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历史典故>乌合之众

乌合之众

比喻军队纪律松散,象群鸦一样的聚合,不堪一击。耿弇(3-58年)字伯昭,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县东南)人。父耿况,王莽末为上谷郡(治所在今河北怀来县)守。时绿林入关,更始称帝。耿况因遣耿弇赍贡献,归顺更始政权。行至中途,恰值王郎诈称汉成帝子刘子舆。随从耿弇的两个属吏私下商议,刘子舆是汉室正统,何必远求归顺更始政权。耿弇手扶宝剑说道:“刘子舆只是已疲惫不堪的流寇而已。”属吏不听他的劝告,私自脱逃,投降了王郎,而耿弇则投奔了当时属于更始麾下的刘秀。他以上谷之兵配合刘秀攻灭了王郎的乌合之众。刘秀遂以其父耿况为大将军。刘秀即位后,拜弇为建威大将军。

【出典】:

后汉书》卷19卷704页《耿弇传》:“及王莽败,更始立,……(耿)况自以莽之所置,怀不自安。时弇年二十一,乃辞况奉奏诣更始,因赍贡献,以求自固之宜。及至宋子,会王郎诈称成帝子子舆,起兵邯郸。弇从吏孙仓、卫包于道共谋曰:‘刘子舆成帝正统,舍此不归,远行安之?’弇按剑曰:‘子舆弊贼,卒为降虏耳。我至长安,与国家陈渔阳、上谷兵马之用,还出太原、代郡,反覆数十日,归发突骑以辚乌合之众,如摧枯折腐耳。观公等不识去就,族灭不久也’。仓、包不从,遂亡降王郎。”

【例句】:

唐·马总《〈意林〉〈管子〉》:“乌合之众,初虽有欢,后必相吐,虽善不亲也。”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43回:“曹操收袁诏蚁聚之兵,劫刘表乌合之众,虽数百万不足惧也。”


偏正 像乌鸦那样暂时聚合的一群。比喻临时凑合起来,没有组织没有纪律的一群人。语出《管子》(《意林》引):“乌合之众,初虽有欢,后必相吐,虽善不亲也。”《后汉书·耿弇传》:“归发突骑以辚~,如摧枯折腐耳。”△贬义。多用于比喻临时凑集,毫无组织纪律的一群人方面。→瓦合之卒乌合之师 一盘散沙 ↔百万雄师。 也作“乌合之卒”、“乌集之众”。


【词语乌合之众】  成语:乌合之众汉语词典:乌合之众

猜你喜欢

  • 黄犬信

    同“黄犬书”。清孙枝蔚《送丘曙戒侍讲赴岭南》诗之一:“玄猿声易近,黄犬信难传。”

  • 仰天大笑出门去

    形容为了建功立业,豪情满怀地离家出行。语出唐.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明.天然痴叟《石点头.玉箫女再世玉环缘》:“(韦皋)自己背上行

  • 持螯手

    源见“持螯把酒”。指善饮者。宋方岳《满江红.九日冶城楼》词:“江欲釂,谈天口,秋何负,持螯手。”明高启《九日与客登虎丘至夕放舟过天平山》诗:“他年何必问谁健,但令不负持螯手。”

  • 小冠宜著

    同“小冠子夏”。明高启《赠治冠梁生》诗:“野人散发秋半稀,小冠宜著称短衣。”

  • 帝力

    源见“击壤歌”。指帝王的作用或恩德。《汉书.张耳传》:“且先王亡国,赖皇帝得复国,德流子孙,秋豪皆帝力也。”唐高適《别杨山人》诗:“凿井耕田不我招,知君以此忘帝力。”【词语帝力】   汉语大词典:帝力

  • 金石可开

    同“金石为开”。沙汀《范老老师》:“他更从容不迫,把所有足以证明内战之会停止的种种论据罗列出来,融会在一种金石可开的信心里面。”见“金石为开”。沙汀《范老老师》:“他更从容不迫,把所有足以证明内战之会

  • 受块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公子重耳〕出于五鹿,乞食于野人,野人与之块,公子怒,欲鞭之。子犯曰:‘天赐也!’稽首受而载之。”后因以“受块”称接受土地,受天之赐。唐王起《雨不破块赋》:“受块之人,共欣

  • 患生于所忽,祸发于细微

    患:忧患,祸患。忽:不注意。 表示祸患常常发生在人们所忽视的细小的事件上。语出汉.刘向《说苑.敬慎》:“嗜欲使行亏,谗谀乱正心,众口使意回,忧患生于所忽。祸起于细微。”《后汉书.冯衍传》:“衍因说廉

  • 曲水

    同“曲水流觞”。宋苏轼《望江南.暮春》词:“曲水浪低蕉叶稳,舞雩风软纻罗轻。酣咏乐升平。”【词语曲水】   汉语大词典:曲水

  • 民蠹

    《商君书.修权》:“秩官之吏,隐下以渔百姓,此民之蠹也。”因以“民蠹”指对人民有害的人。《宋书.始安王休仁传》:“休祐吞嚼聚敛……既每为民蠹,不可复全。”明张居正《赠袁太守入觐奏绩序》之一:“凡俗之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