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叙写一个离开故乡的知识分子“我”在旧历年底回到故乡后寄寓在本家四叔(鲁四老爷)家里准备过“祝福”时,见证了四叔家先前的女仆祥林嫂瘁死的悲剧。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考语文《祝福》教案大全,希望大家喜欢!
高考语文《祝福》教案大全一
一、【教学内容及其解析】
1.内容:
(1)了解鲁迅及其写作背景。
(2)初读课文,理清课文情节。
2.解析:
(1)本文是《彷徨》第一篇,写于辛亥革命后,封建残余势力仍然存在。作者内心苦闷找不到社会的出路,看不到前进的希望,于是创作出在黑暗中绝望挣扎的祥林嫂形象。
(2)课文篇幅较长,又运用了倒叙手法,必须先理清课文情节才有利于进一步的教学。
二、【教学目标及其解析】
1.目标:
(1)增加学生对鲁迅的了解。
(2)提高学生阅读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2.解析:
(1)通过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的介绍,更好地掌握本文的时代背景。
(2)通过简洁明了地复述课文故事情节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3、课前预习题
(1)你知道的鲁迅的名句有哪些?
(2)初读课文,理清课文情节。
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小说的叙述顺序有哪些?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鲁迅的文章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强烈的个人情感和独特的批判视角,学生初读较难把握。通过对鲁迅的介绍,增加学生对鲁迅文章的熟悉情感,从而提高阅读兴趣。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课文篇幅长,又有不少多音字和不常见的词,可借助录音机播放朗读带,让学生能够感受课文内容情节。
五、【教学过程】
(一)教学基本流程
导入 → 感知鲁迅→ 理清情节 → 目标检测
(二)教学情景
1、导入
我们在初中曾经学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孔乙己》。其中有由活泼可爱而变成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鲁迅先生又一篇著名的小说——《祝福》。这篇小说又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呢?让我们一起边走近鲁迅,欣赏《祝福》。
2.感知鲁迅
问题1:查阅资料,说说你所了解的鲁迅。
设计意图: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增加学生的阅读兴趣,更好地把握主旨。
师生活动:学生课下查阅资料,课堂交流,教师补充说明。
无 题
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
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自 嘲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无 题
万家墨面没蒿莱,敢有歌吟动地哀。
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我读鲁迅
陆 洋
鲁迅小说的背景、人物距离今天似乎有些遥远,今天许多中学生“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我原来一直不喜欢鲁迅的文章,一则文字较艰涩,二则思辨性太强,不易捉摸。
2009年江苏高考以一篇郁达夫《怀鲁迅》重新引起我的思考。是的,“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细读鲁迅,他不再是一个思想说教者,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爱国知识分子。他通过《一件小事》真诚剖析自身的劣根性,坦承错罪;他通过《藤野先生》缅怀异国师恩,真情流露;他通过《故乡》回忆童年幸福时光,挽留纯真质朴,痛斥封建流毒之非;他更通过《灯下漫笔》将几千年的中国社会概括为两个时代:暂时坐稳了奴隶的时代、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再读鲁迅,看他在《呐喊》中大声疾呼,看他在《彷徨》中寂寞迷茫,看他在社会集体冷漠中“横眉冷对千夫指”,看他在微薄的希望中“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的身上,既有奇譬诡喻的庄周的洒脱孤高,又有锋芒毕露的孟轲的不屈不挠。虽有惶惶如丧家之犬的孔子的落魄,却有路漫漫上下求索的屈子的执着,更有热爱生活的苏子的睿智豁达。
在那个几近窒息的社会中,他挚爱每一个人,却又厌恶每一个人。他否定几千年的封建传统,却对西方新思潮保持警惕,主张拿来主义。
