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忏悔录》读后感【精选3篇】

文/杨蛮多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忏悔录》读后感(优秀3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读《忏悔录》感想 篇1

我想,他的一生中不像别的伟人一样过着让人朝捧的日子,相反,他因为政府的追逐令过的是那么坎坷悲惨,后半生基本都是在颠肺流离四面受敌的逃脱中度过的,不知道他在写完忏悔录后的那几年又过的怎么样。

当他在第一部中的回忆强调他此刻多么幸福,我有点不太感同身受,读完第二部才发现他年轻时相对他中年时遇到的人,事,物,确实幸运太多了,现在想来他的一生,还是充满着心疼。

母亲在生他的时候就去世了,所以文中说,这是他一生所有不幸中的第一个不幸,虽然,他从小失去母爱,可是,父亲和他的姑姑都对他很好,以致他从不觉得他缺爱过,这和他成为了一个善良的人或许有关吧。

可是对他很好的华伦夫人,他一直叫着的妈妈,他们之间却产生了恋情,从16岁头一次拜访华伦夫人,到29岁只身去闯巴黎,这13年中的大部分时间,作者都是在华伦夫人身边度过的,他每次流浪归来,都得到华伦夫人的欢迎和收养,华伦夫人年长他12岁,两人始终以“妈妈”、“孩子”称呼对方,即使同居时也没改变。

华伦夫人既怜悯他的身世,也看重他的才华,千方百计培养他,自己教他学音乐,又送他去音乐学校,还曾送他去神学院学习。

他年轻的时候,也犯了许多错误,自己不但偷窃,甚至将偷窃的罪名嫁祸于人(如可怜的马丽永的丝带)的卑鄙行径和出于向一位唠叨老奶奶泄愤而将尿撒在她锅里的恶作剧行为。他也曾两次被同性恋骚扰过,他面对女性时的一些胆怯,他对内衣的恋物癖等等。

甚至还觉得不知道是他遇到的人太善良还是他性格的问题,他每做一份工时间都不会太长,总是飘忽不定,还有他的心理活动太多了,刚开始读到这些,我有点好奇,觉得这也是一位伟人吗,他做的事情大街上的普通人没什么区别,他们生活不是比我们高很多层次吗,所以一开始对这位伟人没什么好感。

可能就像我们现在看到的明星,让我们感觉遥不可及,可是细想,他们也是普通人啊,他们也需要吃喝拉撒啊。

我想,我一个读者能这样去想,恰恰证明他比别人更有勇气在读者面前呈现他丑陋的一面,正如他所说:当时我是什么样的人,我就写成什么样的人,当时我是文雅龌龊的,就写我的文雅龌龊;当时我是仁慈淘气、道德崇高的就写我的仁慈淘气和道德崇高。

慢慢的我觉得能安“天才”这个头衔的果然不是一般人,他没受过多少教育,但是正因为父亲喜爱文学,他也深受影响,通过自学,他精通音乐,数学,历史,文学等这么多知识,他一生中发表了许多论文,歌剧,小说等。

他性格正直善良,却偏执高傲;他热情奔放,却生性腼腆;他大悲大喜,却无尽悲观;他愤世嫉俗,却痴情难忘;

作者情操高尚,漠视金钱,鄙视富贵,崇尚自由,对下层人民怀有深厚的感情。他在功成名就,可以跻身上流社会时,却始终不愿去过贵族们的那种奢侈豪华生活。

他说:“我们手里的金钱是保持人身自由的一种工具;而我们所追求的金钱则又使我们成为奴役。”可见,平生与世无争,只是祈求过上一种宁静的、不受纷扰的“世外桃源”的生活。在作者的眼里,平民的世界远比上流社会真诚而高尚。

可是,他在文中提到的那么多朋友一开始和他相处的很好,最后却都和他反目成仇,无外乎与他性格有关,或许他自己也意识到了这点,虽然他自己也有提到一些因为他的不善言辞而带来一些友谊方面的灾害,可是,他向来就不为讨好任何人而活着。

从他中期因为发表了“爱弥儿”,被法国政府下达追逐令,焚烧此书,此后便开始了逃亡生活,别人丢石子,辱骂的时候,他并没有他们想象中表现出的那么悲愤,而是平静自如在街上走着,任由他们,就可以看出,无论世俗有多弃他,他都不为所动。

他和他妻子有5个孩子,但是一出生就被送去保育院,因为他自知教育不好,跟着他还不如跟着保育院对他们来说更像是对他们负责,当时就感叹,当时的社会就能有如此想法,不知道是他是出自于自私怕麻烦还是真的为他们好,我更乐意相信两者应该都有,

看完本书,我觉得因为作者过于解剖自己的人性,所以给人并没有一位伟人身上的那种神秘感,每个读者可能都有不同的见解,有人会认为他有些东西是隐藏没说出来的,还有的认为他其实是在为自己做辩解的。

可我觉得不管真相是怎样,我只知道别人的自传都是吹捧自己,而他却写出了一个让我们所有能感同身受再普通不过的一个普通人身上都会有的缺点,才觉得本书自传比任何一本自传都来的真诚。

他的一生是幸运的又是不幸的,人就是这样,上帝给了你天才般的睿智,却给了你不能安度此生的宿愿。逃到圣皮挨尔岛的时候,他暗自寻思:啊!我真恨不得用我根本就不想要的那种离开此地的自由去换取永远留在岛上的保证啊!我多么想被强制在这里,而不是被容忍而居住在这里啊!仅只因为容忍而让我住在这里的人们随时会把我撵走的!

