这部片子反思些什么。
在我的定性思维里,幼儿园的孩子都是天真烂漫的'模样。他们因为一点小事就可以开心很久,一只虫子可以围着看一下午;他们的烦恼也很简单,系不上鞋带、穿不好衬衫,简直整个天空都灰暗了。小男孩被欺负后情绪低落,小女孩赶紧把自己碗里的肉夹给他,哄他开心。问“爱是什么?”,小朋友回答:“就是我抱着你。”我以为这些就是幼儿园孩子的全部了。然而看完这部片子,我恍然发现,原来幼儿园里已经可以看见众生相……
记录片的好处是没有设计和偏见,一切都那么真实,于是我们看到本以为是后天形成的如今的种种行为念头其实在幼儿园时就已经突显了,照样是有欺凌、瞒骗、暴力、虚荣。片中有这样的毋宁说搞笑的镜头:一小朋友和其他小朋友坐在一张桌子上,对面的小朋友说“我不要你坐我对面,看着烦人!”说着还表情狠狠而诡异地征求别的小朋友意见:“看着都烦,是吧?”其夸张的表演能力让人叹为观止。
在这部片子里,我们看到的更多不是孩子们身上与生俱来的东西,而是在成长过程中耳濡目染的大人们和社会上的各种“德性”。 为什么我们的孩子能唱出“I love you”,却觉得“我爱你”是恶心的话、说不出口?为什么孩子会去憎恨没见过、甚至不确信是怎么回事的“日本鬼子”和美国人?幼儿园的孩子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是非观,他们会有这样的一些思维无疑是被成年人灌输进去的。
该片背景环境是武汉一所全托住宿制幼儿园,幼儿园老师们即便是在夜间也难以安心睡觉,惦记着唤醒孩子们起床小解、给孩子们盖好被踢开的被子,老师们的辛勤工作看在眼里,对于在这一点我是给予认可的。但依然无法抹灭的一个事实是:教师们的一些言行和教育方式存在着较大的问题。片中有一段老师不停点名批评一个名叫马玉兰的小朋友,甚至说出“马玉兰你又在害人”,才三四岁的孩子却被冠以害人的罪名,而无法为自己辩解;有小男孩无缘无故打人,欺负别人,老师脱口而出“打人的都是神经病”;最不能接受的是,因为孩子年龄小,幼儿园就给小朋友们男女混浴?我认为,孩子们的言行都是受家长老师的耳濡目染,幼儿园教师理应在孩子面前做好榜样,每一句说出口的话都应该慎重考虑;孩子的性别意识也从小就要树立清楚,“男孩子不可以欺负女孩子”、“女孩子要学会保护自己”这些也都应该从娃娃时代就要抓起,给予正确的引导,切不可大意。
其实说到底,我们以成年人的眼光去看孩子的世界多少有些不公平。总之最后,我还是希望孩子们眼里的世界可以少受一些成年人社会气息的沾染,而更多一些童真、欢乐和美好。
“或许是我们的孩子,或许就是我们自己。”
《幼儿园》这部纪录片,讲述了幼儿园里孩子生活的故事,我看到了很多幼儿园的缩影。《茉莉花》的背景音乐响起时,有一种淡淡的忧伤爬到我心里。
孩子都是不同的,孩子有个体差异,孩子也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家庭,但是来到了幼儿园却必须一模一样,仿佛工厂里生产零件一样,如果有一个是不符合标准的,那就是“不合格”,需要“反省”。
《幼儿园》的孩子们缺乏真正的关注与爱,在与孩子们的对话中可以看出这一点:
“你的爸爸妈妈都在忙什么?”
“我妈妈忙着做美容院,我爸爸忙着和别人吃饭。”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看出这一点:幼儿园在看世界杯比赛的时候,孩子们为中国队加油,但是有的孩子并不喜欢中国队,因为他们实在太差。而老师这个时候强加自己的情感于孩子,要孩子为中国队加油,不能在中国队输球的时候疯玩。孩子们不能有自己的观点或者看法,不能喜欢别的队,只能和老师一样喜欢中国队,中国队输了,就必须难过,不能疯玩了。
这对于孩子来说是不公平的,难道我们希望我们的孩子长大以后也是一个没有想法的人吗?人云亦云吗?
影片也给我一种孤独冰冷的感觉。特别是孩子独处的镜头出现时,再加上教室外面阳光明媚,但是那绿色油墙的教室里面却有一种冰冷的孤独。
比如:孩子们午睡醒来时,有的能自己穿衣服,有的坐在床上满面愁容隐隐哭泣的,也有穿衣服一次次尝试反复脱掉,最后还是耐心地穿好了衣服的,我们能依靠的只有我们自己。
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小男孩放板凳的场景,在老师提醒“换方向,调个面”后,他依旧不能放好板凳,接下来的时间他都在与这个板凳作斗争,但老师也只是口头提醒了一下,并没有帮助这个孩子落实于实际行动。
孩子的内心世界应该是渴望得到关注,渴望得到帮助的,只能依靠自己不停地探索发现了。
其次,我看到了孩子们眼中的世界。
孩子们在这个时候已经开始认识世界,但是又并不完全懂得这个世界。在他们眼里,欺负我们的人就是坏人,在他们眼里,警察是抓人的,把坏小孩带走,在他们眼里交警的罚款变成了收钱,自己收的钱要给领导,因为领导不能没有钱。
在《幼儿园》影片里比较缺乏爱的教育,在采访一个男孩时,问他:“你最喜欢班里的那个同学?”
