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艺术家一样思考》读后感精选7篇

文/回忆苦心里面

读完一本书以后,你有什么领悟呢?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辛苦为大家带来的《像艺术家一样思考》读后感精彩7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像艺术家一样思考》读后感 篇一

当贝蒂。爱德华还是一名绘画教师的时候,她经常被一个问题所困扰:虽然她的学生已经将绘画理论烂熟于胸,但仍然缺乏绘画的感觉,而对此,她却无能为力,和她的老师一样,她只能不断鼓励学生们画下去,“画的多了,感觉自然能够找到”。有一天,她心血来潮,让学生试着倒画一幅毕加索的名画,令人吃惊的是,学生们完成的作品远比正着临摹的要好,问其原因,学生们答道:“倒着画时我们不知道自己在画什么。”这令贝蒂十分迷惑,她想找出答案。 直到有一天,贝蒂读到了后来成为诺贝尔医学奖得主的罗杰。斯贝瑞的一篇关于大脑研究的文章。罗杰的研究表明,人脑的两个半球有不同分工:左脑主管语言,长于逻辑分析和连续性思维;右脑则对形象更为敏感,长于感知和整体性思维。显然,根据罗杰的理论,绘画属于右脑思维,而从小接受的教育,无论语言表达还是数学推理,都令我们的左脑得到了相对深入的开发,右脑思维在不知不觉中弱化了,在下意识中企图用左脑的思维方式完成右脑思维所擅长的绘画,正是学生们找不到绘画感觉的关键所在。贝蒂感到茅塞顿开。

《像艺术家一样思考》作为一本绘画教程,用了大量的篇幅探讨了开发人类右脑的方法。贝蒂相信,思维方式的转换将使令大多数人望而生畏的绘画,变得“像骑自行车一样简单”。为什么一个人有“阅读障碍”就会得到格外的治疗,而大多数成人都有“绘画障碍”却无人在意,贝蒂认为,当大量的教育工作集中于人类的左脑开发时,“绘画”作为开发右脑的有效形式,并非像有些人所认为的那样“是有价值但不是最重要的”,美术教育绝不仅仅是一种“附加”的教育。当然,用左脑的训练方式教授绘画,同样是在浪费时间,然而,看看学校里孩子们交上来的一幅幅几近雷同的“画作”,我们便不难体会“左脑教学法”是如何地根深蒂固。

“当任何人隐藏的艺术天分被激活以后,无论他从事何种工作,都会变成一个善于创造、孜孜不倦、大胆、自我表现力很强的人。他对别人来说变得更加有趣。他打破常规、颠覆传统、充满灵感并寻找更好的理解和沟通的方式。当那些不是艺术家的人们正努力合上书本时,他们却打开书本并向大家证明这本书还有更多的页数等待大家去阅读。”我感觉罗伯特在《艺术的精神》中写下的这句话,同样适用于贝蒂的这本著作。

《像艺术家一样思考》一书为我打开了一扇门,剩下的,就要看我自己的了。

《像艺术家一样思考》读后感 篇二

《像艺术家一样思考》这本书才读了几页,观念刺激很大。

每个成年人都会有一个自己活着的信念。这个信念,即是你对世界,对他人,对自己,对人生的一种看法。这些看法便组建了你的一个内心的自我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你是统治者也是构建者。众所周知,身体的成长,即是不断有新的细胞诞生来取代死去的旧细胞。其实,内心的自我世界,也如外在的身体成长一般,也是一个“建设——拆除——重建”过程。而它的速度或周期,取决于你的意识所受到的外界刺激。

伟大的艺术家之所以伟大,在于他们能通过精美的艺术向世人呈现他们对世界的另一种感悟。通过他们的心灵之眼,你可以看到另外一个世界,从而拓宽你自己的那个狭小的自我世界。这大概也是我常常被那些美妙画作不由自主地吸引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但凡成名的画家,除了一点天赋,扎实的功底之外,要不具有“对生活、人生或世界感悟的细腻的心灵之眼”要不具有“非凡的想象力”。只有融入了自己的思想,方能成为创作作品。美术界的作品琳琅满目,层出不穷,不朽的前提一定要“有别于他人有别于先人”。