他内心多么渴望,上帝就让他被压制这个孤岛上过完他的一生,这样他还不用随时担心被居民撵走,他不需要友情,不需要金钱,什么都不需要,他只想安静的与世隔绝,可就是这样一个多么让人痛心的请求上帝还是没用答允他,他的身体本就一直带病,让他疲惫不堪了,现在连精神都几近崩溃了,他还得继续逃离。

读到这里不难想象他为什么总在第一部内心一直重复着他和妈妈在离开都市去乡下生活的时候,他多么开心。

与其说作者在忏悔,不如说我们看本书的时候也能跟着作者忏悔,谁的性格不是天生就有缺陷的,谁又能像他一样如此坦诚把自己的缺陷摆谱在世人面前的。

读《忏悔录》感想 篇2

有个故事这样开始——我必将死去,这是唯一肯定的事。

哲学家们可能会疑惑生存的问题,但却从未疑惑生命必然死去的事实。

“如果死亡终将带走生命的一切,那有什么东西能超越死亡,让我的生命具有永恒的意义?”

有人说人类与其他生物不同的地方在于,他们明确地意识到自己会死亡。死亡又是什么呢?它绝对,毫无商量的余地,说一不二。而且它能带走一切,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 你或许会说你能为世界留下些什么,以证明自己的生命重于泰山,但别忘了,且不说你能不能留下什么,即使你留下了,在你死亡的那刻起,这一切便与你毫无瓜葛。

你的毕生所有都将归零。所以上面的问题答案是:没有。

不论你如何挣扎,如何努力,生命的陷阱在你出生时就设定好,无论贫穷还是富有,健康还是有病,男人或是女人,都全部化为一个一模一样的句号。

你和任何人都没有差别。所以答案还是没有,没有东西能让我的生命具有永恒的意义。

就像西西弗斯无止境地推石头,你以为西西弗斯享有了类似于“坚持”“永不言弃”的美好品质,或是“愚蠢”“食古不化”的批判?没有,这些在生命面前什么都不是。你以为你的努力,快乐,幸福是什么值得一提的事吗?很抱歉什么都不是,它们和丑恶,卑贱,痛苦,懒惰毫无差别。

毫无差别,这些人们所追求的东西在生命面前不过是个可恶的玩笑。

列夫托尔斯泰每次想到这里,都会非常想死,《忏悔录》就是在那个时间,3年间各种自杀未遂而写下来的。你完全不必怀疑这妥妥的就是“用生命在写作。”

列夫托尔斯泰认为,对待生命无非是四种方式。前两种我就不说了,说一下后面两种。一种是明白生命是个闹剧,然后英勇赴死的人。这种人不想像西西弗斯那样,受生命控制,非要毫无意义地推什么石头,于是自己主动结束了这场闹剧。顺便一提,托尔斯泰非常想成为这类人,但很显然他未能,他成为了另一种人。这种人明知道生命毫无意义,而且摆明了就是一场闹剧,但他们每天都在痛苦地活着,就是没有成功死去。

有一天托尔斯泰终于不钻“生命毫无意义让我死不要拉着我”的牛角尖了,他突然就换了个牛角尖,他问自己,“我已经深深地明白生命毫无意义,也不想在这个搞笑的舞台上再表演什么,而离开的办法也VERY CLEAR,就是死亡,永远离开这个世界……但是!老子竟然还没死,这说明一定存在某种力量一直在和我的死亡理性抗衡,到底是什么呢?”

“生命就是全部,理智是生命的结果,可是这种理智正在否定生命本身。我觉得这里隐藏着一些问题。”

在小托的世界里,“理性”是至高无上的而且他深深地认为这是唯一在他身上发挥作用的力量,现在他隐约发现有什么BUG出现在他自认为十分完美的系统里。

说到这里作者君认为是时候说一下鄙人的浅见,这本书为什么叫《忏悔录》呢。请允许我用个特别显浅的小故事来说明一下。

话说有一天贵族子弟赵小结(本作者举例御用人物,怎么?不服你也来一个啊)和他的伙伴们一起描述爬山的感觉。

“怎么样?”赵小结问,“大家觉得如何?”

