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分路扬镳

分路扬镳

镳(biāo标)马勒子。扬镳,把马勒子向上提,驱马前进。指分路而行,也指双方才力相敌、各有千秋、各占地位。后又喻志趣不同,各走各的路。本于北魏拓跋志故事。拓跋志,字猛略,烈帝之后,少即历览书传,有文才、干练善辩。志任洛阳令时,曾不避强悍,与御史中尉李彪争路,并同入见高祖,各陈己见。李彪说,御史中尉只为太子宫门车盖退避,哪有县令与臣抗衡的道理。拓跋志说,普天之下谁不编入户籍,我是神都县令,岂能俯同众官,避让御史中尉?高祖解劝道:“你二人可分路扬镳。”出宫之后,志就与彪用尺量道,各取一半而行。于是,高祖称赞志说:“这孩子有出息!真是王孙公子,不雕自成。”

【出典】:

魏书》卷14《神元平文诸帝子孙烈传第二》363页:“志……为洛阳令,不避强御,与御史中尉李彪争路,俱入见,面陈得失。彪言,御史中尉避承华车盖,驻论道剑鼓,安有洛阳县令与臣抗衡。志言神乡县主,普天之下谁不编户,岂有俯同众官,[趋]避中尉?高祖曰:‘洛阳我之丰沛,自应分路扬镳。自今以后,可分路而行。’及出,与彪折尺量道,各取其半。高祖谓邢峦曰:‘此儿竟可,所谓王孙公子,不镂自雕。’峦曰:‘露枝霜条,故多劲节,非鸾则凤,其在本枝也。’员外郎冯俊,昭仪之弟,恃势恣挝(zhuā抓,敲打、击。)所部里正。志令主吏收系,处刑除官。由此忤旨,左迁太尉主簿。俄为从事中郎。”

【例句】:

北史·文苑传序》:“梁自大同之后,雅道沦缺,渐乖典则,争驰新巧。简文、湘东启其淫放,徐陵、庾信分路扬镳。” 《南史·裴子野传》:“兰陵萧琛言其评论可与《过秦》、《王命》分路扬镳。” 《隋书·文学传序》:“徐陵、庾信分路扬镳。” 唐·颜师古《汉书·叙例》:“六艺残缺,莫睹全文,各自名家,扬镳分路。” 明·沈德符《野获编·兵部·武臣好文》:“时汪太函、王龠(yuè月)州,并称其文采,遂俨然以风雅自命。幕客郭造卿辈,尊之为元敬词宗先生,几与缙绅分道扬镳。”


见“分道扬镳”。《魏书·元志传》:“(志)为洛阳令,不避强御,与御史中尉李彪争路,俱入见,面陈得失……高祖曰:‘洛阳我之丰、沛,自应~。自今以后,可分路而行。’及出,与彪折尺量道,各取其半。”


【词语分路扬镳】  成语:分路扬镳汉语词典:分路扬镳

猜你喜欢

  • 杞人思

    同“杞人忧天”。清林昌彝《杞忧》诗:“海涸山枯事可悲,忧来常抱杞人思。”

  • 南皮游

    三国魏.曹丕《与朝歌令吴质书》:“每念昔日南皮之游,诚不可忘。”汉朝末年,魏文帝曹丕为五官中郎将,他与友人吴质等在南皮县欢聚宴饮,文酒射雉。后遂用为称美朋友欢聚宴游之典。唐.陈子良《游侠篇》诗:“东郊

  • 韩朋

    源见“相思树”。泛指男女相爱、生死不渝者。明陈所闻《秋夜闻砧.泣颜回》曲:“打鸳鸯分散韩朋,惊蝴蝶不逐庄生。”【词语韩朋】   汉语大词典:韩朋

  • 子夫入侍

    《史记.外戚世家》:“卫皇后字子夫,生微矣。盖其家号曰卫氏,出平阳侯邑。子夫为平阳主讴者。”“武帝祓霸上还,因过平阳主。……上(武帝)望见,独说(悦)子夫。是日,武帝起更衣,子夫侍尚衣轩中,得幸。……

  • 川逝

    源见“逝川”。比喻时光流逝。汉应玚《西狩赋》:“时霜凄而淹野,寒风肃而川逝。”【词语川逝】   汉语大词典:川逝

  • 鹿门人

    源见“鹿门采药”。隐士。亦泛指文人雅士。清方文《大龙山重访刘未沫丈兼怀白靖识师》诗之一:“一杯鸡黍约,四座鹿门人。”【词语鹿门人】   汉语大词典:鹿门人

  • 豕夸头白

    源见“辽东豕”。形容知识浅薄,少见多怪。清 陈淹《秋怀》诗:“鱼悔尾赪思溟北,豕夸头白笑辽东。”

  • 为人取履

    源见“圯桥进履”。借指听人使唤。宋刘克庄《水龙吟.方蒙仲王景长和余丙辰丁巳二词走笔答之》词之四:“老矣安能,为人取履,与人争屐。”

  • 摇尾乞怜

    摇动其尾以乞求别人垂怜,形容人的卑屈求媚之态。唐代韩愈《应科目时与人书》:“若俛首帖耳,摇尾而乞怜者,非我之志也。”俛:同“俯”。帖:同“贴”。连动 像狗一样摇着尾巴,请求怜悯。比喻卑躬屈膝地谄媚讨好

  • 乳妪讥

    同“乳媪讥”。清 梁章鉅《称谓录》卷二引《古今诗话》:“头童齿豁,敢辞乳妪之讥。”【词语乳妪讥】   汉语大词典:乳妪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