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六出奇计

六出奇计

指陈平曾经六出奇计,辅佐刘邦建立和巩固西汉王朝。后以此典称为出奇制胜的谋略。据《史记》记载,陈平有六次献出妙计,每次都增加了封邑,一共增封了六次。他的妙计有的很保密,世上的人没有谁知道这些内容的。此典又作“六奇”。

【出典】:

史记》卷56《陈丞相世家》2058页:“凡六出奇计(宜为捐金反间楚君臣、换具待使令猜疑、东出女子西脱围、蹑足封王徵齐兵、伪游云梦擒韩信,巧说阏氏解白登。见刘光胜《汉初陈平“六出奇计”探评》,载《殷都学刊》1985年第2期),辄(zhé哲,每每)益邑,凡六益封。奇计或颇秘,世莫能闻也。”

【例句】:

唐·欧阳询等辑《艺文类聚》卷50引晋·傅玄《江夏任君铭》:“内平五教,外运六奇,邦国×安,飘尘不作。”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6:“既有此珠,我与你仗苏张六舌,六出奇计,好歹设法来院中走走。此时再看机会,弄得与你相见一面,你自放出手段来,成不成。”


述宾 西汉陈平六次为高祖刘邦献出奇计。据载,陈平六次为刘邦设奇谋:一是捐金以离间楚君臣;二是以恶草进楚使;三是夜出女子二千人解荥阳之围;四是蹑足请封韩信为齐王,以稳军心;五是请刘邦伪游云梦,以擒韩信;六是解白登之围。《史记·陈丞相世家》:“凡~,辄益邑,凡六益封。”后泛指出奇制胜的办法。《初刻拍案惊奇》卷6:“既有此珠,我与你挟苏张之舌,~,好歹设法来院中走走。”△褒义。多用于写妙策。


【词语六出奇计】  成语:六出奇计汉语词典:六出奇计

猜你喜欢

  • 灵胥怒

    同“灵涛”。宋陆游《乙丑夏秋之交小舟早夜往来湖中戏成绝句》:“十年未息灵胥怒,卷地潮声到枕边。”【词语灵胥怒】   汉语大词典:灵胥怒

  • 掎角

    《左传.襄公十四年》:“昔(晋)文公与秦伐郑,秦人窃与郑盟,而舍戍焉,于是乎有崤之师。晋御其上,戎人亢其下,秦师不复,我诸戎实然。譬如捕鹿,晋人角之,诸戎掎之,与晋踣之。”崤,音yáo,山名,在河南西

  • 易牙

    晋.葛洪《神仙传》卷五《泰山父老》:“汉武帝东巡狩,见老翁锄于道旁,头上白光高数尺,怪而问之。老人状如五十许人,面有童子之色,肌肤光华,不与俗同。帝问:‘有何道术?’对曰:‘臣年八十五时,衰老垂死,头

  • 期期

    源见“期期艾艾”。原指口吃,亦形容迟疑难以启齿。明刘元卿《贤奕编.应谐》:“其妹期期曰:‘姊而裳火矣。’姊目摄妹亦期期言曰:‘父属汝勿言,胡又言耶!’”王西彦《古屋》五部七:“好像受了猝不及防的一击,

  • 一倡一和

    《诗.郑风.萚兮》:“叔兮伯兮,倡予和女。”谓一个先唱,一个和声,形容两人感情相通。后多比喻两人相互配合,彼此呼应。《警世通言.王娇鸾百年长恨》:“自此一倡一和,渐渐情熟,往来不绝。”并列 和,应和。

  • 上梁不正下梁歪

    《缀白裘.〈铁冠图.夜乐〉》:“不要怪他们,这叫做上梁不正下梁歪。”比喻居上的人行为不正,不能以身作则,下边的人也会跟着仿效。明.冯梦龙、清.蔡元放编《东周列国志》第六十二回:“尊如天地赫如神,何事人

  • 兰玉映阶庭

    源见“谢庭兰玉”。称扬优秀子弟光耀门楣。金元好问《题苏氏宝章》诗:“二老风流有典刑,诸郎兰玉映阶庭。”

  • 谦逊下士

    汉.班固《汉书.韦玄成传》:“少好学,修父业,尤谦逊下士。”下士:屈己尊人。因以“谦逊下士”形容态度谦和,尊重有才学而比自己地位低的人。清.曹雪芹《红楼梦》一〇回:“昨因冯大爷示知,大人家第谦恭下士,

  • 卢扁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扁鹊者,勃海郡郑人也。姓秦氏,名越人。扁鹊过虢,虢太子死,扁鹊乃使弟子子阳厉针砥石,以取外三阳五会……太子起坐。更适阴阳,但服汤二旬而复故。故天下尽以扁鹊为能生死人。扁鹊曰:

  • 腰恒折

    源见“不为五斗米折腰”。谓屈身事人。唐柳宗元《同刘二十八院长述旧言怀》诗:“入郡腰恒折,逢人手尽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