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历史典故>不疑诬金

不疑诬金

指直不疑被冤诬盗金之故事。后以此典称赞人能宽容忍让;或指人遭诬蒙冤。直不疑,西汉南阳(今河南南阳)人,汉文帝时任郎(帝王侍从)官。有一次,与他同住的一个人告假回家,误将另外一个人的金带走。金主人发觉后,胡乱猜疑是直不疑所偷,直不疑立即承认偷金,并向金主人道歉,又去买金偿还。以后那个告假人返回,归还了他误带走的金,金主人恍然大悟,感到冤诬直不疑,非常惭愧。直不疑因此被称赞为德行仁厚之长者。此典又作“直生取疑”、“偷金”、“金有误持”、“直氏偷金枉”、“同舍持金”。

【出典】:

史记》卷103《万石张叔列传·直不疑》2770页:“直不疑者,南阳人也。为郎,事文帝。其同舍有告归,误持同舍郎金去。已而金主觉,妄意不疑,不疑谢有之,买金偿。而告归者来而归金,而前郎亡金者大惭,以此称为长者。”

【例句】:

南朝梁·江淹《诣建平王上书》:“远则直生取疑于盗金,近则伯鱼被名于不义。” 唐·杜甫《赠裴南部》:“人皆知饮水,公辈不偷金。” 唐·柳宗元《弘农公以硕德伟材》:“璧非真盗客,金有误持郎。” 唐·刘长卿《按覆后归睦州》:“直氏偷金枉,于家决狱明。” 清·唐孙华《哭姜编修西溟》:“比邻窃铁真无罪,同舍持金别有郎。”


【典源】《史记·万石张叔列传》:“塞侯直不疑者,南阳人也。为郎,事文帝。其同舍有告归,误持同舍郎金去,已而金主觉,妄意不疑,不疑谢有之,买金偿。而告归者来而归金,而前郎亡金者大惭,以此称为长者。”《汉书·直不疑传》亦载。

【今译】 汉代直不疑,南阳人,汉文帝时任郎官。一次,与他同住的人告假归家,误将别人的金带走。金主发觉后,无端猜疑是直不疑所为,直立即承认道歉,买金偿还。后告假人返回归还其金,金主非常惭愧。直不疑因此被称为长者。

【释义】 后以此典称人宽容忍让; 或指遭诬蒙冤。

【典形】 不疑诬金、金有误持、同舍持金、偷金、直生取疑、直氏偷金枉。

【示例】

〔不疑诬金〕 明·唐寅《百忍歌》:“不疑诬金欺也忍,张公九世百般忍。”〔金有误持〕 唐·柳宗元《弘农公以硕德伟材》:“璧非真盗客,金有误持郎。”

〔同舍持金〕 清·唐孙华《哭姜编修西溟》:“比邻窃铁真无罪,同舍持金别有郎。”

〔偷金〕 唐·杜甫《赠裴南部》:“人皆知饮水,公辈不偷金。”

〔直生取疑〕 南朝梁·江淹《诣建平王上书》:“远则直生取疑于盗金,近则伯鱼被名于不义。”

〔直氏偷金枉〕 唐·刘长卿《按覆后归睦州》:“直氏偷金枉,于家决狱明。”


猜你喜欢

  • 赠扇仁风

    源见“奉扬仁风”。勉励官吏赴任施行仁政造福百姓。宋洪适《临江仙.送罗倅伟卿权新州》词:“卖刀无旷土,赠扇有仁风。”

  • 七萃

    《穆天子传》卷一:“赐七萃之士战。”晋.郭璞注:“萃,集也,聚也;亦犹传有七舆大夫,皆聚集有势力者,为王之爪牙也。”又,同书卷三:“七萃之士高奔戎,刺其左骖之颈,取其青血以饮天子。”“七萃”是周穆王的

  • 灵查

    同“灵槎”。唐杜甫《喜晴》诗:“汉阴有鹿门,沧海有灵查。”【词语灵查】   汉语大词典:灵查

  • 学海

    汉扬雄《法言.学行》:“百川学海而至于海,丘陵学山不至于山,是故恶夫画也。”后因以“学海”谓做学问如河川流向大海,日进不止。北齐邢邵《广平王碑》:“志犹学海,业比登山。”晋王嘉《拾遗记.后汉》:“何休

  • 雨随车

    同“甘雨随车”。清宋琬《谒先大夫于名宦祠》诗:“汉庭循吏传,不数雨随车。”

  • 箕山之志

    源见“箕山之节”。谓隐居不仕的心愿。三国 魏曹丕《与吴质书》:“伟长独怀文抱质,恬淡寡欲,有箕山之志,可谓彬彬君子者矣。”见“箕山之节”。《三国志·魏书·王粲传》:“而伟长独怀文抱质,怡淡寡欲,有~,

  • 更筹

    古代计时的漏壶中的浮标,用于夜间计时,一夜凡五更。《新唐书.百官志一》:“凡奏事,遣官送之,昼题时刻,夜题更筹。”【词语更筹】   汉语大词典:更筹

  • 过陵下车

    源见“蘧轮声”。指人仁义而守礼。清顾炎武《侨居神烈山下》诗:“犹馀伯玉当年事,每过陵宫一下车。”

  • 不吃人间烟火

    见“不吃烟火食。”

  • 望眼欲穿

    形容期望殷切。明西湖居士《明月环·诘环》: “小姐望眼欲穿,老身去回复小姐去也。”●唐白居易《江楼夜吟元九律诗》: “各有诗千首,俱抛海一边。白头吟处变,青眼望中穿。” 白居易这首给元稹的赠答诗表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