七十多年的风雨剥蚀,并未丝毫减弱鲁迅作品中的那份炽热的爱国情怀,这份爱国情怀指引着我们每一个人重新认识鲁迅作品的现实意义。这里有许多我们今天依然存在的国民劣根性,有许多我们今天依旧需要的生命的品质,更有许多对当前国家发展、社会和谐、人性温厚、心灵慰藉很重要的启示。“永远的新的旧故事”,值得我们反复阅读,深入思考。
(1)鲁迅作品:
小说集:《呐喊》、《彷徨》 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南腔北调集》《坟》《而已集》《热风》等十几部。
(2)写作背景
辛亥革命时期的鲁迅,思想状况由呐喊转为彷徨。《祝福》发表于1924年,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仍没有真正完成,中国仍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和压迫下,封建的思想观念和礼教仍然顽固地束缚着广大农民,尤其是妇女。他们受尽了剥削和压迫,承受着难以想象的肉体和精神上的双重重压。五四运动提出了“民主”、“科学”、“打倒封建礼教”的口号,妇女的解放问题也成了这个时期鲁迅探索的主题。正是这样的背景下,《祝福》应运而生。
3、播放朗读带(或抽学生朗读)
学生听朗读,正字音,了解故事梗概。
4、复述课文故事情节
问题2:以“我”为角度讲述祥林嫂的故事。
设计意图:学生了解主要人物的故事,提高概括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师生活动:学生浏览一遍课文,四人一个小组整理出祥林嫂的故事。教师出示要求:①叙述要客观、条理,必要时也可作适度发挥。②尽可能体现出“我”对“样林嫂”的同情心。③语言流畅,吐字清晰。
祥林嫂,卫家山人,可能姓卫,生活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
有一年春上,只有二十六七岁,以打柴为生的丈夫祥林死了,二十六七岁的祥林嫂便逃离了家中,经做中人的卫老婆子介绍,初冬进了鲁镇鲁四老爷家中做帮工。每月工钱500文。活计虽多且重.但她反感到满足。
三个半月后,即开春前夕,她的婆婆带人把她抓了回去。工钱一千七百五十文全被婆婆拿去了。她那严厉的婆婆为了小儿子要花一笔钱做聘礼娶老婆就把她许给了贺家澳的贺老六了。因此不几天,祥林嫂就被装到花轿里送到贺家澳去了。她出格地反抗,但不中。年底生了一个孩子,小名叫阿毛。母亲孩子养得都胖,又没婆婆,男人有力气,又会做活,自家有房子,日子过得蛮好。
但天有不测风云,年纪轻轻的男人得伤寒死了。没多久,四岁的阿毛在春上又被狼衔去了。这样,家中就剩下她一个人了。到了秋天,大伯来收屋.她走投无路,只好由卫老婆予领着,求老主人。主人收下了她,但她手脚已没先前灵活了,记性也坏得多,死尸似的脸上整日没个笑影,主人家很是不满。家中最重大的事件是祭祀,但一切饭菜碗盘都用不着她沾手,她的任务仅是灶下烧火。这对她打击很大。
之后,她开口总是讲阿毛被狼衔去的故事。开始倒还有人听,后来人们听腻了,便不仅不表示同情,还取笑她。从这以后,她再也不提阿毛的事了。
鲁四老爷家有个帮佣,大家称她柳妈。柳妈谈起她作为回头人出嫁出格地反抗时留下的伤疤。这话传扬出去,人们又拿起运伤疤取笑她。柳妈还建议她到土地庙捐一条门槛,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否则到了阴司,那两个短命的死鬼男人还要争,阎王老爷只好把她锯开来。
她很苦闷,以后花了近一年的工钱捐了门槛。捐了门槛之后,她精神一下子好了起来。冬至祭祖时节,主人仍不让她沾碰杯筷.这次她受到了彻底的打击,简直成了一个木偶人。不到半年,头发变白,记忆更坏。
主人家愈加不满。不久,终于把她打发走了。或者是离开主人家就成了乞丐,或者是先到卫老婆子家然后再成了乞丐。三四年后,腊月二十四日夜里或二十五日凌晨人们准备祝福的当儿。祥林嫂在鲁镇离开了人世。终年四十岁左右。
问题3::阅读全文,按故事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的顺序把全文分为六部分。
设计意图:理清文章情节。
师生活动:学生回答,教师指导。
情节 内容 时间
序幕 祝福景象与鲁四老
结局 祥林嫂寂然死去
开端 祥林嫂初到鲁镇 三个半月
发展 祥林嫂被迫改嫁 两年
高潮 祥林嫂再到鲁镇 约两年
尾声 祝福景象与“我”的感受
问题4:本文的记叙顺序是什么?采用这样的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设计意图:了解倒叙手法及其作用。
师生活动: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参考答案:本文运用倒叙手法,作用:(1)把祥林嫂悲惨的结局放在开头,巧妙地设置了悬念,使读者寄予探求事情的原委,有一定的吸引力;(2)把祝福的景象和祥林嫂的死连在一起,形成强烈的对比,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突出反封建的主题。
目标检测
1.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南腔北调集》、《坟》、 《热风》等十八部。
2. 小说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3.本文的中心人物是祥林嫂,讲述了她外逃帮佣,初到鲁镇;被人劫回,被迫改嫁;丧夫失子,再到鲁镇;捐献门槛,未能赎罪;逐出鲁家,沦为乞丐;祝福之夜,凄然死去的悲惨遭遇。
