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历史典故>不吃烟火食

不吃烟火食

亦作“不食人间烟火”。烟火食:熟食,世俗食物。道家以为神仙是不吃烟火烧煮的食物的,因以喻人有道气或仙气。或比喻与世俗不同,有高尚情操和良好的精神状态。旧时用以称赞诗文立意高超,言词清丽,不同凡俗。赵自然太平繁昌(今安徽繁昌)人,以卖茶为业,本名王九。13岁时,身患重病,其父送他到青华观为道士。他做梦遇一位自称姓阴的素袍白发老人,领他到山上,把青嫩的柏树枝给他吃。醒来以后,不再吃食,每闻熟食味就要呕吐。一年多以后,又梦见那位老人,教他篆书。知州王洞报告朝廷,太守特为召见了解情况,赐给道士服装,改名“自然”。以后又有郑荣、赵抱一都不吃熟食,只以生果清泉为食。

【出典】:

宋史》卷461《方技传上·赵自然传》:13512、13513页:“赵自然,太平繁昌人,家荻港旁,以鬻茗为业。本名王九,始十三,疾甚,父抱诣青华观,许为道士。后梦一人,状貌魁伟,纶巾素袍,鬓发班白,自云姓阴。引之登高山,谓曰:‘汝有道气,吾将教汝辟谷之法。’乃出青柏枝令啖,梦中食之。及觉,遂不食,神气清爽,每闻火食气即呕。惟生果清泉而已。”又“大中祥符中,又有郑荣者,本禁军,戍壁州还,夜遇神人谓曰:‘汝有道气,勿火食。’”

【例句】:

阮阅《诗话总龟》卷九引《直方诗话》:“(张)文潜先与李公择辈来予家,作长句。后再同东坡来,东坡读其诗,叹息云:‘此不是吃烟火食人道底言语。”


述宾 道家认为神仙或修道的人是不吃用烟火煮熟的食物的。用以比喻出世超俗不同于一般。元·马致远《岳阳楼》3折:“我穿着领巾懒衣,~。”△多用于超脱尘世方面。也作“不吃人间烟火”、“不吃人间烟火食”、“不食人间烟火”、“不食烟火”。


【词语不吃烟火食】  成语:不吃烟火食汉语词典:不吃烟火食

猜你喜欢

  • 借箸代筹

    源见“留侯借箸”。指出谋献策。《老残游记》七回:“借箸代筹一县策,纳楹闲访百城书。”连动 借用筷子作为筹码。形容代他人谋划策略。《史记·留侯世家》:“汉王曰:‘何哉?’张良对曰:‘臣请借前箸为大王筹之

  • 一叶知秋

    《淮南子.说山训》:“以小明大,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睹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看见一片落叶,就知道秋天来临。比喻由小见大,由细微的迹象就能推知事物发展变化的趋势。宋赵长卿《品令.秋日感怀》词:“那堪

  • 捧膳

    《宋书.谢瞻传》附《谢㬭传》:“(瞻)弟㬭字宣镜,幼有殊行。年数岁,所生母郭氏,久婴痼疾,晨昏温情,尝药捧膳,不阙一时,勤容戚颜,未尝暂改,恐仆役营疾懈倦,躬自执劳。母为病畏惊,微践过甚,一家尊卑,感

  • 白袍

    陈庆之(484-539年)字子云,义兴国山(今江苏宜兴西南)人。南朝梁将领。幼从梁武帝,很受信任。大通二年(528年),魏北海王元颢(hào浩)降梁。武帝命他率7000人送颢北还。次年入洛阳(今河南洛

  • 莫道桑榆晚

    桑榆晚:比喻年老。桑榆,太阳落下的地方。 意谓人虽到晚年,仍能有所作为。 常用作人不服老之辞。语出唐.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何芸轩《雨过天晴》(《长江日报》1993

  • 卑以自牧

    《周易.谦》:“谦谦君子,卑以自牧。”孔颖达正义:“牧,养也。解‘谦谦君子’之义,恒以谦卑自养其德也。”后以卑以自牧指以谦卑的态度修养自己的德行。亦作“卑己自牧”。《慈禧太后演义》第十一回:“各亲王等

  • 凭河暴虎

    同“暴虎冯河”。《群音类选.〈蟠桃记.洞宾问答〉》:“谩夸他陆地行舟,也何用凌空举鼎,凭河暴虎皆亡命,蝇头蜗角纷争。”见“暴虎冯河”。【词语凭河暴虎】  成语:凭河暴虎

  • 永和

    源见“兰亭会”。代指王羲之等山阴 兰亭会。因其举行于东晋 永和九年,故称。唐刘言史《上巳日陪襄阳李尚书宴光风亭》诗:“为报会稽亭上客,永和应不胜元和。”

  • 秦楼凤箫

    源见“乘鸾”。本指传说中秦弄玉在秦楼上所吹之箫。后用为箫的美称。宋徐积《李太白杂言》诗:“吞汉武之金茎沆瀣,吹弄玉之秦楼凤箫。”

  • 疏傅散金

    《汉书.疏广传》载:疏广,东海 兰陵人,官至太傅。他告老还乡时,皇帝赐他黄金二十斤,皇太子又赠他黄金五十斤。“广既归乡里,日令家共具设酒食,请族人故旧宾客,与相娱乐。数问其家金余尚有几所,趣卖以共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