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这次白话文为您整理了《台北人》读后感(优秀3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要读台北人了。
这书名,真不够吸引人!白先勇?这作家倒是耳闻过,他写的《孽子》还曾红上电视节目呢。
翻开国文老师下达的阅读命令,头个见的诗句并不陌生刘禹锡的乌衣巷。中国文学真够神奇够伟大的了,几个字,如此美丽,如此悽凉,让我略微猜中整本书的底细。书的头篇「永远的伊雪艳」挺吸引人,但直到结束,我还有些不解其中含意,甚至为其倏然划下休止符而感错愕,只觉内文似乎暗暗隐藏些许讽刺和悲伤。白先勇锁住一个主题人物,从其周围脉络而下的铺陈,像是他在本书中大略不变的笔法,而这些文章之宝,或许只需览过一遍,也或许得多加品尝玩味才得了解其中含意吧。看到后来我渐渐懂了,塬来这整本,真的全繫着「台北人」,经过华丽的、沧桑的、波折的、热血奔腾的,而或,从哪来、从哪走的,一本书,道尽了各个走向台北、归回台北、留驻台北、离开台北的台北人,与各个平凡中又不平凡的故事。
这座牵引着一系列故事的台北之都,或许,更可称其为一把时间之钥,因为,它联繫着「今」与「昔」,环绕着多少过去,令人刻骨铭心的记忆;以及歷经多少波动转折,而「再度」或者「崭新」呈现的千万面貌,又管它是优美,或者悲楚的呢?
或许,我还不够明白,不能全然懂得,白先勇反覆使用这些手法,所要表达他内心中真正所想传送的讯息及情感,因为我总认为,没有真正遇过,怎可能理解。也或许,在读过之后,我的所学所想根本不是那回事!可能与书中塬文毫无关联,但是,仍深加感谢「台北人」给予我的那份「获得感」
看完白先勇的《台北人》就想起章诒和,有点找对位的意思。这本虽叫台北人其实整本都是讲外省人,即国民党去台湾那些军人,眷属和相关人员等等,大部分人一辈子都心心念念“回”大陆,和台湾当地人没什么关系,感觉书名叫外省人似乎更贴切。
章诒和这本里人物都和反右有关,文革坐牢的,斗死的,从人间消失的都是有头有脸的大人物,官一代。
两本内容都很惨淡,《台北人》虽然中间也有对大段下层人的描写,甚至有几篇就是写女仆男仆等,但依然浓浓的上层阶级味道,这是天生就带有的军,官二代的因子,从小接触的就是锦衣玉食花红柳绿,而章议和《往事并不如烟》里她父辈那批人洋气万分,民盟原佬那些人哪个不是私货满满人又风流倜傥,光一个张伯驹的藏品就能让鉴宝节目羞愧的死去360次还不止。
章从小生活就是亲王府的派头,和袁世凯家族,康有为家族都来往频频。书里就算写落难,都一股子酸的不能再酸的:某~~你们欠我们的,你们这群SB(她确实能这样骂如果看过书能想象)。
白先勇的文字儒雅细腻,就连悲情都很隐忍,淡淡的,写女人又写的极好(尹雪艳,金大班,朱青)。就好似男同中的O,有时比女性更会发嗲浪语眉眼勾人。白先生也确实是男同中的O,我以为这是好事,他细腻的落在实处。
而章议和刚好相反,文字呼呼冒着热气,像男人,似乎那常年监狱生活潜移默化融进笔墨,而不止是铭刻入血肉,她要“赔偿”,哪怕她嘴上说不需要赔偿时。可她有什么错!她耍大小姐脾气怎么就不可以,她有这个资本和底气。
两位高官后代,一个台湾一个大陆,一个去美,一个关监狱。一个“娘”,一个“男人婆”。一个“有家不能回”,一个“家已非昔日”。这种错位般的对应,只叹多少亭台泯于历史烟花里。
最后从文学上,从艺术上,白先勇的《台北人》写的非常好,章议和的《往事并不如烟》算是对历史人物的追思成分更多,应该不在文学和艺术考量内。
啊!这个作者!白先勇!好吧,我不陌生。因为红楼梦,对这个名字也很熟悉。原谅我的无知,看完这本书的前几个故事,我还是忍不住查了查他的性别,是男是女,我一直认为是男,结果居然真是男,居然不是女。我这个疑问也是让我醉了。
疑问的来由,就是有好几个短篇以女性为主角,无论是行为服饰,习惯气质,还是心理活动,无不细腻的令人赞叹。我看我自己也无外乎是长头发,小眼睛,长胳膊,长腿,黄黄的皮。作为一个资深的脸盲、人盲者,每当看到描述人物的笔触总是忍不住细细的在心里勾勒那样一个人物,作者笔下的人物,在我思想中很饱满。
十四部短篇小说,不长,但很耐想。就像播放话剧一样,幕起,某一个场景,开始表演,然后幕落,然后幕再起,换了场景,换了人物,但依然能察觉到熟悉的统一感。他乡遇故知,本是一件温暖人心的事情,但书中的这些人物聚在一起,却怎么也抹不去深深的悲凉感。曾经天南海北,曾经各行各业,一朝沦为台北客。曾经的繁华荣耀,曾经的权势地位,曾经的举足轻重,曾经的貌美如花,曾经的羞涩清纯,曾经浓浓的乡情,都在这个异地发酵出了不同的味道。就像陈年的葡萄酒,无论制作之初多么甜如蜜,在时间里都能够品出苦涩的底蕴。
以前我不喜欢短篇,总觉得没头没尾,无法成为一个完整的故事。现在我却能够为之着迷,究其原因,以前我喜欢跟着作者,看他所看,想他所想,如今我更喜欢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思想去想。所以看书的喜好是渐变的,怪不得人家说三十岁之前把平庸的书看完吧,因为过了三十岁,你就不想看了。虽然我还没看完,我还想看,但兴趣已然大减,而且有些类型的书已经不打算看了,不想让思想那么沉醉在某一个美丽的泡泡,接受醒来的破碎。
有些书越看味道越淡,有些书越看味道越浓。书韵的厚重与我们的底蕴是相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