设计意图:巩固本节课学习内容,掌握作者和情节。
配餐作业
A组(基础题)
《创新设计》的预习作业。
设计意图:掌握本文生字词,更好地理解文章。
B组(巩固题)
《活页训练》的积累与运用。
设计意图:熟悉高考题型,巩固基础知识。
C组(提高题)
写三百字左右的小作文《祥林嫂的故事》
设计意图:熟悉文章内容,锻炼表达能力。
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必修3·第一单元·第2课
《祝福》(第二节)
一、【教学内容及其解析】
1.内容:从祥林嫂这一典型的人物形象看作者塑造人物的方法与所达到的效果。
2.解析:作者塑造人物的方法往往是读者解读人物的角度。小说的描写语言与人物语言都非常出色。无论记叙事件,描写环境,还是刻画人物,都语句简洁,字字锤炼。对祥林嫂的三次肖像描写,深刻地抓住了人物内在的精神面貌,通过外貌深入地表现了人物的人生处境和精神状态,向来为人所称道。
二、【教学目标及其解析】
1.目标:学习通过肖像描写人物、揭示人物内心的写作手法。
2.解析:作者主要从外貌方面来刻画人物,其他的刻画方法,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分析。
3.课前预习题
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有哪些?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肖像描写学生容易看出,但学生很不容易与写作技巧进行联系。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插播相关视频片段或图片。
五、【教学过程】
(一)教学基本流程
导入 → 三次肖像描写 →目标检测
(二)教学情景
1、导入
有人说“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她春天上没了丈夫;开春时被迫改嫁;春天快完时,儿子阿毛被狼吃;在迎春之际,死在祝福的风雪之夜里。这样一个有着悲惨遭遇的妇女形象,作者又是如何刻画的呢?
2、三次肖像描写
问题1:阅读课文,写出祥林嫂人生悲剧的情节提纲。
设计意图:理清情节发展,更好地分析人物形象。
师生活动:学生提前做学案,小组讨论出答案,老师点拨。
外逃帮佣,初到鲁镇;被人劫回,被迫改嫁
丧夫失子,再到鲁镇;捐献门槛,未能赎罪
逐出鲁家,沦为乞丐;祝福之夜,凄然死去
问题2:找出文中对祥林嫂进行的三次肖像描写,看看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样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设计意图:掌握肖像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师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后,课堂展示讨论结果,教师点拨。
(1)学习阅读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来的部分。
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是怎样的状态?后来又有什么变化?
肖像: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年轻,勤劳,朴实,新寡)
眼睛:顺着眼。(善良温顺)
表现:整天地做,似乎闲着就无聊,又有力,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做工不懈,食物不论,力气不惜。(勤快耐劳)
变化:她反满足,口们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要求极低,反衬出在婆婆家的遭遇)(择其要点板书)
作用:肖像、眼睛描写,体现了祥林嫂年轻、新寡、勤劳、朴实,又善良温顺的特点;动作行为描写“整天地做,似乎闲着就无聊,又有力,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做工不懈,食物不论,力气不惜”,体现了祥林嫂吃苦耐劳、任劳任怨的一面;后来的变化“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也白胖了”,这不但表现了她的要求极低,而且也反衬出她以前在婆婆家的非人遭遇。)
(2)讲析样林嫂第二次到鲁镇这一部分。
学生速读这一部分内容,概括主要情节。
明确:①祥林嫂再次到鲁镇做女佣。②祥林嫂的痛苦悲伤成了人们咀嚼品味和取笑的材料。③柳妈的恐吓和祥林嫂捐门槛。④祥林嫂捐门槛后仍得不到解脱,最后被赶走沦为乞丐。
祥林嫂第二次到鲁镇时肖像有哪些变化?从中反映出什么?
肖像: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
眼睛: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作用:与前面第一次来时比较,两颊和眼睛发生了变化,说明精神上受到刺激,极度悲伤。作者正是用白描手法,在对比中显示人物内心的痛苦和悲哀。
(3)请一学生朗读“冬至的祭祖时节……那我可不知道”。思考:
最后,临死前的祥林嫂被逼成什么样了?
