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呐喊》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短篇小说集,收录鲁迅于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14篇短篇小说,1923年由北京新潮社出版,现编入《鲁迅全集》第1卷。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呐喊高中语文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呐喊高中语文知识
1、鲁迅在东京留学时为什么一开始选择医学?后来为什么弃医从文?
答:学医是为了拯救被庸医所害的病人,促进国人对维新的景仰,战争时就去当军医。后来觉得更重要的是要拯救国人的心灵,所以弃医从文。
2、说说鲁迅将小说集定名为“呐喊”的原因。
唤醒沉睡麻木的国民;聊以慰藉在寂寞中奔驰的勇士,使他不惮于前驱。
3、请简述《呐喊》的艺术特点。
答:《呐喊》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以革命现实主义反映时代,二是以典型化的方法塑造人物,三是以体裁家的姿态不断创新。
4、鲁迅在《呐喊》中运用了一些“曲笔”,那么,什么是“曲笔”?请结合《药》加以分析说明其作用。
答:曲笔指不拘泥于事物真实情况的写法。在《药》的瑜儿的坟上平空添上一个花环。《药》这篇小说,既写了华、夏两家由于愚昧麻木所造成的家破人亡的悲剧,也写了革命者由于脱离群众而不被理解的悲哀,整个作品弥漫着一股凄清色调,尤其是结尾关于坟场环境的描写文字,更是让人感到阴森恐惧。可是,“瑜儿坟上”的一圈花环。这清白、零星的小花给作品增添了一点热度和亮色,暗示着革命者流血牺牲,后继有人,给人以信心和希望,人们有理由相信,夏瑜的同情者和继承者们一定会发扬夏瑜精神,光明终究有到来的时候。
5、《呐喊》收入了鲁迅先生1918—1922年所作的15部小说。后来作者抽出去一部历史小说《不周山》(后更名为《铸剑》),遂成现在的14部。请写出其中五部作品的名字。
答:包括《一件小事)《狂人日记》《鸭的喜剧》《端午节》《故乡》《孔乙己》《药》《阿Q正传》《兔和猫》《社戏》《风波》《头发的故事》《明天》《白光》,任写五部即可。
6、在鲁迅的小说里,帮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群体,他们无处不在。请结合《呐喊》有关篇目的具体人物简析帮闲形象。
答:在鲁迅的小说里,帮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群体,他们无处不在,像苍蝇一样嗡嗡乱响,让人心烦,但又挥之不去。《药》里的“驼背五少爷”、“花白胡子”,《阿Q正传》里“未庄的闲人们”,《明天》里的“红鼻子老拱”和“蓝皮阿五”,《祝福》里的“卫老婆子”,《长明灯》里的“方头”、“三角脸”、“阔亭”、“庄七光”等,都是闲人。帮闲既可以是帮凶,也可以是庸众,反正他们是没有什么大的主见的,永远都是应声虫,随大溜,有他们不多没他们不少。正是这样的一些帮闲,构成了“压迫者”的随从众多的表象。鲁迅对于帮闲的厌恶由来已久。这些帮闲作为一个群体,具有相当大的粘滞性,而且目标非常不明显,不容易打击。他们对于革命者自然是具有伤害性的,但是同时,革命者对于这些帮闲还真是没有太好的办法。
7、鲁迅小说中,狂人、阿Q、孔乙己等形象各有什么典型的语言?试各写出一句来。
答:狂人:“这历史……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救救孩子……”等
阿Q:“我总算被儿子打了,……”、“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等
孔乙己:“窃书不能算偷……”、“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
8、王胡、水生、王九妈、华大妈、仲密夫人、吴妈、七斤嫂、八公公、方玄绰、夏四奶奶、赵白眼、麻子阿四、豆腐西施、驼背五少爷、红鼻子老拱、华老栓、陈老五、赵七爷、六一公公、康大叔、古久先生、何小仙、丁举人、赵太爷、八一嫂、杨二嫂、邹七嫂、方太太、三太太、宝儿、宏儿、阿发、六斤、小尼姑、华小栓、狼子村的佃户、钱太爷、蓝皮阿五、监督、爱罗先珂、赵司晨、方玄绰、N先生、胖绅士、双喜、七斤、赵贵翁、仲密君、红眼睛阿义这些人物分别出于鲁迅小说集《呐喊》中的哪篇作品?
