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也就是说国有国法,校有校规,家有传家宝。你家的传家宝是什么呢?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我家的传家宝作文优秀5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勤俭持家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正是我们家的传家宝。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我家每个人都很节俭,不浪费。
每次,爷爷没有本子写东西,他拿上几层薄薄的包挂面的纸,钉在一起当本子用。从小到大,爷爷教过那么多的学生,却从来没买过铅笔。也许你要问,难道你爷爷是个懒老师,只说话,不写字?这你可是大错而特错了。爷爷不仅写字,而且字写得相当漂亮,他总是捡学生扔掉不用的铅笔头用!
有一次,我们村子里大停电,别人家都点燃了蜡烛,屋里亮堂堂的,可在我家,爷爷连蜡烛也不舍得点,他只是坐在沙发上静静的念叨着他今天刚背的古诗。
在爷爷的影响下,爸爸妈妈也养成了节俭的好习惯。每天他俩连一分钱也舍不得花,衣服洗了又洗,补了又补,就算是买菜也会挑便宜的买。
不知不觉中,我也和爷爷、爸爸、妈妈他们站在了一个队伍里了!每天我只拿上一元钱坐车,从不多花一分钱,穿在我身上的衣服也几乎是亲朋好友送的,别的小朋友用的全都是非常高级的笔,而我却天天用着一根爷爷自制的木头管子笔。
勤俭持家永远是我家引以为豪的传家宝,必将一代一代的传下去,褶褶生辉!
旧物旧爱,很喜欢沉淀下来的东西,那些带有记忆的带有故事的俗事俗物,总让人心醉。一如《传家》一书,平实却有份量,不需要过于匠气的精琢,却因传统文化的厚重,一切的生活寻常描绘起来既显从容却也不乏趣味。
《传家》一书分春夏秋冬四册,我选了春秋来看,是最喜欢的季节,也是带着香气和色彩的季节。在这两个季节不停地循环往复,在春去秋来的年复一年中,留下了人们关于生活吃穿住行的细节,这些美好被时间酝酿、践行和打磨,流传进人们的血液,形成独特的文化氛围和艺术,让人眷恋,感到温暖,产生归属感。文中生活着的细节,在每次呼吸中都想要留住此刻的心情,感同深受。我们对于日子的计算就在一个又一个节日中度过,元宵节、清明节、中元节、中秋节,这些节日点缀了一年又一年。
四五岁的时候元宵节对我来说就是拉着兔子灯跟在父母后面看灯会,兔子灯的车轱辘在地上滚着,我明明知道它就在身后,却还要时不时回头看看小兔子,生怕它走丢,但过完节兔子灯也神奇的消失在了元宵节的这天,我也不会再想起来。下一年的元宵节,我仍要缠着母亲再买一个兔子灯,直到某一年母亲不同意,母亲告诉我,你长大了,那是小孩子才买的,于是我就只能眼巴巴的看着遛着兔子灯的小小孩,努力理解长大这两个字。
高中的时候,学校里寒假上来会有挂灯笼猜灯谜包汤圆的校园活动,灯笼要在假期里做,我记得外公替我糊了红灯笼,老一辈的人总是让我觉得很神奇,糊灯笼糊风筝做秋千做木马,似乎就像哆来梦什么都可以笑眯眯的变出来。寒假上来,收上来的灯笼围着小池塘一圈,中午课间总有人围着瞅,各种形状材质都有,令人啧啧称奇。正式元宵节那天,住宿的同学以及想要留下的围在一起搓面粉包汤圆,脸上鼻子上都是面粉白糊糊的,最后下在锅里肉是肉,皮是皮,做的记号全都认不清了,捞起来管是谁做的,吃出奇妙的幸福感;挽着好友从这个教室到另一个教室一个灯谜都猜不出,全靠手机来百度,扯下灯谜排队去抽奖,每人嘴里叼一根棒棒糖,现在回想起来那些被考试包围的烦恼的学生时代,竟然有那么多围绕着节日的活动。
大学的时候也和好友在操场上放过孔明灯,那随风飘着忽闪忽闪的黄色小烛苗带着已经回想不起来的愿望飞得那么高,高到愿望下一秒就能被神明听到。而这些传统的活动,又因着渊源,追溯历史而有了不可思议的过去,那些故事或真或假,唯有与节日相关的食物物件留了下来,但也在岁月的变迁中和上了各自的糖衣,有了派系之分。
大地回春之际,万物复苏,即是二十四节气的清明,代表扫墓祭祀之礼的上巳节便是在这样气清景明的美好春日,于是上巳节的扫墓渐渐融合了全家踏春的习俗。清明时节又与纪念介子推的寒食节相近,继而又赋予了清明独特的冷食文化。清明就这样从一个节气变成了一个节日,形成了寒食禁火,祭奠先人的风俗传统。对我而言,了解传统文化是一件很奇妙的事情,古人在清明既坟前祷祝,挂纸烧金,祈安求福,谢恩还愿,又踏青探春,折柳相赠,蹴鞠秋千,与亲朋好友不虚度春光。哀思先人的同时不忘珍惜当下,这就是古人的大智慧。