对于画作的欣赏,可以有内容、形式或维度三种方式。无论哪种方式,只要是画笔调和颜色营造出来的,我都喜欢。最难接受的是通过电脑技术来合成的图片,在我看来是不能称之为“画”的。对于超现实主义的画,感觉上像是电脑做出来,所以也不是很喜欢。

《像艺术家一样思考》读后感 篇三

五天,从一个绘画的门外汉到有较高绘画技巧的人,大多数人会觉得这是不可能的,可是,当我读完《像艺术家一样思考》这本书以后,我相信了这完全是可以实现的,只要有适当的方法。这一神奇的绘画教程来自一个美国加州大学的艺术学博士、著名画家贝蒂的头脑。带着在教学中遇到的难以解决的问题,她经过多年的研究与探索,终于发现了问题的根源。艺术家之所以往往能有惊人的创作,在于他看待事物的方式异于常人。我们总是过于理性的去看待事物,沉溺在其复杂的外部轮廓里而无法自拔。艺术家的眼睛里只有空间与线条,在他们看来,世界是简单的,眼前的事物是简单的,真正进行创作的时候,一切都被忽略了,除了那些线条。有了这一发现以后,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了。

学好绘画的关键,在于学会观察。

而学会观察的关键,在于利用起你的右脑。

对于右脑的作用,源自于一次偶然的发现。一篇关于罗杰斯贝瑞对人类大脑功能研究的报道给了她灵感。左脑善于理性的观察事物,而右脑则是形象的和感性的,艺术家观察事物的时候,为他们工作的正是右脑。

在华盛顿州西雅图市的一个绘画成年班上,贝蒂崭新的美术教学理论得到了验证:这个成年班的学生绘画水平不一,受教于不同的老师,有着不同的的美术背景和不同的绘画技巧。他们第一天的作品和第五天的作品有着天壤之别,连学员自己都感到惊叹,自己五天后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进步。学员们的作品整体显示了巨大的提高,并且有的在作品中表现了令人惊叹的绘画技巧。

用右脑来观察事物,是《像艺术家一样思考》这本书的核心。贝蒂在书中就如何进行科学的操作使学生能够迅速的进入右脑状态,像艺术家一样进行观察作了详尽的叙述。其中,画手纹和倒着画都是很有效的迅速进入右脑模式的方法。另外,显像板也是在绘画初期必不可少的工具,它能帮助你更快的掌握这一技能。

看完此书以后,我也对照书中所说进行了一些尝试,更有了自己的感受。画画是有方法,有捷径的,多练未必一定能画的好,关键是要学会如何像艺术家一样观察事物、思考事物,尤其是在画外部轮廓较为复杂的物体时,善于理性分析的左脑会混乱与无助,右脑开始工作:它看到了从上到下的区块,相互的大小和比例,阴阳相隔的形状。它没有去考虑这是什么物体,是物体的哪个部分,只是忠实地复制了看到的图像,所以,便得到了更好的图画!

其实人类思考的秘密一直就是这样的简单,贝蒂成功地通过绘画技能的训练,揭示了人类要如何学会转换思考模式,使得每一个人迅速获得真实认知世界的方法,而学习美术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重新观察这个世界重新理解这个世界的过程。

《像艺术家一样思考》读后感 篇四

工具书分三种,一种是你看完之后直拍脑袋,茅塞顿开,太牛了,这点我怎么就想不到呢;一种是你频频微笑,点头赞许,恩,是这样哦。人家总结得真好;还有一种就是让你捶胸顿足,悔不当初,kao,花这个时间看这种烂书还不如回家睡大觉!