肖像:头发已经全白,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的;只有那眼珠间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手提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
作用:长期的严重的打击与折磨, 陷入极度悲哀,内心痛苦无法表露,精神完全麻木。
小结:小说的外貌描写不仅表现了人物性格,更重要的在于表现了人物命运的变化。
问题3:找出祥林嫂的语言描写,分析其作用。
设计意图:掌握语言描写的作用。语言描写可以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情节发展。
师生活动:学生找出语言描写部分,分角色朗读,讨论作用。教师点拨。
(1)自述阿毛之死——更突出了祥林嫂的痛苦与自责
(2)与柳妈对话——加重了精神负担
(3)与“我”对话——矛盾心理,希望破灭
问题4:根据以上分析,概括祥林嫂形象。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人物描写的方法,掌握人物形象。
师生活动:学生概括,教师点拨,归纳概括人物形象的表述要点:是一个怎样的人+性格、品质特征+形象的意义。
祥林嫂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朴实顽强,但在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社会,她被践踏、被迫害、被摧残,以至被旧社会所吞噬。封建礼教对她的种.种迫害,她曾不断挣扎,但最后还是被社会压垮了。
目标检测
1.“画眼睛”是小说《祝福》在刻画人物方面的一个突出特点,作品多次写祥林嫂的眼睛,其作用是什么?
眼睛描写 论特点
初到鲁镇: 顺着 安分
再到鲁镇: 眼角带着泪 内心痛苦
讲阿毛故事: 直着 精神有些麻木
捐 门 槛: 分外有神 又有希望
不让祝福: 失神、窈陷 再受打击
行 乞: 眼珠间或一轮 麻木
问有无灵魂: 忽然发光 一丝希望
2、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 三要素 。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 主要手段 。常见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有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环境描写及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小说的 情节 起着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的作用,它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还有的包括序幕、尾声。 环境 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主要交待作品的时代背景,自然环境主要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用以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情感等。
高考语文《祝福》教案大全二
(一)课程标准要求及解读
1.课程标准要求
第2条.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第3条.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2.课程标准解读: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设良好环境,提供有利条件,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应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表不同意见。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
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得以实现的。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重视对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应引导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努力做到知人论世,通过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以及作品的社会影响等,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
(二)教材分析
《祝福》是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观照女性命运”中的一篇,写于1924年2月7日,是《彷徨》的第一篇。
《祝福》以它深邃的思想,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从民族文化反省的角度阅读作品,我们深深感到封建的思想、伦理道德,对人性的摧残是无以复加的,它极大地阻碍,甚至是牢牢地捆绑着中华民族追求解放的手脚。封建的伦理,封建的道德,是套在我们民族身上的镣铐和锁链。它造成了我们民族的衰败和落后,造成了我们人生的压抑和不幸,而女性所受的压抑和不幸又远甚于男性。中国妇女则是中国封建思想最大的受害者。鲁迅选择妇女题材,通过《祝福》中祥林嫂这一悲剧人物的刻画,深刻地揭露封建文化思想的流弊和余毒。鲁迅对封建文化的鞭挞,在迈向文明社会的今天,仍有其巨大的现实意义。
(三)学情分析
学生虽然在初中学习过鲁迅的作品《孔乙己》《故乡》等,但仍不能和鲁迅作品平等对话,无法细细品味和感悟文本本身,而学习鲁迅主要是靠记录老师的分析和挖掘句子的微言大义,因此在感到鲁迅可敬的同时,更多的是或可畏或可厌,对鲁迅作品读不进去,找不到感觉。同时,也因为鲁迅作品本身思想的深刻与博大,语言风格的冷峻奇崛与独特,以及距今久远而复杂的背景,使得学生阅读起来仍有困难。
《祝福》篇幅较长,博大精深,的确有较大的学习难度。但通过反复阅读,让学生直面文本,在研读文本中领悟其深邃的思想文化内涵,感受其独创超绝的艺术风采,真正走进鲁迅的心灵深处,进而对鲁迅作品产生较为浓厚的兴趣。
(四)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能够说出课文大意,理清文章思路,说出倒叙手法的好处。
2.能够找出文中描写祥林嫂的语段,并能够联系上下文说出文中重要词语含义,品味文中含意丰富的语句。
3.能够以文本为范例总结归纳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和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体会文本中的外貌描写之传神,并尝试运用到写作中去。
4.通过分析祥林嫂身边的人物,能够从“人际关系环境” 角度分析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进而归纳文章主题。
5、体会作者的创作深情。
(五)评价设计
对文本的理解掌握应在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阅读能力的基础上,在众多的解读中取其精华,用恰到好处的点拨,使学生走进文本,尽量接近那个时代,感受祥林嫂的悲剧命运,体会作者一颗悲悯和无奈的心。所以,鉴赏小说依旧要把握几个要素:情节、人物、环境。基于这种认识,在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时,依然是理情节、析人物、赏环境、品语言、学写法、评主题。
叶圣陶先生曾说:阅读和写作都是人生的一种行为,凡是行为必须养成习惯才行。譬如,人坐得正,立得正,从生理学的角度来看,是有益于健康的。但是决不能每当要坐得正立得正的时候,再来想坐立的姿势应该怎样。必须养成坐得正立得正的习惯,连生理学讲的什么绝不想起,这才可以终身受用。
这篇教学设计恰恰弥补了学生阅读的空白,思考的空白,切实有效的落实教学目标。
(六)教学过程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能够说出文本大意,理清文本思路。
2、能够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深刻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
3.能够以文本为范例多角度多层次的阅读文本,获得独特的阅读体验和发现。
一、导入:
祝福是鲁镇的年终盛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那么鲁镇的人是怎样准备祝福的,他们每个人都能通过祝福,拜来来年的好运气吗?
