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历史典故>不念旧恶

不念旧恶

为了事业的成功,要善于团结那些反对过自己的人。公元前656年,晋献公因听骊姬谗言,逼死太子申生并派寺人披前去蒲城杀公子重耳。公子重耳被迫逃亡狄国,寺人披追赶不及,斩其一袪(袖口)而还。后来,晋惠公即位,同样把重耳视为政敌并再命寺人披前去刺杀他,逼得重耳到处流亡。公元前636年,重耳在秦穆公支持下归国为君,原为晋惠公臣下的吕甥,郤芮计划乘夜焚毁王宫,杀死晋文公重耳,寺人披得知这一消息,即赴宫门要求见晋文公。晋文公不但不见,还使人责备他说:“僖公五年时(前655年),献公命你一夜间赶到蒲城刺杀我,你应时而至。后来我同狄君打猎渭滨,惠公命你三天内来刺杀我,你两天就赶到了。即使这是国君的命令,你怎么这样快呀。现在我还保存着被你砍去袖口的衣服,你还有什么脸来见我,快快离开吧。”寺人披回答道:“我以为你经过多年磨难,回国为君,一定聪明了不少,如今看来,并非如此,看来免不了又要遭受灾难。国君的命令是必须执行的,不能含糊。为国君清除敌人,是要竭力而为的,而不管是什么样的敌人。现在您即位为君,难道就没有敌人吗?从前齐桓公不念管仲射其带钩之旧恶而使其为相,从而巩固了统治。你若不这样做,将会有更多的敌人,哪里只是我一个刑余之臣呢?”晋文公听出他话里有因,接见了他。寺人披便将吕甥、郤芮企图发动政变的消息告诉了晋文公。晋文公抓紧时间采取应付措施,终于平定了这场叛乱。

【出典】: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吕、郤畏逼,将焚公宫而弑晋侯。寺人披请见,公使让之,且辞焉,曰:‘蒲城之役,君命一宿,女即至。其后余从狄君以田谓滨,女为惠公来求杀余,命女三宿,女中宿至。虽有君命,何其速也。夫袪犹在,女其行乎?’对曰:‘臣谓君之入也,其知之矣。若犹未也,又将及难。君命无二,古之制也。除君之恶,唯力是视。蒲人、狄人,余何有焉?今君即位,其无蒲、狄乎?齐桓公置射钩而使管仲相。君若易之,何辱命焉?行者甚众,岂唯刑臣。’公见之,以难告。”

【例句】:

论语·公冶长》:“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汉·韩婴《韩诗外传》卷10第3章:“里凫须仰首曰:‘……臣之为贼亦大矣,罪至十族,未足塞责。然君(指晋文公)诚赦之罪,与骖乘游于国中,百姓见之,必知君不念旧恶,人自安矣。’”


述宾 恶,读è,不计较过去的仇怨。《论语·公冶长》:“伯夷、叔齐,~,怨是用希。”△褒义。多用于宽容和谅解方面。→隐恶扬善 ↔不仁不义


【词语不念旧恶】  成语:不念旧恶汉语词典:不念旧恶

猜你喜欢

  • 驱鸡

    汉荀悦《申鉴.政体》:“睹孺子则驱鸡也,而见御民之方。孺子驱鸡者,急则惊,缓则滞。方其北也,遽要之,则折而过南;方其南也,遽要之,则折而过北。迫则飞,疏则放。志闲则比之,流缓而不安则食之。不驱之驱,驱

  • 相贺之禽

    源见“燕雀相贺”。喻喜得其所者。唐李商隐《为李贻孙上李相公启》:“金楹假荫,望同相贺之禽;珠岸回光,庶及不枯之草。”

  • 负鼎职

    源见“伊尹荷鼎自进”。借指官职。唐骆宾王《夏日游德州赠高四》诗:“言谢垂钩隐,来参负鼎职。”

  • 邻笛弄

    同“邻人吹笛”。清朱彝尊《送毛检讨奇龄还越》诗:“俄惊邻笛弄,顿使酒船焚。”

  • 金篦刮膜

    同“金篦刮目”。宋黄庭坚《次韵无实病目》:“金篦刮膜会有时,汤熨取快术诚短。”

  • 解剑

    源见“季札挂剑”。表示对亡友怀念,信守心中许诺。南朝 宋谢灵运《庐陵王墓下作》诗:“解剑竟何及,抚坟徒自伤。”清魏耕《历历白榆行》:“解剑空心许,抚躬徒自吁。”【词语解剑】   汉语大词典:解剑

  • 蚁撼床

    源见“蚁动牛斗”。形容神情恍惚。清赵翼《夜醒早》诗:“灯光照梦犀燃渚,炉沸惊魂蚁撼床。”

  • 百年好事

    源见“百年之好”。指婚姻喜事。郭沫若《卓文君》三景:“你还是牺牲一切,替浪子做撮合山,你还是使浪子少犯几层罪过,成就你自己的百年好事呢?”偏正 婚姻大喜事。郭沫若《卓文君》3幕:“你还是牺牲一切,替浪

  • 不如归去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禽部三》:“杜鹃,其鸣若曰不如归去。”古人以为杜鹃鸟的鸣声,很像人说的不如归去一样。在旧诗词中,多用为思归或催人归家之词。宋.柳永《安公子》词:“听杜宇声声,劝人不如归去。”述宾

  • 居震

    《易.说卦》:“震为雷……为长子。”后因以“居震”谓居太子之位。《旧唐书.于志宁传》:“周诵升储,见匡毛 毕;汉盈居震,取资黄 绮。”【词语居震】   汉语大词典:居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