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光风霁月

光风霁月

雨过天晴后风和月明的景象。用以比喻人心地坦率、气度开朗;或指政治清明、时世太平。宋代黄庭坚《濂溪诗序》:“春陵周茂叔,人品甚高,胸中洒落如光风霁月。”周茂叔:周敦颐,字茂叔。《大宋宣和遗事》前集:“上下三千余年,兴废百千万事,大概光风霁月之时少,阴雨晦冥之时多,衣冠文物之时少,干戈征战之时多。”


并列 ①用于描述雨过天晴时的明净景象。宋·陈亮《贺周承相启》:“长江大河,足以流转墨客;~,足以荡漾英游。”②用于比喻太平时世。《宣和遗事·元集》:“上下三千余年,兴废百千万事,大概~时少,阴雨晦冥之时多。”③用以比喻人的品格气度。宋·黄庭坚《濂溪诗》序:“舂陵、周茂叔,人品甚高,胸中洒落如~。”※霁,不读作qí。△褒义。用于描写明净、高洁或品格气度。→冰壶秋月 风清月朗 襟怀坦白 光明磊落 光明正大 ↔残山剩水 佛口蛇心 苟安一隅。也作“霁月光风”、“光彩霁月”。


“光风霁 ( jì) 月”指雨过天晴之后风和月明的景象,用以比喻太平盛世、政治清明或人的品格气度坦率开朗。

“光风”,指风和日丽。 《楚辞·招魂》: “光风转蕙,泛崇兰些。”王逸注: “光风,谓雨已日出而风,草木有光也。”

“霁月”,指雨过天晴时的夜月。“霁”是什么意思呢? 为什么不说 “明月”而说 “霁月”呢?

霁,《说文·雨部》: “霁,雨止也。”段注: “《释天》: ‘雨济谓之霁。’济,古多训止者。……凡止曰济,雨止则有霁字。…… 《尚书》用济为霁。”由此而知 “霁”读与 “济”同,义为 “雨止”。

“雨止”之月为 “霁月”,此时之月经过风雨之后,所以比平常所见之月更为难得、可贵,故言 “霁月”而不直言 “明月”。

“光风”、“霁月”的景象无比美好,是以用来比喻治世清明或品格高尚。

“霁”义为 “雨止”,亦可引申为雪停云散之义。唐·罗隐 《送傅少府》: “春生绿野吴歌怨,雪霁平郊楚酒浓。”即其例。


【词语光风霁月】  成语:光风霁月汉语词典:光风霁月

猜你喜欢

  • 蛾眉螓首

    《诗经.卫风.硕人》:“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汉.毛氏传:“螓首,颡广而方。”东汉.郑玄笺:“螓谓蜻蜻也。”此是《硕人》诗第二章的后五句,意为:脖颈儿好像长白的蝤蛴虫儿。

  • 不忘沟壑

    意谓时刻不忘为正义而献出生命。沟壑:山沟,古人常用以指野死弃尸之处。语本《孟子.塍文公下》:“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丧其元:掉脑袋。述宾 原指不忘为正义而死,虽死山沟而无怨。后用以指富贵之

  • 睚眦之隙

    怒目而视的小怨,引申为小怨小忿。《后汉书.赵典传》:“今与郭汜争睚眦之隙,以成千钧之仇,人在涂炭,各不聊生。”睚:眼角。眦:眼眶。亦称“睚眦必报”,意谓瞪眼睛那样的小怨小忿都要报复。见“睚眦之怨”。《

  • 种一顷豆

    《汉书.杨敞传》附杨恽:“杨恽报(孙)会宗书曰:‘臣之得罪,已三年矣,田家作苦,岁时伏腊,亨羊炰羔,斗酒自劳。……诗曰:“田彼南山,芜秽不治,种一顷豆,落而为萁。汉杨恽在给会宗信中说:“我在乡间三年了

  • 洛阳少年

    同“洛阳才子”。唐高適《古歌行》:“田舍老翁不出门,洛阳少年莫论事。”

  • 曹刘敌

    源见“失箸”。称双方匹敌。宋辛弃疾《满江红.江行和杨济翁韵》词:“吴 楚地,东南拆,英雄事,曹 刘敌。”

  • 访安道

    同“访戴”。戴逵,字安道。宋范成大《夜过越上不得游览》诗:“岂有酒船寻贺老,兴尽却能访安道。”

  • 羁角

    《礼记.内则》:“剪发为鬌,男角女羁。”黄生《义府.男角女羁》:“男则横分两髻如角;女则两髻一前一后,如马首,故曰羁。”析言之男女不同,浑言之则无别。后因以“羁角”泛指童年。汉扬雄《法言.五百》:“或

  • 乌鸢食

    参见:天地为棺

  • 切齿咬牙

    见“咬牙切齿”。【词语切齿咬牙】  成语:切齿咬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