教师活动:导入,课件展示:凶人的欲望的欢呼和悲惨的弱者的呼号。
学生活动:认真听教师导入,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活动时间:2分钟
学习成效:通过教师的导入,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
二、快速朗读文本。
明确:文本些什么?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归纳。
学生活动:在大声朗读的基础上,梳理文本结构。
活动时间:5分钟
学习成效:口头表达,能够说出文本大意,理清文本思路,说出倒叙手法的好处。
三、细读文本有关环境描写的段落。
明确:新年了,鲁镇有什么变化吗?
要点:1、小说在开头渲染了鲁镇年终什么样的气氛?祝福忙碌的景象,调动了读者的哪几种感官?这些语句透露出作者对这种气氛的什么感情?
2、请同学们看一看在“祝福”中男人在做什么?女人在做什么?男人和女人分工的不同,这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
3、压抑的环境,男尊女卑的思想,对祥林嫂有着致命的影响吗?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体悟,归纳。
学生活动:在大声朗读的基础上,研究环境描写的特点和作用。
活动时间:8分钟
高考语文《祝福》教案大全三
【教学目的】
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的 罪恶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 语言 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设想:
【教学重点】
1、?塑造人物的方法
2、?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
【教学难点】
深刻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封建制度、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课时】 四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 目标
1、? 了解小说的情节结构
2、? 初识环境描写的作用
一、作家作品介绍
1、 鲁迅 (1881~1936),原名周树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新文学的奠基人。
鲁迅 的小说集有《呐喊》、《彷徨》。《呐喊》收入1918~1922年间所写的14篇作品,保留着“五四”前后奋起呼喊的时代特色,我们在初中阶段所学过的《故乡》、《社戏》、《孔乙己》以及今后我们将要学到的《药》、《阿Q正传》等都选自《呐喊》。
《彷徨》收入1924~1925年所写的《祝福》、《在酒楼上》、《伤逝》、《离婚》等共11篇小说,反映了 鲁迅 在20年代中期的思想苦闷,表现了他不断探索真理、寻找出路的可贵精神。《祝福》是我们在中学阶段所学 鲁迅 小说中唯一一篇选自《彷徨》的。
鲁迅的小说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他学习西方小说结构经济、灵便、多样的优点,打破中国传统的章回小说单一的形式,创造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新形态。 鲁迅 是塑造典型人物形象的文学大家,为中国现代文学的艺术殿堂塑造了第一批不朽的典型形象,如阿Q、闰土、祥林嫂、吕纬甫、子君、孔乙己、四铭等。
2、鲁迅作品
小说集 呐喊 野草 彷徨
朝花夕拾
杂文集 华盖集 华盖集续编 南腔北调集 且介亭杂文 而已集 二心集
坟 热风
3、鲁迅:由《呐喊》而到《彷徨》
①复习:《呐喊》命名的原因以及其中重要的作品
题《 呐喊 》:弄文罹文网,抗世违世情。积毁可销骨,空留纸上声。
《呐喊》命名的原因:一,为唤醒沉睡的民众而呐喊;二,为革命前驱者呐喊助威。
“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再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
重要作品:《狂人日记》、《阿Q正传》、《故乡》、《孔乙己》、《一件小事》等。
②《彷徨》简介:
初版封面:《彷徨》的封面,陶元庆用橙红色为底色,配以黑色的装饰人物,画着一个正在下山的太阳,不规则形状的太阳带来微微的光亮,但又让人感到些许不安,三个人在比自己的帽子还高的凳子上,似坐又似行。满幅画面被紧张的情绪所包围,将“彷徨”表现得恰到好处,又耐人寻味。
题《彷徨》: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
