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教初中数学教学知识?教学是为学生服务的,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立足学生实际,以学定教,激发学生兴趣,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才能促进学生不断获得进步,也唯有如此,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才能取得实效。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如何教初中数学教学知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1如何教初中数学教学知识
出示目标导学,自学寻求疑难
传统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一般会直接地告诉学生所要学习的知识点,然后通过例题分析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学习效率不高。而以学定教所提倡的是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在目标的指引下自主学习,求疑问难,从而为合作探究奠定基础。首先,要注重通过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数学课堂中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在问题引导下积极思考。以“一元一次方程的讨论”的教学为例,教师在教学中需引导学生了解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学会合并(同类项),会解“ax+bx=c”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虽然学生对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有了初步了解,但还未建立解方程概念。
为此,教学时教师应以教材中的背景资料作为导入,用幻灯片展示阿尔・花拉子米的故事,提出问题:“对消”与“还原”是什么意思”?再出示目标引导自学。其次,要注重通过目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制定出相应的学习目标,通过这些目标来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提出问题,进而自主学习。如在“从分数到分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导入新课后,提出目标:1.了解分式、有理式的概念;2.理解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然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材,并对教材中的例题试解。学生自主学习后以问题“什么是分式?什么是有理式?如何求出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如何求出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来进行检查自主学习情况。在该过程中,教师也可在导入新课后,通过导学案引导学生完成相应问题,然后检查。
推进设疑自学
学生主动自主学习要比教师灌输式的教学效果要好很多,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相应的教学流程设置一些既能引发学生思考,又能推动教学进程的问题,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动性。例如:在学习三角形这一节时,主要探讨三角形全等的“边角边”条件及其应用。首先,将全班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教师提问:“当两个三角形的6个元素中只有一组边相等或者角相等时,那两个三角形全等吗?”以及“从三角形的6个元素中任意选出其中 3 个元素,那么有多少种选择方法呢?”
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采用一张长方形的纸任意裁剪一个三角形,将这个长方形纸重新剪一个直角三角形,通过什么办法,能够让两个三角形全等呢?通过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最后,有位学生提出“利用一个直角,再量其他两边长度”。教师要求全班学生按照该学生的方法剪下直角三角形。全班学生通过测量、验证、交流等,进而得出相关结论。在整个过程中,有教师提问,也有学生动手操作,得出问题答案,不仅增加了师生之间的互动,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探索能力。
2数学的创新教学方法
充分发挥教材作用
教师教学离不开教材,数学教材是数学教学的媒体,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主线,教材不可能适应每个班每个人,教师要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进行创造性教学,结合新教材的内容编排,在课堂上,关注学生要多于关注教材,教育是一种关注,关注学生的成长,关注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环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适时地实施有差异的教学
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教师教学还要紧跟时代,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有效地使用多媒体技术,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学习的内容图文并茂,栩栩如生,自然增加了教学的魅力,使学习者保持良好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益。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需要充分地尊重学生的学习自由和学习兴趣的。能够使学生的心理和情感不受来自课堂之外的干扰和约束,需要教师通过恰当的教学组织形式,积极创设数学教学模式,激励和支持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发现问题,从另一个角度提出疑问,从而更加有效的讨论解决问题,就是说要培养学生敢于向固有答案挑战的精神和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关键在于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路,倡导学索欲的全过程。