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历史典故>以己为马,以己为牛

以己为马,以己为牛

庄子.应帝王》:“蒲衣子曰:‘而乃今知之乎(蒲衣子,尧时的贤人,王倪之师。而,汝,指向他发问的齧缺)?有虞氏不及泰氏(有虞氏,舜;泰氏,伏羲氏)。有虞氏,其犹藏仁以要人;亦得人矣,而未始出于非人。泰氏,其卧徐徐,其觉于于(于于,自得的样子);一以己为马,一以己为牛;其知情信,其德甚真,而未始入于非人。’”

这段话是庄周借蒲衣子之口,表达对三王之世和五帝之世帝王之道优劣品评之言。具体解释如下:一个叫齧缺的人,去问王倪什么是帝王之道,王以“不知”作答。留缺得此以为妙旨,于是高兴地去告诉蒲衣子,并倾听师道的高见。蒲衣子认为:三皇之世,风俗淳和,统治者不需动智,则可达到无为而治;五帝之世,民风浇竟,统治者需要运智方可达到治的目的。不言自化,无为而治高于德政教化,故说“有虞氏不及泰氏”。按照常理,人以其所好为“是”,以其所恶为“非”。因此,“是人”指以人为是,“非人”指以人为非。故有是非的境界,是属于“有为而治”,而不是属于无得无失,无是无非,无可无不可,那样一种无为而治,自然之治的理想世界。因此,舜治天下,虽内怀仁义之心,以自己奉行的道德,去争取教育众庶;但这种作法,既以一定的是非道德作标准,这当然属于“有为而治”。伏羲氏时情况则不同,此时民性率真,统治者不需以自己的是非道德标准去约束众庶,就可垂拱而治,这就超出了动心智以治民,达到了不入是非的理想境界。在这种理想境界中,人们的智能能够任率自得,情感因此无需矫饰。这种不受任何一定道德标准约束的抽象道德,是最纯真的。显然,庄周所主张的是一种鼓吹无为而治,恢复原始社会状态的乌托邦消极思想。

所谓“以己为马”云云,便是这种乌托邦理想中,忘情于物与我的自在精神状态。后因用为咏忘物与我,一切都无区别的精神思想状态之典。

宋.辛弃疾《卜算子.用庄语》词:“一以我为牛,一以我为马。人之与名受不辞,善学庄周者。”


猜你喜欢

  • 一蹴而成

    同“一蹴而就”。邹韬奋《什么事不可能》:“赖奥维一九〇三年的飞机也还不是一蹴而成的。”见“一蹴而就”。邹韬奋《什么事不可能》:“赖奥维一九○三年的飞机也还不是~的。”【词语一蹴而成】  成语:一蹴而成

  • 击副车

    源见“博浪飞椎”。指在博浪沙狙击秦始皇时误中其从车。清黄遵宪《大狱》诗之四:“讵我持英簜,容人击副车。”

  • 折冲口舌

    源见“折冲樽俎”。指通过谈判,以舌战取胜。宋苏洵《送石昌言为北使行》:“丈夫生不为将得为使,折冲口舌之间足矣。”

  • 泥龟曳尾

    同“泥涂曳尾”。元顾瑛《饯谢子兰分韵得东字》:“寒蝇穴窗死钻纸,泥龟曳尾生脱筒。”

  • 轻薄尹

    《世说新语.宠礼》:“许玄度(许询)停都一月,刘尹(刘惔)无日不往,乃叹曰:‘卿复少时不去,我成轻薄京尹。’”刘惔很愿意和许询在一起谈论。故趁许询在京城停留的时候,每日前去,并自叹说,如果您再停留不离

  • 片言酬凿齿

    源见“弥天对”。形容高智而善于对答。五代齐己《寄岘山愿公》诗之一:“片言酬凿齿,半偈伏姚秦。”

  • 傅氏筑

    同“傅说版筑”。唐韩愈《和裴仆射相公假山十一韵》:“傅氏筑已卑,磻溪钓何激?”【词语傅氏筑】   汉语大词典:傅氏筑

  • 豕交兽畜

    比喻待人无礼貌。《孟子.尽心上》:“食而弗爱,豕( ㄕˇ shǐ 史)交之也;爱而不敬,兽畜之也。”意为人相结交,仅给他吃而不爱他,就象养猪一样;爱而不敬,就象人养畜牲一样。并列,畜,饲养。把人当

  • 扶摇直上

    源见“鲲鹏展翅”。形容急剧上升或喻仕途得志。唐李白《上李邕》诗:“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陈登科《赤龙与丹凤》一部十六:“从此,顾祝同的官运亨通,平步青云,扶摇直上。”偏正 形容快速上升,比

  • 食肝

    同“食无肝”。明高启《方隐君山园》诗:“此时采撷自足饱,肯为食肝烦县令?”【词语食肝】   汉语大词典:食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