主要作品:《祝福》、、《在酒楼上》、《伤逝》、《离婚》、《示众》、《长明灯》等。
参考资料:公冶《孤独的彷徨者》:“人都有彷徨的时候。孤独无依,进退失据,谓之彷徨。鲁迅曾经是彷徨的,至少在写《彷徨》的时候。写《彷徨》时,他才四十四五岁,还不是大智者。因此他彷徨。那时,他满怀希望,或者说曾经满怀希望,然而这希望,最终是破灭了。他看不到有更好的出路,出路似乎总是在未来,而不是现在。于是,他就彷徨。于是,他就写了关于“彷徨”的小说。与其说是彷徨,不如说是无奈。生的无奈。”
张宗刚在《伟大的灵魂探秘——解读鲁迅》(《名作欣赏》2001年5期,总第126期)一文中对《彷徨》的评价是“色貌如冰,肝肠似火”。他还说:“所属望者殷,所挟持者远,这是鲁迅的深刻。……他(指鲁迅)像一只失群的飞鸿,在浩渺的天空飘飘荡荡,无所归依;孤独寂寞的内心体验,遂外化和升华为一种巨大的创造欲:他用手中的勾魂摄魄之笔,绘出无数旧时代的图景,意态生动,悲壮无匹。其中,对自由的探讨,对人性的扫描,对弱者的关注,对时俗的思考……无不忧愤深广,启人心扉,以其‘智慧的痛苦’,达到和进入了史诗的层次,从而冠绝一代,独步千秋。”
二、导入
请问在坐的女孩子们,你们有没有名和姓?
可是在旧社会,有好多生活在最底层的女人就都没有名字,他们地位低贱,连享有名和姓的权利也没有,只能作为男人的附庸而存在。
从字形的角度讲解“女”“妇”和“取”三个字。
三、写作背景介绍
1、《祝福》写于1924年,反映的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农村妇女的悲惨命运。
1911年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并没有从根本上摧毁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所以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之下,依然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地位,政权还是掌握在地主阶级和官僚买办的手里。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向来是束缚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绳索,而农村的劳动妇女所受的压迫最深,痛苦最大。她们不仅没有地位,而且没有人身自由;如果是再嫁寡妇,就更受人歧视,甚至连劳动和生活的权利也被剥夺了。
《祝福》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反映出旧社会中千千万万劳动妇女共同的悲惨命运:肉体遭受压榨、蹂躏,精神也受到摧残和毒害。
鲁迅通过祥林嫂的故事所显示出的摧残和杀害劳动人民的有形和无形的刀子,有些也正属于鲁迅所要探索和要改造的“国民性”,其实所谓“国民性”正是长期封建统治造成的。作者怀着对劳动人民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揭露吃人的社会制度和旧礼教的罪恶,以唤醒人们来“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这筵席,毁坏这厨房”(《 鲁迅 全集》第一卷《灯下漫笔》)。
四、题解
关于“祝福”:“祝福”是旧时浙江绍兴一带曾经流行过的一种迷信习俗。每当旧历年底,地主和有钱人家举行年终大典,杀鸡、宰鹅、买猪肉,并将三牲煮熟,作为“福礼”,公顷天生和祖宗享用,感谢他们保佑当年平安,并祈求来年幸福。
五、快速阅读,整体感知,理清小说思路
1、 疏通字词、正音
2、结合小说三要素理清情节:请?学生速读课文,画出课文中表明时间地点的词语,并用最简洁的 语言 概括各段内容。
情节 ?内容? ? 顺序?
序幕? 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1-2)?
结局? 祥林嫂突然死去(3-33)? 倒叙?
开端? 初到鲁镇? (34-53) 三个半月
发展? 被卖改嫁? (54-65) 两年
高潮? 再到鲁镇? (66-111) 约两年
尾声? 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 (112)
3、思考:《祝福》在结构上采取倒叙的手法有什么作用?
A、小说将祥林嫂的悲惨结局在开始就呈现在读者面前,为读者设置了一系列悬念:祥林嫂过去是什么人?为什么会落到这个地步?为什么又会在死前提出那样奇怪的问题呢?这一切都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原委。
B、造成了浓厚的悲剧气氛,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尖锐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4、提问:哪一句在结构上承上启下,显示收倒叙转为顺序的?