答:《阿Q正传》《故乡》《明天》《药》《鸭的喜剧》《阿Q正传》《风波》《社戏》《端午节》《药》《阿Q正传》《风波》《故乡》《药》《明天》《药》《狂人日记》《风波》《社戏》《药》《狂人日记》《明天》《孔乙己》《阿Q正传》《风波》《故乡》《阿Q正传》《端午节》《兔和猫》《明天》《故乡》《社戏》《风波》《阿Q正传》《药》《狂人日记》《阿Q正传》《明天》《头发的故事》《鸭的喜剧》《阿Q正传》《端午节》《头发的故事》《社戏》《社戏》《风波》《狂人日记》《鸭的喜剧》《药》
9、简述《狂人日记》中狂人形象的象征意义以及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主旨。
答:作品中的狂人,实际上是一个敢于向传统挑战的已经觉醒的知识分子的象征,一个敢于向现实的世俗社会挑战的清醒的反封建的民主主义者的象征。
作者通过狂人的叙述,揭露了中国社会几千年的文明史,实质上是一部吃人的历史;披着“仁义道德”外衣的封建家庭制度和封建礼教,其本质是吃人,作者同事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呼吁人民觉悟起来,推翻封建制度。
10、请围绕《阿Q正传》举例谈谈你对阿Q“精神胜利法”的本质的理解。
答:阿Q在与赵太爷、假洋鬼子、王胡、小D的冲突中,一直都是失败者,但他却自我辩护和粉饰,盲目地自夸自尊,“我们先前——比你阔多了!”莫名其妙地自轻自贱,“我是虫豸——还不放么?”对耻辱和失败的健忘和自慰,“儿子打老子了!”对更弱者的欺凌和报复,“他扭住伊(指小尼姑)的面颊。”
精神胜利法的本质:就是自欺自骗以求自慰,这种奴性心理,是长期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给人们造成的,是中华民族觉醒和振兴最严重的思想阻力之一,也是鲁迅先生通过《阿Q正传》对我们民族进行的自我批判。
11、“精神胜利法”是阿Q的主要性格特征。请说说什么是“精神胜利法”。
答:所谓“精神胜利法”,就是在现实生活中处于失败者的地位,但不正视现实,用盲目的自尊自大、自轻自贱、欺凌弱者、健忘、忌讳缺点、以丑为荣等种.种“妙法”来自欺自慰,自我陶醉于虚幻的精神世界之中。
12、阿Q在审讯结束签字画供时有什么样的表现?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性格?
答:阿Q被冤枉成抢劫犯,即将被判处死刑,阿Q却丝毫没有认识清楚自己的处境。由于不识字,他被要求只画一个圆圈就行。阿Q一心想画得很圆,但最终画得很难看,这时他又一改先前要画得很圆的初衷,想“孙子才画得很圆的圆圈呢”。这表明,到了生命快结束时,阿Q还在施展“精神胜利法”,极度愚昧,麻木。
13、请概述《阿Q正传》中赵秀才、假洋鬼子投机革命的一两个细节。
答:①将辫子盘在顶上。②去静修庵“革命”,砸碎龙牌。③把老尼姑当作满清政府,给了她不少的棍子和栗凿。
14、小说《阿Q正传》塑造的阿Q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答:阿Q是一个从物质到精神都受到严重戕害的农民典型。他是流浪雇农,处在社会的最底层。对统治阶级的残酷迫害麻木健忘,自轻自贱,甚至用欺侮弱者来发泄自己被欺的不平。他复杂又充满矛盾,质朴而又愚蠢,受尽剥削欺凌又不敢正视现实;妄自尊大,对现实的不满表现出朦胧的革命要求,又受到封建正统思想的影响。他的主要性格特征是他的精神胜利法,使他不能正视自己的悲惨地位,并沉溺到更为屈辱的奴隶生活中去。
15、简析《阿Q正传》中作者对辛亥革命描写的作用。
答:小说对辛亥革命的描写是作为阿Q活动的背景,但深刻地提示了辛亥革命失败的历史教训:与封建势力妥协,革命果实被封建势力篡夺;辛亥革命没有依靠和发动群众。
16、阐述《药》的两条线索。
答:一条明线:华老栓为儿子治病,华老栓买人血馒头,华小栓吃人血馒头,华大妈上坟。一条暗线:夏瑜的革命活动和牺牲,夏妈妈上坟。两条悲剧的线索交织在一起。
《药》的明线是描写群众愚昧;其暗线歌颂了革命者的献身。用人血馒头将明暗两条线索连结起来,就更加突出了群众的愚昧,但却又使献身的革命者感到了一种难以忍耐的悲哀和孤寂。
17、阐述《药》中的“药”的含义
答:一是指华小栓吃的治病的“药”——人血馒头,二是指疗治民众封建、麻木、愚昧的精神良方。
18、根据作者的不同的情感态度,《药》写了几类人物?侧重描写的是哪类人物?为什么?