“我感觉到很冷。”一号说。

“空气稀薄。”二号说。

“没有什么大感觉,”三号说,“老实说,我觉得很没劲儿。”

“+1,同没意思,我相信这就是爬山的真相。”赵小结说,“不瞒你说,叔本华和所罗门和我们的看法差不多,而且我们是属于幸运的那类人,想想那些贱民们吧,他们还要一步一步的往上爬。因此我可以总结一下了,爬山是一项无聊至极,山顶上很冷而且会呼吸困难,美景可能确实有,但那是短暂的。”

赵小结失望地摇摇头,“这项运动果然毫无意义。”

“我……我觉得吧,”一直在听的贱民姚乐乐想提出异议,“我认为,如果阁下真想明白爬山的意义,坐直升飞机登山是无论如何都感受不到的。”

“哈哈,怎么可能呢?”赵小结认为有必要和这位没有读过书的小姐说说自己的看法,“我们看见的是同样的景色,感受到同样的温度,我看不出坐直升飞机和徒步之间有任何不同,如果有,也只是少了些痛苦吧。”

“那么请问,看见同样的景色,感受同样的温度,甚至比阁下劳累一万倍的人们在山顶上露出满足而享受的表情,而你却没有,这是为什么?”

赵小结被问哑了,因为这无论如何也不合理,接受生命之苦的人竟然比可以避免了生命之苦的人更幸福,更满足,这根本不科学,这怎么可能呢?他决定踏踏实实地徒步一次,然后他突然就明白了。

“我的生活圈子很小,都是些与我相同的人,我那时竟然觉得,这个圈子就组成了整个人类,自作多情地认为自己,所罗门,叔本华的生命才是真正意义的生命,至于其他亿万人的生命,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

小托走出他的贵族圈,和穷人们一起劳作,用自己的劳动让自己的生命延续,而不是像以前一样,“即使什么也不做也有饭吃,像寄生虫一样活着。”

他反观自己过去的生命,其实从来没有回应过生命的邀请,从来没有认认真真参与过生命,更别提为生命做出过什么贡献,然后就开始怜悯世人,看破红尘,“明白”生命毫无意义。

他虔诚地忏悔。

《忏悔录》读后感 篇3

这部著名的文学作品,作为人类思想的精华,一直是学习和借鉴的典范,也是文化传承的必修课。阅读后的感觉与其说是一项任务,不如说是与原作者的思想交流和碰撞。本专栏为您提供了许多有关阅读名著的信息。我希望你能找到同样的火花,并在那里进行更多的交流。

卢梭的行为一直被人类的肮脏所困扰。他凶猛多变,热情奔放,极度敏感,喜怒无常,缺乏自制力。正是这些相互矛盾的性格使他更像一个活人而不是一个神。他很聪明,但生活也很粗心。他骄傲但谦逊。他很诚实,但也有掩饰。在他的自传中,卢梭承认了他年轻时犯的一个错误。有一次,他从主人家偷了一枚贵重的纽扣,并把它归咎于一个他喜欢的小女佣,这让这个无辜的女佣感到羞辱。由于卢梭的“自我暴力和秘密”,包括罗素在内的一些后来的哲学家甚至认为卢梭根本不是哲学家。但我认为卢梭触及了哲学的本质——他首先以自我为解剖标本对人性进行了深刻的讨论。

就气质而言,罗素和这些人是两种人。他一直对浪漫主义的活力漠不关心。事实上,罗素本人并不是一个冷静的学者。否则,他就不会一次又一次地离婚,主张性解放,反对宗教,被当局禁止讲课,信仰社会主义,参加反战运动,甚至坐牢。每个人都有活力。拉塞尔还认为,活力是推动历史的一种比理性更重要的力量。

卢梭是法国第一位也是最勇敢的平民思想家。他出身贫寒,年轻时曾长期做奴隶。当然,像拉塞尔这样高贵的孩子不会偷纽扣,拉塞尔的孩子也不必去孤儿院。卢梭娶了一位地位低下的女侍者,罗素也用她做精神分析,这意味着卢梭只能在地位低下的女人面前获得完全的自信。我一直很佩服罗素,但这次我觉得罗素的演讲有点刻薄。在法国大革命之前,反向婚姻是不允许的,他与沃伦夫人的关系在当时的婚姻制度中是不允许的。

卢梭晚年孤独而不幸。由于埃米尔的出版被当局视为异端,最高法院决定烧毁所有出版的埃米尔,并立即通缉卢梭。再加上处理人际关系的不愉快,卢梭的精神状态近乎疯狂。他疑心重重,坐立不安——水果商人以低价卖给他蔬菜,并以慈善的方式羞辱他。马车转弯时差点把他撞死。卖给他的墨水是无色的,所以他写不出答辩书。甚至有人到处跟踪监视他。

然而,上帝是公正的,卢梭的思想不会因岁月而黯淡。卢梭不仅在社会和政治思想上开创了一个新时代,而且在文学材料、风格和情绪上也开创了一个新时代。一位法国评论家曾经说过:我们19世纪的人民来自卢梭的书。

小编推荐

1.感恩母爱作文精选6篇

2.星语心愿【精选5篇】

3.微笑温暖了我的心初三作文_微笑温暖了我的心作文【精选6篇】

4.陪伴初三作文600字【精选10篇】

5.军训日记150字【精选4篇】

6.日记250字【精选2篇】

7.打羽毛球日记【精选5篇】

8.豆芽观察日记精选5篇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