“然而先前所见所闻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此也联成一片了。”
5、请一个同学用顺序的方法来复述整个故事。
第二课时
教学 目标
1、? 分析祥林嫂、四叔的形象,体会祥林嫂的命运
2、? 学习人物描写的手法
一、人物的描写有哪些手法
肖像描写、动作描写、 语言 描写
二、比较几次描写,讲析作者刻画人物的特色。?
肖像描写是本文刻画人物的一个特点。 鲁迅 先生说过:“要极节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本文围绕人物的遭遇,
1、? 三次描写,比较其异同,体会用肖像变化表现人物命运的变化和性格特征?
问题:①三次有何变化
②是什么导致这些变化
③由此可以看出其是怎样的一个人
A、初到鲁镇:
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的部分
思考: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是怎样的状态?后来又有什么变化?
肖像: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年轻,勤劳,朴实、新寡)
眼睛:顺着眼(善良温顺)
表现:整天地做,似乎闲着就无聊,又有力,科直抵得过一个男子。做工不懈,食物不论,力气不惜。(勤快耐劳)
变化: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要求极低,反衬了在婆婆家的遭遇)
思考:祥林嫂日日忙碌,为什么脸上却“白胖”了?
明确:封建社会只有“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坐稳了奴隶的时代”(《灯下漫笔》)此时的祥林嫂正是“坐稳了的奴隶”,不计酬劳,心满意足。她希望凭借亲亲的劳动来换取起码的生活,寻求一条活路。然而,勤劳、善良的祥林嫂想通过加倍的劳动来摆脱悲惨命运的愿望,很快破灭了。
B、再到鲁镇:
祥林嫂第二次到鲁镇时肖像有哪些变化?从中反映出什么?
肖像: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
眼睛: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与前面第一次来时比较,两颊和眼睛发生了变化,说明精神上受到了刺激,极度悲伤。作者正是用白描手法,在对比中显示人物内心的痛苦和悲哀。
思考:原来不爱说话的祥林嫂为什么反复讲阿毛的故事?人们的反应怎样?
是因为她心中非常悲伤,想通过倾诉来发泄心中的痛苦,希望得到人物的安慰和同情。但人们却很少同情和怜悯,在鲁四老爷家不让她干祭祀的活,镇上的人们很快就厌倦了她的故事,并把她作为取笑的对象。这些,说明在寻个封建礼教思想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祥林嫂享受不到一个普通人的权利,要忍受巨大的精神压力。
思考:再次回到鲁镇,人们对祥林嫂的态度都变了,祥林嫂深觉沉重,那么她如何面对的?其结果如果?
明确:为求得做人的权利,求得一线生存的希望,她默默地辛苦工作了一年,用钱去捐门槛,但反抗的结果是她仍不被接受。这血淋淋的事实深刻地说明了:她是无法赎罪的,她陷入了求生不得、欲死不能的境地。
C、死前:
描写“脸色同时变作灰黑,只是失神的站着。…第二天,不但眼睛窈yǎo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也总是惴惴的,…否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
不让祝福——失神 —— (再受打击)。
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行乞——眼珠间或一轮——(麻木)
结局中描写她的肖像,表明她在长期的严重的打击下与折磨下,已陷入本年度的悲伤,内心的痛苦忆无法表达,精神已经完全麻木了。而当她向我发问时,“那没有神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这一“发光”是在长期痛苦的思索中所产生的对灵魂的怀疑给她带来的希望。当她连这一点点希望都无法实现的时候,就只有在人们的一片祝福声中告别人间了。
思考:祥林嫂的疑问反映了什么?应该怎样认识?
祥林嫂的三个问题有一个核心:死掉的一家在地狱能否见面。她希望其有,这样就可以和阿毛和贺老六见面,又希望其无,因为害怕被锯成两半。这是长期困扰她的内心深处的矛盾和痛苦。祥林嫂提出这个问题,是在遭受一连串的摧残和折磨后对封建传统观念的怀疑。祥林嫂对生活本无多少希求,只想用自己辛勤的劳动换得起码的生存条件,可是尽管她不断努力地追求,拼命地抗争,却得不到这起码的满足,反而成了有罪的人。所以,她对整个传统的封建观念发生了怀疑。
2、总结:通过以前的分析和思考,我们可以总结出祥林嫂的形象。
祥林嫂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朴实,温顺,安分的人,但在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社会,她被践踏、被迫害、被摧残,以至被旧社会所吞噬。
【贞节观】从宋代起,朱熹理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口号。夫权自然是“天理”,而寡妇再嫁,就是以正常的“人欲”破坏了这个“天理”。理学提倡妇女守节,“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寡妇再嫁当然不可以,就连未婚夫死了,也要为他守一辈子。最后更残忍地提出妇女要为死去的丈夫甚至未婚夫自杀殉死,并为这样的妇女立牌坊。
“三从四德”:三从,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祥林嫂完全符合“四德”的标准。
德:不肯改嫁污了名节。
容:“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
言:“又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
工:“她的做工却毫没有懈,食物不论,力气是不惜的”。
至于“三从”,祥林嫂无父可从,无夫可从,无子可从。人生悲戚,一至于此!
