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历史典故>三大征

三大征

指明神宗万历年间(1573-1620年)平息叛乱的宁夏之役、播州之役和支援朝鲜抗击日本侵略的朝鲜之役。宁夏之役,即镇压哱(bō播)拜之乱。哱拜原为蒙古族人,嘉靖中降明,积功升为都指挥。万历初任游击将军,统兵一千多人,专制宁夏。十九年(1592年),火落赤等部犯洮河靠急,哱拜自请率所部三千人前往救援。至金城,见各镇兵皆出其下,归途取路塞外,各少数民族的兵将也都远远地避开他,因此更加骄横,有轻视中外之心。巡抚党馨(xīn心)几次对他施加压力,并以冒领军饷罪弹劾他,哱拜便于二十年二月十八日率部发动叛乱。朝廷遣李昫(xù序)、麻贵、李如松等围剿,至九月,始平此乱。播州之役即镇压播州宣慰司使杨应龙之乱。播州位于川、贵、鄂间,山川险要,广袤(mào,音茂)千里。自唐朝杨端之后,杨氏世代统治此地,接受中央皇朝任命。万历十七年,杨应龙公开作乱。明廷派将先后进剿均告失利。二十八年征兵大集,二月,在总督李化龙指挥下,明军分八路进发,每路约3万人。六月,明将刘綎(tīng厅)破城,应龙与二妾自缢,子朝栋等被执,播州就这样被平定了。朝鲜之役,即援朝逐倭之战。万历二十年,日军进占朝鲜,明朝应朝鲜之请,出兵援助。数年交战,胜负几次易手。至二十六年二月,明军兵分四路向日军进攻。八月,日本首相丰臣秀吉死,日军撤兵,中朝联军乘势进击,日军大败,十一月,战争基本结束。三大征都取得了最后胜利,但也使明朝的人力物力遭受巨大损失,成为导致明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出典】:

明史》卷78《食货志二》1903页:“其后接踵三大征,颇有加派,事毕旋已。”《明史》卷305《宦官列传二》7805页:“至二十年,宁夏用兵,费帑金二百余万。……三大征踵接,国用大匮。”


猜你喜欢

  •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古今杂剧.韩元帅暗渡陈仓》二:“着樊哙明修栈道,俺可暗渡陈仓古道。这楚兵不知是智,必然排兵在栈道守把。俺往陈仓古道抄截,杀他个措手不及也。”据《史记.高祖本纪》载: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从关中往汉中去

  • 不食武昌鱼

    《三国志.陆凯传》载:三国 吴嗣主孙皓从建业迁都武昌,丞相陆凯进谏,疏中引童谣:“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后用为怀恋故土的典故。明何景明《送卫进士推武昌》诗:“此去且随彭蠡雁,何须不食武昌鱼?”【典

  • 渔父

    源见“沧浪濯缨”。指隐逸江湖的人。唐白居易《九日醉吟》:“身从渔父笑,门任雀罗张。”【词语渔父】   汉语大词典:渔父

  • 扬雄未迁

    《汉书.扬雄传赞》:“雄年四十余,自蜀来至游京师。……除为郎,给事黄门,与王莽、刘歆并。哀帝之初,又与董贤同官。当成、哀、平间,(王)莽、(董)贤皆为三公,权倾人主,所荐莫不拔擢,而雄三世不徙官。”西

  • 陈鱼

    《左传.隐公五年》:“公将如棠观鱼者。臧僖伯谏曰:‘凡物不足以讲大事,其材不足以备器用,则君不举焉。……’公曰:‘吾将略地焉。’遂往,陈鱼而观之。僖伯称疾,不从。书曰:‘公矢鱼于棠’,非礼也,且言远地

  • 疾风知劲草

    比喻在极其困难的关头,才能识别一个人是否可靠和坚定。王霸(?-59年)字元伯,颖川颖阳(今河南许昌)人。王莽末年,投光武帝刘秀,任功曹令史,历经多次战斗。起初有数十人跟着王霸,后来因在河北与王郎相持时

  • 枕瀑流

    源见“漱石枕流”。借指隐居。唐林嵩《赠天台王处士》诗:“赤城不掩高宗梦,宁久悬冠枕瀑流。”

  • 弥天子

    源见“弥天对”。指高僧。唐杨衡《宿陟岵寺云律寺院》诗:“像宇郁参差,宝林疏复密。中有弥天子,燃灯坐虚室。”【词语弥天子】   汉语大词典:弥天子

  • 徒政

    《孟子.离娄上》:“徒善不足以为政。”后因以“徒政”指空有好心而无善法之政。严复《原强》:“且往往当其补救之时,本弊未去而他弊丛然以生,偏于此者虽祛,而偏于彼者闯然更见。甚矣,徒政之不足与为治也。”【

  • 一物降一物

    降:制伏。 民间俗谚。意谓天生一物,必有另一物能降伏它。语出宋.张栻《答曾致虚》:“若谓敬为一物,将一物治一物,非惟无益,而反有害。”后多引作〔一物降一物〕。《西游记》五一回:“此一时,彼一时,大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