在我看来,像艺术家一样思考绝对属于第一种。艺术家和我们普通人的思考方式究竟有什么不同呢?跟看过此书的朋友交流,得到的答案是卓越的观察能力。我个人认为观察能力是技能层面上的,如果一个人初学画画,当务之急需要解决的应该是思维层面上的问题。我们先要学会用更有效的思维去看待绘画这件事,其次才是如何提高观察能力,如何多加练习,画好画。

在我的理解中,艺术思维的核心应该是“眼见为实”。而要做到真正的“眼见为实”,最大的拦路虎就是经验。这点从文中那位误解了老师的意思,先画了正常画,继而又画了颠倒画的学生画作可以得到佐证。颠倒画和正常画两者绘画水平相差之大,让绘画者本人都感到震惊。对于这点,作者的解释是因为初学者还未建立起整体思维。而我认为建立起整体思维的前提是需要排除经验的干扰。因为正常画,我们真正看到的并不是临摹画本身,而只是调用我们之前的一些绘画的笔触习惯,我习惯怎么画衣服,怎么画眼,怎么画手,我眼睛所到之处是一幅充满细节的画作,而我脑袋调用的确是我之前已知并已经根深蒂固地形成为习惯的结构和概念。颠倒画恰恰打破了这种习以为常的调用方式,它让你不得不把眼睛真正集中在你所要临摹的画作本身,按照画作上的笔调方式一笔一笔的复制,正因如此,几乎大家画出来的效果都挺不错,有着较高水准。

当然想要在此基础上更上一层楼,那就需要大量练习空间、透视和光影等技巧了。在我看来,这部分严格说来已经不算普通初学者的绘画启蒙范畴,而提升到绘画爱好者的画家技能提升之路了。

《像艺术家一样思考》读后感 篇五

久闻《像艺术家一样思考》这本书的大名,原以为那是像卡耐基成功学一样的忽悠之书,一直没提起精神去看。最近又见有人推荐此书,盛赞其在提高观察力上有独到之处。正好观察力不够是我自觉颇为头痛的问题,就找来看了。结论是这本书确实给人以启发。

《像艺术家一样思考》一书的主要理论基础如下:

我们都知道,人的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脑。左脑分管语言、逻辑之类的事,右脑则分管图像处理之类的东西。一般人都是左脑占主导地位。看东西时,比如看见一个椅子,左脑迅速根据语言符号命名分类系统,告诉我们这是一个椅子,我们便不会再去细看这个椅子的细节(骆驼: 我觉得这一条对我很适用),因此画椅子时就画不好。如果能切换到右脑主导的模式,就能自然地看清各种颜色、线条、大小、相互关系等等,很自然地画下所见的东西,就能画得很好。那些画画有天赋的人都是不知不觉地掌握了切换到右脑模式的办法。

本书的《像艺术家一样思考》其实表达的就是这个标题的字面意思:像艺术家(画家)一样用右脑模式思考。

此外,作者还指出,很多人觉得画不好画是因为自己的手不够灵巧(骆驼: 这一条对我也适用),其实这是错误的。只要你能够正常地写字,就说明你的手的协调性已经足够好了。虽然你不是书法家,但你也有自己独特的字体。同样,你的画也会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最鼓舞人的是,本书告诉我们,文森特·梵高学画时也是跟我们凡人一样处于痛苦挣扎之中的。在他学画的最初几年,他也画出过比例错误的作品,比如这幅作于1880年的《木匠》。注意,不会画而犯错误与故意采取扭曲变形的手法是不同的……

书中提出进入右脑的模式的几个特征: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对周围的声音听而不闻,大脑很警觉同时又很放松,对绘画充满信心和兴趣,全神贯注。

书中提供了几个引导我们进入右脑模式的小练习,主要思路就是,提出一些左脑无法或不愿意完成的事,左脑只得退出,让右脑来接管:

1,画题图那样的酒杯/人脸图。

2,把一副画颠倒放置,照着它画。把画倒过来,即使是很熟悉的东西,我们也很难认出来。因为认不出来,左脑很沮丧,只好让位给右脑。

3,画手掌心的纹路。那些纹路毫无逻辑性可言,左脑实在理不出个头绪,只好休息去了。

接下来作者教授了一些小技巧,帮助我们把三维空间的事物映射到二维平面上。简而言之,就是自制一个中间是透明玻璃的取景框,透过这个框看世界,也可以把看到的东西描在玻璃上,即把三维事物映射到取景框所在的这个二维平面上,然后再转移(画)到纸上。