这个孩子说:“不知道”,其实从他害羞的表情里可以看出,他是有喜欢的女孩的,但是他不敢说。
问:“www.记作业记作业.什么时候说我爱你?”
孩子回答:“不知道。”
问:“你没有听过吗?”
孩子回答:“没听过。”
“不好意思说,恶心!”
爱是很神圣的东西,因为爱,我们的生活才会大放异彩因为爱,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温暖。不是爸爸妈妈们不爱孩子,我相信每一位爸爸妈妈都是爱自己的孩子的,但是表达得太少,让孩子也羞于说爱,觉得说爱是恶心的!
爱在心口难开,不止电影里这样,现实生活中也会经常看到,特别是现在的成人,明明很爱自己的父母,但几乎不会表达,我们会给父母买东西,节日时问候他们,但我们几乎不会说我爱你。
对于我们的孩子,我们可以勇敢地去表达自己,让孩子也学会表达,不要把爱藏在心里。
整部影片中,我学习到了以下几点:
一、我们需要尊重我们的孩子,把他当做和我们一样的成人去对待。尊重他的想法,尊重他的观点。
二、给予孩子真正的关心与帮助,关注他们的学习,关注他们的生活,多陪伴孩子。帮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与道德观。
三、勇敢地向孩子表达爱,让孩子感觉到爱是美好的,让孩子也勇于向别人表达爱,形成美好温馨的生活环境。
我参加了儿子所在的明天幼稚集团第十幼儿园大二班的家长开放日活动。一个上午的时间,我不仅对孩子在幼儿园的学习与生活情况有了大致的了解,还从一些点点滴滴中生发出许多感慨。
早上九点钟,教学观摩课正式开始。
班主任李老师头戴五彩斑斓的漂亮花环一出场,立刻就引来了孩子和家长们的欢呼。我正在感叹几张简单的彩纸怎么经老师的手就能变出那么精美的装饰时,就听到李老师说:“小朋友们,咱们自己动手来制作一个花环好不好?”孩子们齐声说好。于是李老师先取下花环,让孩子们仔细观察上面有几朵花,都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的,它们的花瓣、花蕊各有什么特点,花的排布有什么规律等等。这个看似简单的预备过程,其实寓含着丰富的训练要素:它不仅锻炼了孩子的观察力,让他们对事物的颜色和形状有了进一步的掌握;而且还拓展了孩子的思维向度,使他们明白在找寻花朵的排布规律时并不是唯一的。
接下来就是动手制作了。老师先将一张A4的白纸对折,然后将折后的白纸折成均等的三份,最后打开A4纸,按照折痕画出六朵花,并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最后用剪刀把六朵花剪下来,粘贴到橙色的长条纸上,再根据自己头围的大小把长条纸粘连到一起,一个美丽的花环就制作成功了。对折对大班的小朋友来说比较容易,但三等分地折对他们中的有些孩子来说就有些困难了。老师就耐心地教孩子怎么先目测,然后怎么去改变误差等等。我觉得这个动手制作的过程很有意义,一方面,它有着严谨的科学精确性,比如对折、三等分、测头围等,另一方面,它又有着张扬个性的艺术想象力,比如花形、着色完全由孩子依自己的喜好选定。当孩子们将亲手做成的花环戴在自己头上时,每个小脸上都洋溢着自信的笑容。在游戏过程中,孩子的左右脑都得到了很好的开发与锻炼,这才是真正的“寓教于乐”。
中间的休息和加餐之后,孩子们头戴自己制作的花环开始了他们的汇报演出,内容有古诗朗诵、合唱童歌、眼睛保健操和武术健身操,有些古诗很长,家长们都可能背诵不全,但孩子们朗诵得那么流利,且声音洪亮、充满激情。天籁般的童声合唱更是把我们仿佛带回了久已逝去的童年时光,很多家长都不由自主地也跟着孩子们同唱起来……孩子的表演真是让家长们大开眼界,也大饱耳福。
午饭时间到了,孩子们在安静地享受着他们的午餐。幼儿园还特地准备了些食物给家长品尝。我尝了几种制作比较精致的面点,味道果然不错,难怪儿子周末在家吃饭时经常会说“还是幼儿园的饭好吃”呢……呵呵,我也趁机大饱一下口福吧。
短短一上午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看到孩子在幼儿园生活得那么快乐充实,我们作为父母感到无比安心。同时,我们也感受到老师的工作有多么勤苦。李老师那些看似无心的教学设计,其实恰恰体现了她教学经验的成熟与丰富,而这份自如,其背后又有多少辛勤的付出啊!也许只有同样作为教师的我才能理解得更为深刻吧!此外,老师们对孩子生活习惯的培养,可谓细致入微。比如怎样正确握剪刀、怎样使用胶棒,怎样处理废纸等等,都有那么具体的规定,这让我们这些做父母的都感到自惭形秽。
感谢辛勤付出的老师们,感谢立美育人的明天十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