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历史典故>不食周粟

不食周粟

粟(sù速):小米。泛指粮食。此典指伯夷、叔齐在周武王战灭商纣王后,不吃周朝粮食。后以此典比喻忠诚坚定,有气节。殷朝末年,有个孤竹国(今河北卢龙县东)。国君有几个儿子,大子叫伯夷,小子叫叔齐。孤竹君去世,按遗嘱应立叔齐为国君,但叔齐不肯,坚持把君位让给哥哥伯夷,而伯夷遵父命要弟弟叔齐继位,兄弟两人互相推让。结果两人都没有继承君位,先后都逃走了。他们投奔西部地区一个诸侯国首领周伯昌(周文王姬昌)。当伯夷、叔齐赶到那里,姬昌已去世,他儿子姬发(即周武王)即位,正准备出兵讨伐商纣。伯夷、叔齐拦马劝谏,可是姬发讨纣主意已定,坚持发兵东征,周武王平定商纣祸乱,天下都归顺周朝。可是伯夷、叔齐却认为那是可耻的,他们坚持气节,不吃周朝之粮食,隐居在首阳山(今山西永济县南)。此典又作:“周粟不顾”。

【出典】:

史记》卷61《伯夷列传》2123页:“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以周朝王室为宗主),而伯夷,叔齐耻之,义(坚持气节)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

【例句】:

唐·李白《送张秀才从军》:“周粟犹不顾,齐珪安肯分。” 鲁迅《故事新编·采薇》:“这是沿路讨来的残饭,因为两人曾经议定‘不食周粟’,只好进了首阳山之后开始实行,所以当晚把它吃完,从明天起,就要坚守主义,绝不通融了。”


述宾 粟,谷类。伯夷、叔齐于商亡后不吃周朝的粮食。比喻不事二主,从一而终。《史记·伯夷列传》:“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多用于人的操节方面。


【词语不食周粟】  成语:不食周粟汉语词典:不食周粟

猜你喜欢

  • 时日曷丧,与汝偕亡

    《尚书.汤誓》:“夏王率遏众力,率割夏邑。有众率怠弗协,曰‘时日曷(hé何时)丧,予及汝皆(一作偕)亡。’”夏桀暴政,不断重征劳役和赋税,百姓都怠工不出力,痛恨得咬牙切齿,要和他同归于尽。后以此言表示

  • 感麟

    源见“绝麟”。指孔子因获麟一事感叹周道不兴,生不逢辰。晋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序》:“故余以为(《春秋》)感麟而作,作起获麟,则文止于所起,为得其实。”【词语感麟】   汉语大词典:感麟

  • 以古非今

    用古代的史事来非难攻击当前的时政。《史记.秦始皇本纪》:“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偏正 非,非难,否定。用古代的人或事来非难、否定当今。《史记·李斯列传》:“

  • 以鹿为马

    同“指鹿为马”。汉陆贾《新语.辨惑》:“秦二世之时,赵高驾鹿而从行。王曰:‘丞相何为驾鹿?’高曰:‘马也。’王曰:‘丞相误也,以鹿为马。’高曰:‘陛下以臣言不然,顾问群臣。’臣半言鹿,半言马。”偏正

  • 子晋吹笙

    源见“王乔控鹤”。指悠然自适的仙道生活。唐李商隐《人日即事》诗:“文王喻复今朝是,子晋吹笙此日同。”清赵翼《壬申下第作》诗:“达摩向壁空参佛,子晋吹笙已得仙。”

  • 聂政鼓琴

    战国聂政学鼓琴为父报仇事。汉代蔡邕《琴操》卷下:“政父为韩王治剑,过期不成,王杀之。时政未生。及壮问其母,曰:‘父何在?’母告之。……入太山,遇仙人,学鼓琴,漆身为厉,吞炭变其音,七年而琴成。……以刀

  • 差若豪厘,缪以千里

    《礼记.经解》:“君子慎始,差若豪厘,缪以千里。”豪:通“毫”。厘:通“厘”。缪:通“谬”。毫、厘均是微小的长度和重量单位,十丝为一毫,十毫为一厘。后用差若豪厘,缪以千里形容极细微的差错,会造成严重后

  • 缁尘染素衣

    源见“京洛尘”。比喻功名利禄败坏人的操守。南朝 齐谢朓《酬王晋安》诗:“谁能久京洛,缁尘染素衣。”金元好问《自邓州幕府暂归秋林》诗:“归来应被青山笑,可惜缁尘染素衣。”

  • 永字八法

    书法名。唐代张怀瓘论书法,用笔常以“永”字为例,因为“永”一字而备八种笔法。《书苑精华.永字八法》引唐代李阳冰曰:“菁逸少攻书多载,十五年偏攻‘永’字,以其备八法之势,能通一切字也。八法者,‘永’字八

  • 一言蔽之

    参见:一言以蔽之见“一言以蔽之”。况周颐《蕙风词话》卷5:“犹有~:若赤子之笑啼然,看似至易,而实至难者也。”【词语一言蔽之】  成语:一言蔽之汉语大词典:一言蔽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