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历史典故>不耻下问

不耻下问

谓乐于向学问较差的或职位较低的人请教,而不以为耻。公元前480年,卫国大夫孔圉死后,予谥“文”。子贡对这件事想不通,问孔子,孔圉死后为什么谥为“文”,孔子回答说,他聪敏灵活,爱好学问,又谦虚下问,不以为耻,所以用“文”做他的谥号。

【出典】:

论语·公冶长》:“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例句】:

《毛泽东选集》4卷《党委会的工作方法》:“我们切不可强不知以为知,要不耻下问,要善于倾听下面干部的意见。”


述宾 不以向学问、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辱。语出《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黎静《彭大将军》:“……从他认定要寻找一条救国救民的道路之后,以最大的毅力坚持自学,~,持之以恒,读了不少的书。”△用于描写人谦虚。→虚怀若谷 ↔骄傲自满。 也作“不恶下问”。


解释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虚心请教而不认为有失体面。

出处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孔圉是春秋时期卫国的大夫,他聪明好学,而且非常谦虚。当时,对于国君或社会地位高的人,死后都应根据其一生的贡献、品行等评定出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即谥号。孔圉死后得到的谥号为“文”,含有对他一生品行的褒奖之意,后人就尊称他为孔文子。孔子的学生子贡不太了解孔圉的情况,就问孔子:“孔文子凭什么得到‘文’这一谥号?”孔子回答说:“他聪敏灵活,爱好学问,又非常谦虚,不以向地位低于自己的人学习为耻,所以大家用‘文’字作为他的谥号。”

其实孔子本人也非常谦虚好学,他十五岁时立志于学问,并为之奋斗一生。同时,孔子善于向任何超过自己的人学习,他认为自己没有固定的老师,即使三个同行的人中,也一定有值得自己学习的人。同时,他讲究有甄别、有选择地学习,应当学习别人超过自己的好的方面,对于他们的缺点,则应当对照着检查自己,如果自身也存在这些缺点就应该赶快改正。

近义移樽就教

反义好为人师

例句

不耻下问是增长知识最为有效的方法。


【词语不耻下问】  成语:不耻下问汉语词典:不耻下问

猜你喜欢

  • 龙睡

    源见“探骊得珠”。喻指动必伤人者昏睡不动的状态。《北齐书.陆法和传》:“〔陆法和〕谓将士曰:‘卿观彼龙睡不动,吾军之龙甚自踊跃,即攻之。’”【词语龙睡】   汉语大词典:龙睡

  • 仙人杏

    《太平广记》卷四一〇引《述异记.仙人杏》:“南海中多杏。海上人云:仙人种杏处。汉时,尝有人舟行遇风,泊此洲五六日,日食杏,故免死。”后因以“仙人杏”为杏的美称。唐上官仪《春日》诗:“花轻蝶乱仙人杏,叶

  • 衣锦还

    同“衣锦还乡”。唐李白《送张遥之寿阳幕府》诗:“勖尔效才略,功成衣锦还。”

  • 碧玉

    源见“小家碧玉”。借称小户人家年轻貌美的少女。清赵翼《垂杨》诗:“红绡枉自思公子,碧玉仍怜嫁小家。”【词语碧玉】   汉语大词典:碧玉

  • 骊歌

    《汉书.儒林传.王式传》:“(江公)谓歌吹诸生曰:‘歌《骊驹》。’式曰:‘闻之于师,客歌《骊驹》,主人歌《客毋庸归》。今日诸君为主人,日尚早,未可也。’”东汉.服虔注:《骊驹》逸《诗》,篇名也,见《大

  • 下水船与上水船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敏捷》(卷一三):“裴廷裕,乾宁中在内庭,文书敏捷,号为下水船。梁太祖受禅,姚洎为学士,尝从容。上问及廷裕行止,洎对曰:‘顷岁左迁,今闻旅寄衡水。’上曰:‘颇知其人构思甚捷。’对

  • 雪舟乘兴

    源见“访戴”。谓乘兴访友。宋王安石《寄致政吴虞部》诗:“嗟我欲归真未晚,雪舟乘兴会相过。”

  • 电沫

    源见“梦幻泡影”。比喻虚幻无常,转瞬即逝。宋葛长庚《涌翠亭记》:“世事如电沫,人生如浮萍。”【词语电沫】   汉语大词典:电沫

  • 疏而不漏

    《老子》:“天网恢恢,疏而不失。”谓法网虽宽,并无遗漏者。《北史.倭传》:“暨箕子避地朝鲜,始有八修之禁,疏而不漏,简而可久,化之所感,千载不绝。”连动 ①法网虽宽大但不会遗漏任何罪犯。语本《老子》7

  • 坐收渔人之利

    见“坐收渔利”。王林《叱咤风云》:“日本帝国主义企图怂恿中国打起大规模的内战来,以便~,独霸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