许寿裳《我所认识的鲁迅》“人世的惨事,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
鲁迅《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国的社会。虽说‘道德好’,实际却太缺乏相爱相助的心思。便是‘孝’、‘烈’这类道德,也都是旁人毫不负责,一味收拾幼者弱者的方法。”
【捐门槛】捐门槛的目的是为了赎罪,然而祥林嫂到底有没有罪呢?(她想活、能活,没有罪)祥林嫂努力工作,把一年的血汗钱换成了一道门槛,她的罪孽似乎洗清了,这样得到鲁镇人的认可了吗?(没有,四婶的一句“你放着罢,祥林嫂!”让她像是受了炮烙般的酷刑,精神世界轰然崩塌。这是生不如死的生,非死不可的死,人间不如地狱。正如鲁迅所言,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撕碎给人看。)
封建礼教对她的种.种迫害,她曾不断地挣扎与反抗,最后还是被社会压垮了。祥林嫂的悲剧深刻揭示了旧社会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摧残和迫害,控诉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三、拓展思考
1、“五张账单”:?
简析:是指小说中零星流露出的关于钱的表述。概括起来有如下五处:
①福兴楼的清炖鱼翅:一元一大盘;
②初到鲁家的工钱:每月五百文;
③婆婆从鲁家支走的工钱:一千七百五十文;
④卖祥林嫂的钱:八十千;娶亲费用:五十千;剩余:十多千;
⑤捐门槛的价钱:十二千(十二元鹰洋)。?
点拨:分析这五张帐单能够以小见大剖析封建制度下政权、神权、族权、夫权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无情压榨:祥林嫂辛辛苦苦做工三个半月,还买不下两盘“价廉物美”的清炖鱼翅,可见封建卫道士代表鲁四老爷对她经济上的盘剥;婆婆能从鲁家支走钱并把祥林嫂一抓一捆一塞就把她给卖了八十元,花了五十元给小儿子娶媳妇,除其它花销外,还净赚十多元,?这是族权和夫权在替其婆婆撑腰;祥林嫂把自己两年做工挣得的工钱干干净净捐了门槛,还“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这也是神权思想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深毒害。
2、电影《祝福》对原著《祝福》进行了改编,增加了祥林嫂砍门槛的情节,你怎么看待这个改编?好还是不好?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分析故事发生的社会环境,找出害死祥林嫂的元凶。
回顾旧识导入
前两节课我们了解了故事,解读了祥林嫂悲惨的一生。根据故事,我们可以理出祥林嫂一生的“大事年表”:
二十六七岁以前 与祥林结婚。
二十六七岁 春上死了丈夫。冬初逃出家中,经卫老婆子介绍,到鲁镇做工。
二十七八岁 春上改嫁。年底生阿毛。阿毛一岁。
二十八九岁 阿毛两岁。丈夫患伤寒死去。
三十或三十一岁 四岁的阿毛春上被狼衔去。秋天经卫老婆子介绍,回到鲁镇做工。祭祀时很闲,只烧火。年底柳妈建议她去土地庙捐门槛。
三十一二岁 近秋到土地庙捐门槛。冬季祭祖时节,仍不让她拿酒杯和筷子。
三十二三岁 头发花白,记忆尤其坏。
三十三四岁 可能被赶出鲁四老爷家。
三十五六岁 沦落为乞丐。
三十七八岁 腊月二十四夜里或二十五凌晨离开人世。
而且,我们发现我们发现
高考语文《祝福》教案大全相关文章:
1.高中语文必修三《祝福》教案优秀范文3篇
2.高中语文必修三《祝福》教案优秀范文3篇
3.高中语文必修三《祝福》教学设计
4.高中语文课文《祝福》读后感
5.高考语文《兰亭集序》教学教案
6.小学五年级语文《微笑》优选教案范文
7.《包身工》高中语文教学教案
8.鲁迅《祝福》读后感范文
9.小学二年级语文《贺年片》优选教案模板
10.高二语文教学教案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