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抢分必背:以史为鉴,去伪存精排除法

文/梦醒

  抢分导读精选八个解题实用技巧,配合例题详细讲解,名师珍藏抢分谜题,即使没记牢的知识也要应用技巧抢得一分是一分,不放过一个漏网之鱼。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编辑的历史学习方法文章,仅供考生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考历史抢分必背:去伪存精——排除法

  抢分启示临考冲刺,应对有法,掌握技巧,事半功倍,熟记要领,高考无忧!

  巧计1去伪存精——排除法

  排除法:把题目所给的条件当做“筛子”,对备选项逐一过筛、检验,凡发现有差错(即便是细小,不明显者)的选项,立即排除,弃误留正,去伪存精,随着选择范围缩小,准确率加倍提高,最后选定正确项。筛选法是最常用的一种解题方法。有效的使用筛选法,必须把握以下两点:

  首先,要准确理解题干意思,抓牢“筛子”,这是运用排除法的前提条件。当面对一道选择题的时候,第一步就是要明确题干的意思,即题目的指向,要考查什么知识点。这样才能知道要排除哪些选项,做到有的放矢,使排除更加有针对性。

  其次,在准确理解题干意思,明确题目要考查的知识点后,就可以用排除法进行解题了。在实际教学中,总结出以下三种排除法:

  第一:排“错”法

  按照题目要求排除错误的选项,这里的“错”是指表述错误的选项,可以分成两种情况:

  例1.(2007年上海卷)邓小平曾说:“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南北对话是处理南北问题的方式之一,下列属于南北对话的是:

  A.1960年建立石油输出国组织

  B.1961年召开不结盟国家会议

  C.1964年成立七十七国集团

  D.1975年召开“关于合作和发展的国际会议”

  【研析】抓住题干的限定语是“属于南北对话”,南北对话是指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围绕改革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加强南北双方的经济合作等问题所进行的谈判和斗争。A、B、C三项都是属于发展中国家间的政治经济组织。不符合题干要求,排除前三项,必选D。1975年,在巴黎召开的“关于合作与发展的国际会议”,是第一次全球性的“南北对话”会议。

  【答案】D

  【巧计点拨】此类题目,需要排除的选项是指与题干意思不符合的选项,但选项本身表达的观点没有错误,而是指在题干设定的情景下不符合题干意思而言的错误。这类选择题的设问往往是针对某一历史事件,要求选出关于这一历史事件说法正确的选项,反过来只要排除说法错误的选项,剩下的也就是正确答案了。

  例2.(2007年四川文综卷)下列有关德国影响欧洲局势的表述,符合历史实际的是

  A.“一战”中德国的盟国包括奥匈帝国、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

  B.德国在希特勒成为元首后退出了国际联盟

  C.通过慕尼黑协定德国割占了捷克斯洛伐克

  D.莫斯科战役后德军在欧洲战场已无力全面进攻

  【研析】德国是欧洲大国,对欧洲局势有决定性影响,本题要求对德国及相关历史有一个整体认识,题干要求符合历史实际的,因此用排错法,排除史实叙述错误的。罗马尼亚在一战中加入协约国作战,A错误;德国退出国际联盟是纳粹党上台的1933年,希特勒成为元首是1934年,B错误;通过慕尼黑协定德国割占了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C错误。排除A、B、C,必选D。莫斯科战役德军损失惨重,遭受重大挫折,无力全面进攻。

  【答案】D

  【巧计点拨】此类题目选项本身的说法就是错误的,首先就要排除。有效排除错误选项,必须要夯实基础知识。例如本题,通过分析各个选项,结合教材知识,我们可以轻松的排除错误选项和干扰项,即使知识掌握有些模糊,也可以在排除绝对错误选项的基础上找出正确项。

  第二:排“正”法

  例3.(2007年北京文综)近年在汉堡发现了一本在1691年出版的《论语》英译本。该书译自法译本,法译本译自拉丁译本。书的前言中说“这位哲学家的道德是无限辉煌的”。对以上的信息解读不正确的是:

  A.当时中国政府重视对欧洲宣扬中华文化

  B.孔子的思想在欧洲得到推崇

  C.该译本出现在“西学东渐”时期

  D.《论语》曾在欧洲以多种语言流传

  【研析】从书名《论语》和“这位哲学家的道德是无限辉煌的”可知讲的是孔子,故B项本身是正确的;C项的“西学东渐”时期应为明末清初的那次西学东渐,时间上与题干中的1691年以前的时间吻合,这个时期的中西文化交流也使得C项描述的状况具备可能性;D项可以直接从题干中解读出来。利用已有知识排除B、C、D,必选A。此时期中国文化的外传主要是西方传教士把中国的文化介绍到西方,而不是当时中国政府的宣传。

  【答案】A

  【巧计点拨】按照题干要求排除说法正确的选项,这里的“正”是指说法正确的选项,这主要是针对要求选出说法错误、不正确、不准确或不符合事实一项的选择题。要做好这类题目首先要仔细审题,切忌粗心大意。因为在这类题目中,说法正确的选项反倒是不符合题干要求的,是“错误”的选项。

  第三:排“它”法

  例4.(2007年广东历史卷)下列选项中,能反映商朝农耕生产的是C

  【研析】抓住题干的限定条件,“商朝”和“农耕生产”。A项是商朝的刑具;B项与农耕生产有关,但牛耕最早出现于春秋后期,依据图中所示,应为唐朝出现的曲辕犁;D项铁犁在战国中后期用于牛耕。所以排除A、B、C,必选D。C项是“田”字的写法,反映的是井田制的内容。

  【答案】C

  【巧计点拨】这里的“它”是指与题干意思无关的选项,也可以说是干扰性选项。排“它”法,即排除与题干意思不相关的选项,但这类选项本身说法是正确的,只是与题干的要求无关,通俗地说就是风马牛不相及。往往这类选项的干扰性比较强,考生也容易出错。

  以上三种排除法并不是专门针对哪一类选择题的,在实际的解题过程中,往往要把这三种方法结合起来,灵活运用,不断总结和积累经验,从而提高排除法的有效性,提高排除的准确率,最终提高解答选择题的速度和正确率。

  抢分秘题

  1.(2008学年天津和平区高三检测卷)一战后建立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A.消除了协约国帝国主义间的矛盾B.使不同社会制度间的矛盾得到缓和

  C.暂时协调了协约国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D.为民族解放运动创造了有利的环境

  2.(2008学年滨江高级中学一模试题)关于《资政新篇》的评价,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太平天国运动早期的革命纲领

  B.反映了农民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迫切愿望

  C.体现了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愿望,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D.在当时得到实现

  3.(2008学年长沙一中一模)19世纪中期,一位在中国传教的西方传教士说:“吾非除旧何由布新?将欲求吾道之兴,必先求彼教之毁。”下列对这种传教方式评述不正确的是:

  A.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B.导致中国人的反洋教斗争此起彼伏

  C.不利于中西方文化的和谐共处D.其实质是炮舰支持下的宗教殖民

  4.(2008学年杭州高中第一次检测卷)下列书籍,最能反映17~18世纪中国历史新的时代特征的是:

  参考答案与解析:

  1.C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战胜国相互妥协的产物,并没有消除协约国帝国主义间的矛盾,只是暂时地进行了协调,同时体系还产生了许多新矛盾。一战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排斥了社会主义,并对社会主义苏联进行干涉,对民族解放运动进行镇压。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是帝国主义一战后的分赃会议,战争结束后加紧对亚非拉地区的掠夺。可以排除A、B、D,答案选C。

  2.C题干限定关于《资政新篇》的评价,太平天国早期的革命纲领为《天朝田亩制度》,A项排除;B项是《天朝田亩制度》的影响,可排除;D项与事实不符,为错误结论,D排除,必选C。