答:文中共写了三类入物:悲哀的革命者、愚昧而麻木的群众、丑恶的爪牙。
三类人物当中,作花了大量篇幅描写民众,而且都是正面描写,描写他们的愚昧麻木,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19、夏瑜斗争的悲剧性表现在什么地方?
答:夏瑜斗争的悲剧性表现在于:他的革命主张是正确的,但不为群众理解,得不到群众支持;他的牺牲得不到群众同情;他为革命所洒的鲜血,竟成了华小栓治病的药。他的死是悲凉的,从他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严重脱离群众的弱点。
20、《药》里的夏瑜说:“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请简述你对夏瑜形象的理解。
答:夏瑜身陷囹圄,还劝说牢头造反,表现出夏瑜确是一位舍生取义的革命者;清王朝的天下是大家的,这句话反映了夏瑜思想中的民主性和民族性。
21、你怎样理解《药》上坟情景中的“一圈红白的花”? (《呐喊》中“曲笔”例析)
答:一方面,它向人们暗示,烈士为革命而牺牲,没有被所有的人遗忘,还有人纪念他们,这符合时代精神和生活真实。另一方面,它又是作者“不恤用了曲笔”“平添”上去的。
22、举例说明《药》是如何表现群众的麻木的?
答:夏瑜就义时,看客们“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向上提着”。在茶馆里,人们都对“人血馒头”津津乐道,对夏瑜在狱中行为不仅不理解,反而认为是“发了疯了”。上坟时,夏瑜的母亲“便有些踌躇,惨白的脸上,现出些羞愧的颜色”,她也不理解儿子革命的壮举。这些都表现了群众的愚昧,而革命者的悲哀也正是群众的愚昧造成的。
23、试分析《药》中的反衬艺术。
答:①华老栓买药的动作、神情,写出华老栓充满希望的心情。这样的心情就反衬出华老栓的愚昧。②买药后的幸福感更反衬出他愚昧。③面对凶残、贪婪的刽子手,老栓夫妇、茶客们都“笑嘻嘻”、“恭恭敬敬”;老少茶客们把夏瑜的壮举视作“发了疯了”。这些细节描写都反衬出群众的愚昧。从中我们能深切感受到鲁迅先生对这些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那种深广的郁愤。
24、请简析鲁迅作品《药》的主题。
答:华老栓是因为受封建迷信而造成小栓的死亡悲剧,革命者夏瑜反对封建统治的革命行动人们丝毫不理解,夏瑜对群众落后状态的深切同情,反被人们骂为“发疯”。反映了尚未觉醒的群众与革命先驱者之间的隔阂。小说通过这两个悲剐,挖掘出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深刻的历史教训,揭示了民主革命必须启发群众觉悟的重大问题。
25、说说小说《故乡》题目的好处。
答:①不仅交待了事件发生和发展的具体地点,②为人物活动提供了特定的场所和环境。③记忆中的故乡及人物与眼前的故乡及人物发生了巨大变化,启发读者思考其深刻的历史根源和社会根源。
26、《故乡》中闰土在“迅哥儿”让他挑选一些东西时,拣了香炉和烛台,联系前文叫少年好友“迅哥儿”为“老爷”的情节,请对“拣香炉”的情节作简要分析。
答:闰土“拣香炉”与“叫老爷”的做法一样,思想上受封建观念的影响,不同的是“叫老爷”反映了等级观念对闰土的束缚;“拣香炉”则说明受封建迷信思想愚弄之深。两者都说明闰土迟钝麻木。
27、鲁迅在《故乡》的最后说:“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请概述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答:作者把希望比作地上的路,意思是只空有希望而不去奋斗、追求,希望便“无所谓有”;有了希望并始终不渝地斗争、实践,希望便“无所谓无”。人们都满怀希望奋斗,就会迎来新生活。作者期盼闰土、水生、杨二嫂以及他们的后辈能从历史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过上新的生活。
28、阐述《故乡》中对比的艺术。
(1)人物的对比。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不同,杨二嫂的变化等。
(2)人物关系的对比。 现代的“我”与闰土的关系和过去的“我”和闰土的关系的对比;现在的宏儿和水生的友谊与“我”与闰土的关系的对比;希望中的宏儿与水生将来的正常关系与现在的“我”与闰土隔阂关系的对比。
★ 高二年级语文知识点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