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历史典故>五丁开道

五丁开道

艺文类聚》卷七引汉扬雄《蜀王本纪》:“天为蜀王生五丁力士,能献山,秦王(秦惠王)献美女与蜀王蜀王遣五丁迎五女。见一大蛇入山穴中,五丁并引蛇,山崩,秦五女皆上山,化为石。”又卷九四引同书:“秦惠王欲伐蜀,乃刻五石牛,置金其后。蜀人见之,以为牛能大便金。牛下有养卒,以为此天牛也,能便金。蜀王以为然,即发卒千人,使五丁力士,拖牛成道,致三枚于成都。秦得道通,石牛力也。后遣丞相张仪等,随石牛道伐蜀。”后因以“五丁开道”为咏力士改造山川的典故。明高启《喜闻王师下蜀》诗:“不假五丁开道远,俄看万甲积山齐。”


【典源】 汉·扬雄《蜀王本纪》:“天为蜀王生五丁力士,能徙蜀山。王无五丁,辄立大石,长三丈,重千钧,号曰石牛,千人不能动,万人不能移。”《秦惠王本纪》曰:“秦惠王欲伐蜀,乃刻五石牛,置金其后。蜀人见之,以为牛能大便金牛下,有养卒以为此天牛也,能便金。蜀王以为然,即发卒千人,使五丁力士拖牛成道,致三枚于成都。秦道得通,石牛之力也。后遣丞相张仪等,随石牛道伐蜀焉。”“于是秦王知蜀王好色,乃献美女五人于蜀王,蜀王爱之,遣五丁迎女。还至梓潼,见一大蛇入山穴中,一丁引其尾不出,五丁共引蛇,山乃崩,压五丁,五丁踏地大呼,秦王五女及迎送者皆上山,化为石。”《华阳国志·蜀志》、《水经注·沔水注》亦载,文略。

【今译】 传说古代蜀国有五名大力士,能够搬移山岳。秦惠王想要伐蜀,刻成五头石牛,将金子放在牛后。蜀人见了,以为石牛能便出金子。蜀王于是派兵卒千人,使五丁力士拖石牛回来,开成一条道路,将其中三头拖到成都。这样秦蜀之间有路可通,秦王派张仪等人,随石牛道攻伐蜀国。又说秦王知道蜀王好色,于是献五名美女给蜀王,蜀王喜爱,派五丁去迎美女。回到梓潼时,见一条大蛇钻入山洞,一名力士拉住蛇尾,但拽不出来,五名力士一起去拉,结果山崩,压住五丁,五丁大叫五名美女及迎女的人都躲避上山,而化为石。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蜀地、蜀道事; 也用以指力士。

【典形】 地崩山摧、开山力士、金牛、金牛假道、山崩蜀道、石路五丁开、 蜀郡五丁、 蜀山蛇、 五丁、 五丁开道、五丁凿、开险五丁、五丁愁、五丁力尽、秦开蜀道。

【示例】

〔地崩山摧〕 唐·李白 《蜀道难》:“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开山力士〕清·丘逢甲《南汉敬州修慧寺》:“破敌神兵退六甲,开山力士驱五丁。”

〔金牛〕 北周·庾信《周大将军司马裔神道碑》:“开金牛之道,通牧马之关。”

〔金牛假道〕 清·丘逢甲《叠韵答潘兰史送别》之二:“金牛假道愁窥蜀,石马传文诧共槽。”

〔山崩蜀道〕 唐·崔融《嵩山启母庙碑》:“山崩蜀道,台候妇而无归。”

〔石路五丁开〕 唐·骆宾王《饯郑安阳入蜀》:“剑门千仞起,石路五丁开。”

〔蜀郡五丁〕 唐·骆宾王《兵部奏姚州破贼露布》:“楚人三户,蜀郡五丁。气拥玄云,精贯白日。”

〔蜀山蛇〕 唐·李商隐《咏史》:“运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

〔五丁〕 唐·李白《大猎赋》:“使五丁摧峰,一夫拔木。下整高颓,深平险谷。”

〔五丁开道〕 明·高启《喜闻王师下蜀》:“不假五丁开道远,俄看万甲积山齐。”

〔五丁凿〕 元·柳贯《袁伯长侍讲同赴北都》:“腰无两鞬属,道有五丁凿。”


猜你喜欢

  • 伐木丁丁山更幽

    丁丁( ㄓㄥ ㄓㄥ zhēng zhēng ):刀斧砍树的声音。 一声声伐木的声音使深山更显得幽静。语出唐.杜甫《题张氏隐居二首》:“春山无伴独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明.冯梦龙《精忠旗.奸党商和

  • 玉笋之班

    同“玉笋班”。《镜花缘》六七回:“颂椒语拙,得联玉笋之班;咏絮才疏,许侍珠樱之宴。”

  • 功画凌烟

    源见“凌烟阁”。表示建立了卓越功勋,名垂青史。宋韩元吉《水龙吟.寿辛侍郎》词:“明年看取,锋旗南下,六骡西走。功画凌烟,万钉宝带,百壶清酒。”

  • 牝鸡司晨

    《尚书.牧誓》:“古人有言曰:牝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之索(索,尽)。”牝鸡司晨,指母鸡打鸣报晓。雄鸡报晓是为常理常态;而牝鸡司晨则是有悖常规的怪异现象,古人认为是不祥之兆。故旧时常用以比喻女人当政乱

  • 滕屠郑酤

    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七:“王荆公素不乐滕元发、郑毅夫,目为滕屠郑酤。然二公资豪迈,殊不病其言。毅夫为内相,一日送客出郊,过朱亥冢,俗谓之屠儿原者,作诗云:‘高论唐虞儒者事,卖交负国岂胜言。凭君莫笑

  • 师丁

    《左传.襄公十四年》:“尹公佗学射于庾公差,庾公差学射于公孙丁。”春秋时有一位善射的能手,名叫公孙丁,许多射箭名手都是他的门徒。后用为咏授技艺老师之典。唐.韩愈《答张彻》诗:“结友子让抗,请师我惭丁。

  • 得江山助

    江山:山水,自然风光。得山水之助。典出唐张说事迹,用以赞誉文人之才能或词章。张说(667-730年),字道济,一字说之,河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武则天时,应贤良方正举,授太子校书郎,迁左补阙。睿宗时

  • 破悬虱

    同“精贯虱心”。明高启《青丘子歌》:“微如破悬虱,壮若屠长鲸。”

  • 不因热

    同“不因人热”。唐骆宾王《夏日游德州赠高四》诗:“潘岳本自闲,梁鸿不因热。”

  • 井底

    同“井蛙”。宋曾巩《贺克伏交阯表》:“唶海隅之昧俗,肆井底之狂谋。”【词语井底】   汉语大词典:井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