  3.A材料中西方传教士对于西方文化的传播是在破坏中国文化的基础上进行的,必然会造成中西文化的矛盾和斗争,排除B、C,西方传教士赤裸裸的的表述,是一种文化侵略,这种文化侵略结合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历史,可以得D结论正确,当排除。本题只有选A。通常所谓近代化是指: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思想理性化,宗教的传播不能推动近代化的发展。

  4.BA项是地理游记。D项是对古代医药学的总结,C项时间不对,排除A、B、D。《农政全书》介绍了欧洲先进的水利技术和工具,体现了中西文化的交流。

  高考历史抢分必背:以史为鉴

  抢分导读 从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历史重点知识入手,名师支招主要题型解法,掌握主要答题模式和答题要点,熟练应用各种答题技巧,把每一分都牢牢抢在手中。

  抢分启示 解说重点题型应对策略,技巧与例题一一对应,明确抢分要领,点拨抢分技巧,每一分都不放过。

  抢分1 以史为鉴——政治文明进化

  【名师支招】

  本部分从命题的趋势上看,一是比较侧重于兴衰经验的总结,如朝代兴衰原因、用人政策、社会问题等;二是重视了政治与经济、文化结合的考查;三是注意中外历史的联系与比较。

  在今年的备考中我们重点要注意:一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内容和史实,注意从理论上弄清这种政治制度产生的社会根源和这种政治制度的利弊,寻找这部分知识与社会现实的结合点。二是中国近现代民主政治的发展特点,特别要注意分析近现代史上民主政治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及西方民主政治建设给我们的历史启示。

  题型一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必考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例1.(2007年山东文综)服饰是—个时代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具体体现。图5到图7是明太祖命制并颁行全国的三种男子帽式,你中得到的确切信息是

  A.朱元璋关心民众生栝

  B.朱元璋鼓励发展纺织业

  C.明朝极力加强专制皇权

  D.明朝百姓服饰都有统一规范

  【解析】 本题以图片中明太祖制定并颁行的帽子为切入点,关键

  在于从图片中获取的有效信息。图片中的“一统山河”、“四方平

  定”、“六合一统”,这三个词中所反映的本质含义是统一、专制的信息。再与当时明代的政治制度相联系,

  可以判断正确答案。

  【答案】 C

  【抢分点拨】从图片中获取的信息可以分为直接信息、间接信息和深层次信息,直接信息就是图片本身所反映的内容,间接信息则可以通过图片中的文字和联系所学知识得出,深层次信息是图片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需要同学们进行归纳、概括或推理判断得出。对于解题最有效的一般是深层次信息。“一统山河”、“四方平定”、“六合一统”所反映的确切信息是深层次的信息和本质。

  例2.(2008学年运河中学模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省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省,中书省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巳。 ——《朱子类语》

  材料二 唐太宗说:“中书所出诏敕,颇有意见不同,或兼错失而相正以否。元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人之意见,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为公事……卿等特须灭私绚公,坚守直道,庶事相启沃,勿上下雷同也。” ——《贞观政要》

  材料三 唐太宗发现有一人诈伪做官,便下令处死。但负责审理此案的戴青说:“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时喜怒之发耳,陛下发一朝之忿而许杀之。既知不可置之于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唐太宗被迫收回成命,对他说:“法有所失,公能正之,朕何忧也!”

  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唐初的一道旨意主要包括了哪些人的意见?

  (2)材料二说明唐初政治的特点是什么? 这种特点的产生主要取决于什么?

  (3)材料三所述故事实质上是哪两种权威之间的冲突?结局说明了什么?