我认为其实质跟用相机把这个场景拍下来,再照着相片画,其实是差不多的……不过用照片总觉得有投机取巧之嫌,而这个取景器嘛,在照相机发明之前,可是被欧洲的画家普通采用的。

还有一些技巧,比如某个形状难画时,不妨转而画它周围的空白形状,即露出的背景、空隙,我在《素描的诀窍》一书中也看到过(《素描的诀窍》里称之为“圈围形状”,《像艺术家一样思考》里称之为“阴形”),当时我还特意画了重点号。然而这次画酒杯/人脸图,我才真正体会到这样做的'作用。大家也不妨自己画一画试试:)

《像艺术家一样思考》这本书的作者开办了无数期“五天学会画画”的课程,举出了许多学生上课前后画画水平惊人对比的例子,很是鼓舞人。

遗憾的是,我进行了上述几个小练习,却始终未能进入作者所说的右脑状态。我想,原因可能有:

1,我不是真正的完全一点绘画基础都没有。这个方法也许对于一点都不会画画的人更有用。我虽然也不能算是会画画,但倒是蛮经常画画的……

2,那天的状态不太好。

3,本书这个右脑理论还是太玄。

我会改天再多试几次,看看到底是我的问题还是这个理论的问题

《像艺术家一样思考》读后感 篇六

关于这本书,令我感触最深的部分,是在银灰底色的纸上画素描。

用木炭条在白纸上涂抹,然后用餐巾纸一圈圈擦拭,直到石墨粉均匀遍布纸面,整张纸呈现淡淡的银灰底色。

就算什么也没开始画,这个过程就已经颇有成就感,而且,很有效地,让躁乱的心渐渐平静下来。

不要画你面前的那把椅子。去看从它的结构中透露出来的空间,用线条勾勒那些空间的形状。于是,椅子,靠背,座垫,扶手,这些概念就从脑子里消失了,眼中只有形状,线条,比例,位置,角度。

突然从一种失忆的状态中醒转过来,椅子的轮廓在空间之中浮现出来了。然后拿起橡皮擦,把空间里的背景擦掉,在有光的地方轻轻擦一下,有阴影的地方用铅笔补几笔。

我从来没想到自己也能把椅子画得如此传神(至少我自己感觉挺传神的)。线条落下的方式和想象中完全不同,而且最有趣的部分居然是用橡皮擦完成的。

每个认为自己没有美术细胞画不出素描的人都应该试试这本书。

《像艺术家一样思考》读后感 篇七

大约六七年前第一次看这本书时,我被里面描述的绘画方式惊喜着了,我原来以为,绘画是多么难的事,可是,突然之间,受到这本书的提示,我似乎发现了,会绘画既不是大脑中的思维差异,也不是手上的技能训练,只是观察世界的方式不同。

比如,我们要临摹一副人像,这人的样子,早就在我们心中,它是立体的、有表情的、丰富的,每画一步我们都在与内心常识斗争,这像不像呢?那多艰难啊。而在画家眼中,它就是线条、阴影。要画得像,就得把你认识到的事物观察成为线条、阴影,而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道理简单,方法也容易,你把临摹的对象倒过来试试?这样,你看到的就不是往常印象中的人脸,或者人脸不存在了,它就是一个似是而非的图形,忽略了它的比例、它应有的曲线,你再没有心里的刻意。

看来,人一旦被印象、记忆填满,就会失去一些特别的技能。人之所以不会画画,原来是内心不空白。看完这书,我打算换个角度看这个世界,让这个世界重新变得陌生。可是很快我就打消了这个念头,当我想画一个装满水的杯子,我没办法把它倒过来,当我想画一栋建筑,我还得把自己倒挂起来,画一只奔跑的狗,我简直就要抓狂了。

我像艺术家一样思考,但艺术家离我是越来越远了。

小编推荐

1.军训日记150字【精选4篇】

2.日记250字【精选2篇】

3.打羽毛球日记【精选5篇】

4.豆芽观察日记精选5篇

5.寒假生活日记500字精选7篇

6.有关佛系青年的议论文【精选6篇】

7.诚信让生活更美好作文【精选9篇】

8.毕业感言六年级作文精选3篇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