对于鬼神之说总是会有些胆怯,传说中元节当天阴曹地府将放出全部鬼魂,所以一到中元节,父母总会叮嘱我早早回家。家中没有过鬼节的传统,但因着常会在旅行中去寺庙,也知道佛教中也把中元节称之为盂兰盆节,可解先亡倒悬之苦,关于“目连救母”的故事和普渡的习俗在《传家》秋册中也写的十分详细,细细读来也很有趣。
书中写到放河灯,我想起在泰国旅行的时候曾错过一次放水灯的礼佛法事,同行的朋友向我描述,水灯中间,插有香烛、鲜花和彩色的小纸旗,以表示礼佛,也有在水灯上放数枚硬币,表示布施。虔诚的人们慢慢将整个河面点亮,照亮河中央高地上的佛祖,连带着佛祖脚下的流浪狗都带上了一丝佛性。
有时候人走不远到不了或者回不去的地方,书却可以让你了解那些因封建迷信而逐渐边缘化的节日以及因动荡年代而导致的文化断层,让你更深刻感受传统文化的深广。或许那些祭祀活动不再轰轰烈烈,但就像书中说的那样“有一颗虔诚的心,胜过一切凡俗的外在供奉”。
神神鬼鬼的节日,书中描绘的很多风俗会让我觉得新鲜又好奇。关于中秋,无论是嫦娥奔月、吴刚折桂等月宫的传说,还是古诗文中望月思乡、对月独酌的愁思,对我来说都是非常熟悉的。我想对中国人来说八月十五望着头顶的一轮圆月,伴着桂花香吃月饼是一种流于血液的情结。年岁赋予每个人更多的是责任以及无法言说的身不由己导致的离别,但当每一年的此刻,抬头望向那一轮明月的时候无论多远,咫尺天涯。我想,让思念有了寄托的方向,让远行的人记得回家,这就是中秋节的意义所在吧。
阅读《传家》一书的春秋册,既勾起了不少岁时节庆相关的记忆,也增加了很多关于食物的制作相关的饮食文化知识,以及器物纹饰相关的匠心手艺知识。节日之于现代人,更多的就是团聚,各种各样的习俗及饮食文化增加了仪式感,让灵魂不在孤独空洞,有了根脉,尊孝礼义在神鬼传说中内化成为人处事的准则。在路过春花秋月的同时, 也增加了我对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让我觉得增加了自身的底蕴厚度。
记得知晓《传家》这本书是在大连《新商报》的推荐读书栏目里。儿子放假回家后,叫他给我从网上找到了这本书,初次阅读是电子版本的《传家》而且书中的字体是台湾的繁体字,读起来有点费劲;但是书中非常贴近生活的内容、简朴的文字、娓娓道来的说理吸引了我,一帧一帧的放大后坚持把它看完。书里面很多繁体字能猜个大概,一句话从头到尾看下去可知道大体的意思;电子版的书也配有大量的插图,开始以为是作者任祥自己拍的,后来在她写的后记里看到有摄影师的帮助。图文并茂的排版是作者用心良苦的想把“电脑控”们从有着强大市场吸引力的电子产品面前拉回来,让年青的读者产生阅读的兴趣。
《传家》从每一个人生活当中所能遇到的方方面面写起,作者任祥把每一个细节都应用于她的生活实践,很难想象一个台湾人把中国天南海北的饮食文化写得如此详细!天文地理、节气的解释没有一定的功夫查阅大量资料是不会写出来的,喜欢任祥书中写的齐家心语小栏目,其中把对子女的教育、夫妻之间怎样才能和谐相处、家庭怎样才能和睦等写的恰如其分。记得很多年前在大连青泥洼桥的那个老动物园里曾看见一家人带着小孩游览,年轻夫妇是我见过的很般配的俊男靓女,看过《传家》不得不说:任祥的老公娶了一位好妻子,这也能在《传家》夏篇一书的最后,丈夫姚仁喜给夫人任祥写的后记里可见一斑。书中很多段落能读出他们夫妻间充满恩爱与互相欣赏!
《传家》作者任祥可以称得上是那种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的大家闺秀。成家立业后从绿色食品种植开始,到饭桌前一家人的美味以及请客时餐具的摆放,无不透露出任祥把普通人的一日三餐当成了一种文化与品位来做。书中曾写到她给一个要过五十岁生日的女友做礼物的细节,真是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从在她家院落里生产小宝宝的蓝鹊而引发的子女教育问题,到她在美国开了几千公里的车送大女儿上学,作为母亲的任祥是合格的,看不到国内常见的溺爱,而是循循善诱,让儿女独立思考和面对人生。常跟友人说:散养的孩子有出息!这句话是经过实践证明过了的。
作者一家住的阳明山,我在台湾环岛游时曾去过那里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台湾游记里有很浓的一笔写阳明山,台湾四大佛教圣地余下三个没去的地方只有等到大连开通台湾自由行时也许会去,相信佛缘!