  (4)据上述材料,指出唐初君主的权力受到哪些方面的制约?结合我国封建制度的政治特点谈谈你对这一现象的认识。

  【解析】我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三省六部制是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措施。(1)是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三省之间互相牵制和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本问容易忽略皇帝的意见。(2)阅读史料,从中提炼出唐初政治的特点,做到论丛史出。虽然唐初政治具有一定的民主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民主权力来源于皇权,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时代性。(3)阅读史料从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中的史实可知是法律和皇权之间的冲突,从“唐太宗被迫收回成命”可知法律占据上风。(4)第一小问是对所提供三段材料的总结,据材料一、三可知受大臣和法律的约束。但是我们应该对这种现象有辩证的认识,一方面是由于封建统治者的开明造成的,另一方面在本质上仍是君主专制的统治。

  【答案】(1)包括:皇帝和三公大臣。 (2)特点:皇权之下的民主制

  取决于:皇帝的个人品质和唐政权建立的时代背景

  (3)实质:皇权和法律权威之间的冲突。 说明: 法律权威占据上风

  (4)唐初君主权力受到大臣和法律的制约

  认识:我国封建制的特点中央集权体制中皇权至高无上。唐初皇权受到一定的制约,这是由于统治者的开明造成的;但本质上仍然是君主专制的统治

  【抢分点拨】在解答材料解析题时首先要克服思维定势,根据问题要求,坚持论从史出,阅读史料并对其作具体的分析,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如(2)的答案同学们会误答君主专制,而忽略材料中三省之间的互相牵制和制约所体现了民主性的一面。(3)的答案同学们很可能想当然的回答是君权与相权的矛盾,而材料则是法律和皇权的冲突。

  题型二 中国近现代政治必考点——中国近现代民主政治的进程

  例3.(2007年上海历史)1915年底,梁启超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中表示:“在现行国体之下,而思以言论鼓吹他种国体,则无论何时皆反对之。”该文要维护的“国体”是

  A.开明君主制 B.君主制 C.君主立宪制 D.共和制

  【解析】阅读史料获取有效历史信息和对历史事物进行判断推理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之一。题中能够帮助形成正确判断的信息是“1915年底”,袁世凯出卖国家主权复辟帝制,革命党人发起“护国运动”。由此可以推断梁启超所反对的是袁世凯恢复帝制,所维护的“现行国体”应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所确立的民主共和制。

  【答案】D

  【抢分点拨】本题的关键在于根据提供的历史信息对历史事物进行判断推理。推理判断的方法主要有因果关系推理和逻辑推理,在历史学习中我们更应该注意因果关系的推理。《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是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因此维护的应该是“共和制”。做题时同学们的误区在于对梁启超政治观点的认识,梁启超本来是主张“君主立宪”的,在袁世凯出卖国家主权,复辟帝制不得人心的情况下,梁启超反对袁世凯称帝。

  例4.(2007年广东历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长期以来,很多学者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概括为“两个过程”,即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过程,主张以这一基本线索作为指导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要准则。

  材料二 近二三十年来,有些学者注重从现代化角度研究中国近代史,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就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1840年以来中国错综复杂的历史,可以用“从传统到现代”这一思路作解释。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按照材料一的研究角度来研究中国近代史,可能会对1840—1911年间的哪些重要事件评价较高?

  (2)按照材料二的研究角度,评价辛亥革命。

  (3)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影响。

  【解析】中国政治的民主化和工业的近代化和现代化是中国近代史的核心内容。(1)要注意材料一中的两条基本线索,其中对第一条线索的评价是比较低的;对第二条线索的评价是比较高的。因此我们在回答(1)时应依据材料中的信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过程”,再根据时间为1840-1911年来回答。(2)要抓住材料中的提示语“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分析辛亥革命在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所起的重大作用。(3)材料一反映的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材料二反映的是中国现代化的历史,因此从以上两个角度来回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影响。

  【答案】(1)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及其他反侵略反封建斗争。

  (2)①政治:打击了帝国主义,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定的民主和自由;②经济: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③思想文化: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革除了不少封建陋习;④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在推动现代化方面存在局限性。

  (3)新中国的建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的完成,为现代化开辟了广阔的道路。①政治: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进入了人民民主的新时代,建立了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②经济:建立了新的经济制度,为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实现国家繁荣和人民共同富裕创造了必要的前提;③思想文化:确立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全面繁荣提供了必要条件。

