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历史典故>三缄其口

三缄其口

刘向说苑.敬慎》:“孔子,观于太庙,右陛之侧,有金人焉,三缄其口而铭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戒之哉!无多言,多言多败。’”后因指言语谨慎,少说或不说话。苏曼殊《与某公书》:“区子固非离经叛道之人,然此时男子多变为妇人,衲只好三缄其口。”


述宾 缄,封住。在嘴上贴了三道封条。少说话或说话很谨慎。语出《孔子家语·观周》:“孔子观周,遂入太祖后稷之庙,庙堂右阶之前有金人焉,三缄其口,而铭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水浒后传》13回:“危行言逊,祸免生时;金人示戒,~。”※缄,不读作jiǎn。△用于形容说话谨慎。→缄口结舌 钳口结舌 ↔贫嘴薄舌 畅所欲言


【典源】《孔子家语·观周》:“孔子观周,遂入太祖后稷之庙,堂右阶之前,有金人焉,三缄其口,而铭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 无多言,多言多败。’”《说苑·敬慎》亦载。

【今译】 孔子至周,进入太庙,庙堂右阶之前,有金属铸人,其嘴上有三重封条,金人背后的铭文说:“这是古时说话谨慎的人。值得我们鉴戒啊! 不要多言,言多必失。”

【释义】 后以此典指言谈谨慎,少说话。

【典形】 缄口、口须缄、三缄、三缄口。

【示例】

〔缄口〕 唐·张说《故开府仪同三司姚文贞公神道碑》:“外或形放,中恒礼拘。箴虽缄口,谏亦忘躯。”

〔口须缄〕 明·袁宏道《喜苏潜夫至柳浪》之三:“暂来犹有禁,佛语口须缄。”

〔三缄〕 唐·杜牧《鹦鹉》:“不念三缄事,世途皆尔曹。”

〔三缄口〕 金·元好问《胜概》:“吾道三缄口,时情一解颜。”


【词语三缄其口】  成语:三缄其口汉语词典:三缄其口

猜你喜欢

  • 王良友笑

    《后汉书.王良传》载:王良受朝廷征召,行至荥阳,因病不能进,乃往访其友。友人不肯见,曰:“不有忠言奇谋而取大位,何其往来屑屑不惮烦也?”遂拒之。后以“王良友笑”,指因汲汲于仕宦而受友人讥笑。宋刘克庄《

  • 桐材入爨

    源见“焦尾琴”。比喻良才不被人识,不得其用。清查慎行《座主侍读徐公将南归感恩述事》诗之二:“鱼尾经烧怜短鬣,桐材入爨辨孤琴。”

  • 骑鲸

    汉.扬雄《羽猎赋》:“乘巨鳞,骑京鱼。”唐.李善注:“京鱼,大鱼也,字或为鲸,鲸亦大鱼也。”“骑鲸”后因用指文人隐遁或死亡。宋.苏轼《次韵张安道读杜诗》:“骑鲸遁沧海,捋虎得绨袍。”元.杨维祯《庐山瀑

  • 磻溪钓

    《宋书.符瑞志上》:“周文王至于磻溪之水,吕尚钓于涯,王下趋拜曰:‘望公七年,乃今年光景于斯。’尚立变名答曰:‘望钓得玉璜,其文要曰:姬受命,昌来提,撰尔雒钤报在齐。’”相传姜太公(吕尚)在磻溪垂钓得

  • 邵平瓜

    源见“东陵瓜”。美称退官之人的瓜田。含退官归隐田园之意。唐杨炯《送李庶子致仕还洛》诗:“亭逢李广骑,门接邵平瓜。”亦指味美之瓜。宋陆游《贫病戏书》诗之三:“尽日溪边艇子斜,治生不种邵平瓜。”【词语邵平

  • 大旱望云

    《孟子.梁惠王下》:“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赵岐注:“霓,虹也。雨则虹见,故大旱而思见之。”后以“大旱望云”比喻渴望解除困境如久旱盼望下雨。宋苏轼《上执政乞度牒赈济及因修廨宇书》:“日与吏民延颈

  • 雷轰碑字残

    同“雷轰荐福碑”。明周履靖《锦笺记.昼锦》:“本待个风便归程趱,倒讨得个雷轰碑字残。”【词语雷轰碑字残】   汉语大词典:雷轰碑字残

  • 五弟训禽荒

    《尚书.夏书.五子之歌》:“太康失邦,昆弟五人,须于洛汭,作《五子之歌》。”《史记》卷二《夏本纪》:“夏后帝启崩,子帝太康立。帝太康失国,昆弟五人,须于洛汭,作《五子之歌》。”南朝宋.裴骃《史记集解》

  • 丁丁碑

    参见:摄魂碑

  • 惺惺相惜

    同“惺惺惜惺惺”。柳残阳《断肠花》第三四章:“当然,这是双方的互相倾慕,惺惺相惜,但是,又何尝不是一种缘份呢!”见“惺惺惜惺惺”。柳残阳《断肠花》34章:“当然,这是双方的互相倾慕,~,但是,又何尝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