在看过了《传家》电子版后一直回味着其中的内容,恰巧同事在网上买了一套简体字排版的《传家》,春、夏、秋、冬共四册,借来一本夏已经看完了,内容上在文字方面跟电子版差不多,只不过书的前、后多了几篇作者的友人及老公写的一些关于书的评论以及出书的历程,书上的图片感觉要比电子版的多了不少,书的装裱也很精致!常见到对开的页用来做图片的展示,感觉很新颖!
最近又看到大连晚报也有推荐这本《传家》一书的文章,在大陆与台湾分割几十年后的今天,欣慰的看到两岸有识之士能够放弃意识形态领域的纷争,共同发扬传统的中华文化,近期两岸的中、小学教科书也在相互交流的范畴之列!
任祥、蔡礼旭等让我们记住了在宝岛台湾有着跟我们一样流淌着炎黄血脉的传人,愿传统的中华文化在这些有责任感的民间人士的传播下,深深地扎根在海峡两岸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愿每一个中国人都具备《传家》书中所写的生活智慧!
经过一个星期的努力,我看完了一套厚厚的、重达九公斤的书——《传家》。
《传家》这套书一共有四本,是由任祥花了整整五年时间编写的。这套书分《春》、《夏》、《秋》、《冬》四本,里面记录了许许多多项连有些“正宗”中国人都不知道的中国人生活文化的百科,书中蕴含了无尽的生活智慧与乐趣。
《传家·春·米与中国人》里讲述的就是普普通通的“米”。读完这部分,我才知道,米有许许多多的品种,如蓬莱白米、长糯米、发芽米、圆糯米、原鸭生态米,在来米,有机糙米,有机胚芽米等。而不同品种的米的用途也不一样。在来米可以做碗粿、河粉、米粉、米苔目等,而糯米则可以做成酒酿,尖糯可以做饭团、米糕等。
这套书中,还讲述了许多我以前从未关注过的传统习俗和生活知识。书中关于二十四节气的风俗的介绍也让我开了眼界。比如“冬至”的主要习俗有:吃汤圆,“补冬”、祭祖。其中祭祖是必不可少的。祭拜祖先的供桌上需要有三牲,也就是鸡、鸭、鱼,或五牲——鸡、鸭、鱼、猪、羊,除此以外,还要有米饭、水酒、十二菜碗(斋菜、干料)、水果与汤圆等。供桌上除了点香烛、上香,准备金银纸于祭拜后焚烧,也是冬至祭祖的重要内容。这些充满新鲜感的内容,让我明白了一个个节气背后,潜藏着我们中国人的传统习俗与美好情感。
中国先祖积累下来的生活经验和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通过《传家》,我了解了许多,我们一定要珍惜并且传承它们。
妈妈从小就教育我要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因为它不仅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良传统,更是我家祖辈流传下来的传家宝。
然而,在慢慢的成长中,我曾淡忘过我家的传家宝。
记得有一次吃午饭,我嫌妈妈做的饭菜不好,于是只吃了一点点,就把剩下的大半碗饭菜没好气地丢在了饭桌上。妈妈见状,表情顿时凝重起来,严厉的批评道:“你姥姥那个年代,物资匮乏,连一口稀饭都吃不上,现在我们虽然富裕了,但勤俭节约这个传家宝可不能丢啊,你知道农民伯伯要花费多少心血,流洒多少汗水,才能收获这么一碗米饭,你怎么能轻易丢掉呢?难道你忘了我们家的传家宝吗!”听了妈妈的话,我顿时惭愧起来……。
还有一次,我见同学买了一件非常漂亮的新衣服,特别羡慕,心想:“我也要买一件新衣服,一定要比她的好看。”回家后,我把买衣服的想法告诉妈妈。妈妈说:“买衣服可以,但需有必要,目前你已经有那么多的衣服了,如果再买,那不是浪费吗?奶奶常跟我们讲:‘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当然我们现在没必要再缝缝补补的过日子,但颜色旧一点就要换,那不有违我们家的传家宝吗?”听罢,我愕然。
多年来,我家就是这样始终如一地坚守着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代代相传,即使经济条件转好,仍依然如此。或许,有些人认为我们不会享受现代生活,但我觉得,勤俭节约仍是我们共同追寻的崇高风尚。愿大家积极行动起来,从身边小事做起,节约一粒米、一滴水、一张纸、一度电,让节约成为我们的习惯,成为一种时尚。
我爱我家的传家宝,愿我家的传家宝发扬光大!
3.微笑温暖了我的心初三作文_微笑温暖了我的心作文【精选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