  【抢分点拨】本题体现了研究性学习这一主题,研究性学习的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通过学生的自主参与课题研究,锻炼了学生直觉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塑造了学生的自信和尊严,学生逐步形成喜欢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研究性学习一般可遵循自我体验报告、小组集体评议和教师出具意见书的程序,在评价上还要注意课堂与课外,过程与结果、知识与能力的结合。

  题型三 世界近现代政治制度必考点——资产阶级革命和代议制的确立

  例5.(2007年广东文科基础)1689年《权利法案》和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共同之处在于

  A.确立责任内阁制 B.为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奠定基础

  C.规定首相对议会负责 D.确立君主至高无上的地位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白两部法律性文件在本国的各自作用:确立了本国的资产阶级代议制度,其次是要结合所学知识,准确回顾两国代议制各自的内容和特点。在四个选项中,“责任内阁制”和“首相对议会负责”都属于英国代议制度的重要内容,“确立君主至高无上的地位”则属于德国君主立宪的特点,只有君主立宪制是二者的共同点。

  【答案】B

  【抢分点拨】本题为比较型选择题, 解答此类题目的思维障碍是不善于发现可比项即寻找可比点。排除障碍的方法有:①纵向回顾不同历史事件的前因、经过和结果,以便认识其相同点和不同点。②横向对照,尤其要从类似的方面寻找可比点。对于这两部宪法的共同点,选项主要是横向从内容和作用上进行比较的。

  抢分秘题

  1.(2008学年苍山月考)故宫在明清时期又叫紫禁城,紫禁城的“紫”是指紫微恒,紫薇恒位于天的中央最高处共有恒星15颗,这组恒星是“运于中央,临制四方”的天帝所居住的宫殿,即“紫宫”。“禁”是指禁地。这样的建筑理念体现的实质问题是

  A.天人合一 B.建筑功能齐全 C.皇权至上 D.国家大一统

  2.(2008学年唐山一中调研)林肯总统在就职演说中强调“从地理环境上说……我们不能把各地区从彼此的位置上挪开,也不能在它们之间筑起不可逾越的城墙。……我们之间感情的纽带,或许会因情绪激动而绷紧,但决不可折断”,主要是为了

  A.成立美国联邦政府 B.夺取佛罗里达半岛

  C.反对南部同盟的分裂活动 D.遏止增加“蓄奴州”的要求

  3.(2008学年柳州一中月考)1903年,中国《大公报》:“……宪法不立,则虽其国强盛,终滋危殆之忧,如今之俄土是也;宪法苟立,则虽其国狭小,已固雄富之基,如今日之德日是也。若是者,知宪法之与国家诚所谓不可一日或离者。”该文的政治主张,主要是

  A.建立民主共和 B.进行革命推翻清政府统治

  C.实行君主立宪 D.向德、俄学习

  4.(2008学年山东省实验中学检测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孙中山在1903年《檀香山正埠荷梯厘街戏院的演说》中说:“革命为唯一法门。……我们必须倾覆满州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材料二 五四运动前,陈独秀说:君主也是一种偶像,他本身并没有什么神圣出奇的作用,全靠众人迷信他,尊崇他,才能够号令全国,称做元首;一旦亡了国,像此时清朝皇帝溥仪,俄罗斯皇帝尼克拉斯二世,比寻常人还要可怜。这等亡国的君主,好像一座泥塑木雕的偶像抛在粪缸里,看他到底有什么神奇出众的地方呢?

  ——陈独秀《偶像破坏论》

  材料三 皇帝,该算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人。如今都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怀疑、不可以打破?思想的闸门一经打开,这股思想解放的洪流就奔腾向前,不可阻挡了。尽管辛亥革命后,一时看来政治形势还十分险恶,但人们又大胆地寻求新的救中国的出路了,再加上十月革命炮声一响和中国工人阶级力量的发展,不久,便迎来了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开始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

  回答:(1)孙中山在材料一中表达了什么思想?

