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出生入死

出生入死

原指出生地,入死地。后多指冒着生命的危险,活动在极为恶劣的环境之中。《老子》第五十章:“出生入地。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韩非子.解老》:“人始于生而卒于死,始之谓出,卒之谓入,故曰出生入死”。


并列 原指人从出生到死去。后形容经历极大危险,随时有死去的危险。语出《老子》50章:“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高建群《白房子争议地区源流考》:“责任仿佛在自己方面似的,他可怜这些远离家乡,远离亲人,远离人类,在这荒原地带与他相依为命、~的人们。他原谅了巴郎子。”△描写人经历危险,多用于战斗中或紧急抢险中。→赴汤蹈火 舍生忘死 冲锋陷阵 ↔贪生怕死。 也作“入死出生”、“生死出入”。


解释原谓从出生到死去。后用以形容冒生命危险,随时有死的可能。

出处《老子·德经》五十章:“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

《老子》是老子思想的总结,其中最主要的观点之一是“无为”。老子在讲到关于人的生死时说:人出现于世上就是生,入于坟墓就是死。所有人中,长寿者占十分之三,短命者占十分之三,还有本来可以活得长久,却自己走向死路的,也占了十分之三。造成最后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因为养生养得太过分。曾经听说,善于养护生命的人,在陆地上行走不会遇到犀牛和老虎,在军队中打仗不会受到伤害;犀牛用不上它的角,老虎用不上它的爪,兵器用不上它的刃,为什么呢?因为他没有进入死亡的范围。

老子在这段话中认为,有十分之六的人,他们的生死符合自然规律,还有十分之三的人,因为过分追求养生反而短命,只有最后那十分之一的人,因为讲求“无为”、善于养生,因而得以永享天年。

近义赴汤蹈火

反义贪生怕死

例句

谁也数不清,你在敌特的枪口下,曾几度出生入死。


【词语出生入死】  成语:出生入死汉语词典:出生入死

猜你喜欢

  • 一豹之斑

    源见“管中窥豹”。指事物的一部分,或谓见识不广。清蒲松龄《拟上征天下博学宏词亲考拣用以备顾问群臣谢表》:“一豹之斑,知不侔于台阁气象;千狐之腋,冀有补于藻火文章。”

  • 桂薪玉粒

    源见“食玉炊桂”。形容柴米昂贵。明陈汝元《金莲记.惊讹》:“公婆年迈,慈母身孤,兼之室似罄悬,谁办桂薪玉粒?”并列 比喻柴米昂贵。语本《战国策·楚策三》:“苏秦之楚,三日乃得见乎王,谈卒,辞而行。楚王

  • 试可乃已

    已:用。 试用可以了就用他。语出《书.尧典》:“岳曰:‘异哉!试可乃已。’”江声《尚书集注音疏》:“试、已,皆用也。言用之可乃用尔。”晋.葛洪《抱朴子.清鉴》:“欲试可乃已,则恐折足覆餗;欲听言察貌

  • 回禄

    源见“祝融”。又《左传.昭公十八年》:“郊人助祝史除于国北,禳火于玄冥、回禄。”指传说中的火神。后用以指火灾。《官场现形记》三七回:“刘道老太爷年纪大了,一身的病,家累又重得很,自遭回禄之后,家产一无

  • 惠连清兴

    《文选》卷十三载:南朝宋文学家谢惠连曾作《雪赋》,赋中假托梁孝王于兔园设宴,请邹阳、枚乘、司马相如共饮,席间由司马相如作赋咏雪。南朝宋诗人谢惠连曾作《雪赋》,其文高丽见奇,为咏雪的一篇佳作。后遂用为咏

  • 月下绳

    同“月下赤绳”。《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八:“佳期误泄桑中约,好事讹牵月下绳。”

  • 庭生玉

    源见“谢庭兰玉”。喻得佳子。北周庾信《有喜致醉》诗:“忽见庭生玉,欣看蚌出珠。”

  • 丹雀瑞昌

    源见“赤雀衔书”。表示吉祥昌盛。晋王嘉《拾遗记.秦始皇》:“又见赤云入于丰 镐,走而往视,果有丹雀瑞昌之符。”

  • 乘风破浪

    比喻不畏艰险,气概宏伟,志向远大。宗悫(?-465年),字元幹,南阳涅阳(今河南镇平南),幼时正值太平,时人都以读书为业,而宗悫独爱习武。宋文帝元嘉二十二年(445年),宗悫参加攻打林邑(今越南占城)

  •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余音:唱完之后遗留下的音响。绕梁:环绕屋梁。形容歌声优美动听,韵味深长。也比喻诗文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语本《列子.汤问》“韩娥东之齐,匮食,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lì),三日不绝”。(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