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数学思维过程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应根据所要完成的教材内容,从学情出发,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课堂上教师要摒弃师道尊严,发扬教学民主。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同时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组织、引导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与学生合作,努力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进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并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学习、渐渐进步,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取知识,形成技能,锻炼思维,发展能力,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生动活泼。
3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
大胆尝试,培养学生良好个性
在教学中,利用“难题”设置困难情景,让学生置身其中,迎接挑战,大胆尝试,开阔思路,战胜困难,有利于学生良好的个性形成。如学习圆的面积后,让学生选定一棵树干,测量计算它的横截面的面积。许多同学拿着卷尺或直尺围着树干无从下手,面临的问题是:横截面的面积怎么测量?通过讨论,明白可先测量树干的周长或直径,再求横截面的面积。
此时,又发现了新的“问题”:为什么许多同学算出的横截面的面积会不一样呢?在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由于测量树干的位置不同,所以得到的横截面的面积也不同。这样通过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不仅使学生弄清知识的疑难点,而且使学生意识到:遇到“问题”不要放弃,只要坚持下去,不断努力,才能最后成功。既提高了学生对挫折的耐受力和克服困难的勇气,又有利于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
丰富知识,构建良好的认知结构
知识与思维发展密切相关,培养创新思维要以丰富而扎实的知识做基础,掌握的知识越多,越容易产生新的联想,新的见解和新的创造。只有建立了丰富而合理的知识结构,学生才能在习以为常的现象中去重新组合已有知识,从而产生有创意的见解。
我设置了这样一道练习题:“一个养鸡专业户用75米长得篱笆,利用房屋壁做一边,围成一个长方形养鸡场。养鸡场长是35米,面积是多少平方米?”让学生先找出宽,在根据面积公式计算出面积,然后改成若不告诉你长是35米,直接求围成的长方形最大面积是多少?让学生讨论,试探寻找答案。这既需要学生有创新意识,又需要学生具备丰富合理的知识结构。只有二者紧密结合,融会贯通,才能解决。
4数学自主教学模式
课后自主探索与创新
学生学习包括着课前、课中和课后的学习,针对课后学习,教师则应该多加要求学生自己根据兴趣去探索一些教材以外的数学知识,培养自己的独自创造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后自主探索的学习也是对教材知识的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在理解的基础上不断创造的过程。例如苏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中“走进图形的世界”,其中有涉及到对“主视图、左视图、右视图”的学习,学生在课后有充足的场地和道具来探索这个问题,他们可以借助家里的各种物体来进行主、左、右视图的观察。除此外,学生还可以进一步观察物体的俯视图、仰视图、侧视图等不同角度的物体形态,并且可以用画图的方式记录下各个角度的物体形态,然后在课堂上讲解给其他学生自己观察的结果。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之间也可以进一步地进行数学问题交流,极大拓宽了数学学习的空间,把教材的局限性缩小。
学生在学习“相似三角形”时同样也可以进行课后探究,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是一个合适的探索问题,学生除了对教材中的判定定理掌握外,也可以自己在课后进行小组式地探索,找找其他判定相似三角形的办法。学生在不断发现问题后才能创新问题,小组力量的强大给了学生们更多学习的支持,推动他们在自主学习这条路上越走越远。同时也能够收获更多额外的知识和学习方法,对于各方面的自主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从预习中培养独立意识
数学的自主学习要从预习开始,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够帮助他们预先发现问题,并且在发现问题后能够刺激他们去思考,而这个思考的过程又是自发性的,所以在预习阶段,学生能够完全地发挥独立自主能力来做好数学学习的准备。例如苏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中关于“平面图形的认识”这一单元,学生就能够充分发挥自己观察、思考的能力。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中的平面图形,比如电视机屏幕、桌面、卡片等东西都是可以作为观察的对象。学生通过自己观察产生对“平面图形”的认识,并且也能够发现一些问题:水杯的面能不能称作平面呢;水平面是不是平面呢……从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够更加容易地理解教材中的数学理论知识。教师在教学的同时也更能顺利地让学生明白自己表达的知识点,提高课堂效率。所以学生在学习数学时,自主预习的工作是非常必要的,在预习中发现的问题能够在课堂上得到很好的解释,帮助了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还比如学习“轴对称图像”时,学生也要通过自己的预习来发现问题。轴对称图形与中心对称图形是学生容易混淆的知识点,所以学生在自主预习过程也会不难发现其中的差别,这对于课堂上老师教学讲解轴对称和中心对称图形的区别有着一定的帮助。所以学生自主学习对教师教学也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关文章:
1.初中数学教学方法与策略有哪些?
2.老师怎样教好初中数学
3.初中数学教学方法有哪些?
4.初中数学老师的教学方法技巧
5.初中数学常用教学方法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