  (2)概述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所进行的革命斗争。

  (3)根据材料二、三,指出辛亥革命前后中国人对皇帝的看法发生了什么变化。

  (4)依据材料三说明为什么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综合以上材料,指出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

  5.(2008学年六合阶段性检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哀帝曾经说:“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承庙宇,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

  ──《汉书?孔光传》

  材料二 唐太宗曾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贞观政要》

  材料三 明太祖曾说“自秦以下,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黄佐《南雍志》

  材料四 乾隆帝曾说:“昔程子云:天下之治乱系宰相,…… 若以国家治乱专倚宰相,则为之君者,不几如木偶旒缀乎?且用宰相者,非人君其谁为乎?使为人君者,深居高处,以天下之治乱,付之宰相,大不可也。使为宰相者,居然以天下之治乱为己任,目无其君,此尤大不可也。”

  ──《十二朝东华录》

  请回答:

  (1)据上述材料说明各朝统治者对宰相的认识。

  (2)结合统治者对宰相态度的变化,说明上述四朝代统治者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3)这些措施体现统治者要着力解决什么矛盾?解决这一矛盾是为加强什么制度?

  (4)明清这一制度强化,而同一时期西方许多国家建立了新制度,请说明东西方不同制度对社会发展的不同影响。

  参考答案

  1.C “运于中央,临制四方”体现了天帝的权威和对四方的控制。以天帝的权威来象征人间皇帝的权力,体现的是皇权至上。本题的误区在于A项,以天帝的居所来和人间皇帝的居所相对应,同学们易选A项。但天人感应的实质仍是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2.C 材料中的关键词“就职演说”“不可折断”可以判断是在内战爆发前,为了避免国家分裂,林肯试图和解南北关系。

  3.C 通过对俄国“宪法不立”“ 终滋危殆之忧”和德日“宪法苟立”“ 已固雄富之基”之间的鲜明对比,表明了君主立宪派要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的政治主张。

  4.答案:(1)推翻满清,实行共和。

  (2)建立资产阶级政党中国同盟会;提出民主革命思想并同改良派论战;发动武装起义;建立中华民国。

  (3)革命前认为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革命后被除了对皇帝的迷信。

  (4)辛亥革命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激励着人们探究救国的新道路这正是五四运动产生的思想基础。推翻了中国君主专制政体,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5.答案:(1)认识:汉哀帝把宰相视为股肱,放在很高的地位;唐太宗认为国家大事与宰相等大臣商量,保证了决策的正确性,有利于克服个人决策的局限性;明太祖认为秦朝以来宰相的擅权威福往往危及君主的统治,但大多数君主并没有总结这一教训;清高宗认为以宰相治天下之乱,自己便成了傀儡,这是要不得的,而宰相以天下治乱为己任,目无其君,是更要不得的。

  (2)汉朝:形成中朝和外朝,分割宰相的决策权; 唐朝: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互相监督和牵制;明朝:废丞相,权分六部;清朝:设军机处。

  (3)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君主专制制度。

  (4)(绝对君主专制,使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难免出现失误。绝对君主专制,又使大小官吏只能唯上是从,助长了官场得不偿失因循守旧之风。同时,它又必然造成官僚机构的膨胀,从而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所有这一切,都极大地妨碍社会的进步。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或共和政体,为资本主义工业化开辟了道路,跨入生产力迅速发展的新时期。

  解析:丞相制度是我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丞相制度的兴衰体现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逐步加强的过程。第(1)问要求根据材料概括出各朝统治者对宰相的认识,注意丞相地位的变化。第(2)问需要结合教材所学内容,回答出各朝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具体措施。第(3)问中国古代加强中央集权须要解决的两对矛盾之一君权和相权之间的矛盾。第(4)问比较在同一时期我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制度和西方代议制以及这两种制度对各自社会所产生的不同影响。

小编推荐

1.2023高考数学必考知识点考点总结大全

2.2023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大全

3.感恩老师高二作文七篇

4.观察日记四年级作文300字(10篇)

5.游记四年级作文开头与结尾10篇

6.游记四年级上册单元作文500字10篇

7.秋游四年级上册游记作文10篇

8.童年趣事作文350字13篇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