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入不敷出

入不敷出

敷(fū夫):够;足。此典是边宝泉提出清光绪年间的财政收入不够支出。边宝泉(?-1898年),字润民,镶红旗汉军人。同治二年(1863年)进士。同治十一年(1872年)任浙江道监察御史,上奏弹驳李鸿章进献瑞麦为平常所见,不足为异,直声闻名于当时。光绪九年(1883年),升陕西巡抚。尚书阎敬铭提议陕西收入、放出粮米改变办法而征收折色(中国历代赋税征收原定之财物称本色,清代折色专指改征白银),边宝泉坚持认为不可以,因此他说:“谷粮数量有定额,现在如果改征折色银两,所征收必须有所减少,民众方才乐意,所放出必须加多于以前,而士兵才足够费用。国家财政收入不够支出,一时间勉强弥缝补助亏空,以后又将从哪里偿还?去年大饥荒,最后依靠浙江道粮仓储存的粮食,才能救济受灾人活存下来。而今若是将征收粮食和储存粮食都改去了,恐怕饥歉荒年再一次来到,那就更加没有可以倚仗的了。”皇帝认为边宝泉的议论是对的。

【出典】:

清史稿》卷448《边宝泉传》12521、12522页:“尚书阎敬铭议陕西收放粮米改征折色,宝泉持不可,以谓:‘谷数有定,今改折色,所收必有减于昔而民始乐从,所放必加多于前而兵乃足用。入不敷出,一时强为弥补,后将何所取偿?昔岁大饥,终赖道仓储粟,多所全活。今并此而去之,恐饥馑洊(jiàn健,再;一次又一次)臻(zhēn真,到来),益无可恃。’上韪其议。”

【例句】:

蔡东藩《宋史通俗演义》8回:“太祖却遣一密使,传谕汉超道:‘你亟还民女,并清偿贷款,朕暂从宽典。此后慎勿再为!如果入不敷出,尽可告朕,何必向民借贷哩!” 巴金《谈〈家〉》:“即使他们放不下太太、少爷的架子,每月开支,也不会‘入不敷出’。”


主谓 敷,够,足。收入不够支出。魏孔明、张厚《百年聚春园》:“其父郑天贵在春发11岁时,就见背而去,遗下春发母子相依为命,虽省吃俭用,仍~,勉强维持年余,终于坐吃山空。”※敷,不要写成“付”。△贬义。多用于描写生活贫困。→捉襟见肘寅吃卯粮 左支右绌 ↔绰绰有余 腰缠万贯。也作“入不支出”、“入少出多”。


【词语入不敷出】  成语:入不敷出汉语词典:入不敷出

猜你喜欢

  • 雁塔高题

    同“雁塔题名”。宋葛立方《减字木兰花.四侄过省候廷试席上作》词:“雁塔高题,玉季巍科尚觉低。”

  • 胜不骄,败不馁

    《商君书.战法》:“王者之兵,胜而不骄,败而不怨。”馁:气馁、丧气灰心。意谓取得胜利不骄傲,遭受失败也不气馁。后来一般说成“胜不骄,败不馁”毛泽东《虚心、戒骄》:“因此,他就必须始终保持谦虚的态度,胜

  • 九事八为律

    《汉书.主父偃传》:“主父偃,齐国临菑人也。学长短从横术,晚乃学《易》、《春秋》、百家之言。……朝奏,暮召入见。所言九事,其八事为律令,一事谏伐匈奴,……”汉代主父偃因学的是长短从横术,所言九事,有八

  • 西风障扇尘

    源见“庾公尘”。喻显贵的逼人权势或污浊的世俗风气。清查慎行《金陵杂咏》之二十:“李昭竹骨王郎画,难掩西风障扇尘。”

  • 撤瑟

    《礼记.丧大记》:“疾病外内皆埽,君大夫彻县,士去琴瑟。”埽同扫。有人病了要把内外洒扫干净,以迎宾客前来问病。彻同撤,县同悬。君王或大夫士病了,要撤去悬挂的乐器和摆放的琴瑟。因为乐器的声音不利于病人休

  • 萑苻之盗

    《左传.昭公二十年》:“郑国多盗,取人于萑苻之泽(萑,音huān)。大叔悔之曰:‘吾早从夫子,不及此。’兴徒兵以攻萑苻之盗,尽杀之。盗少止。”晋.杜预注:“萑苻,泽名。于泽中劫人。”萑苻泽为春秋时郑国

  • 笔床茶灶

    笔床即笔架;茶灶即煮茶用的小炉。形容隐士淡泊脱俗的生活。出自唐人陆龟蒙事迹。陆龟蒙(?-881年),字鲁望。吴郡(今江苏苏州)人。举进士不第,遂任苏、湖二郡从事,后退隐松江甫里(今上海市境内),自号江

  • 滕公长住

    源见“滕公佳城”。指死亡。唐骆宾王《对策文三道》:“至夫滕公长住,佳城开白日之征;洪崖不归,曾丘控紫云之盖。”

  • 羹墙如见

    同“羹墙见尧”。明张居正《请敷陈谟烈以裨圣学疏》:“良以羹墙如见,自不忘继志之思。”清方苞《圣主临雍礼成颂》:“先圣之揆,后圣时宪,精意所通,羹墙如见。”【词语羹墙如见】  成语:羹墙如见

  • 於陵拾李螬

    源见“仲子灌园”。指陈仲子饥饿难当时取食被虫子啃食过的李子充饥。借指廉士的困穷生活。南朝 梁何逊《聊作百一体》诗:“灵辄困桑下,於陵拾李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