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前踞后恭

前踞后恭

又作“前倨后卑”,指先傲慢而后谦恭。公元前338年,纵横家苏秦到达秦国,向秦惠文王进连横之策。秦王因为刚杀商鞅,对各国游说之士极为反感,便以自己“羽毛未丰”而加以拒绝。苏秦仍不死心,先后向秦王上书十次,仍不被理睬。苏秦“资用乏绝”,穷困潦倒,只好回到洛阳老家。家中人见他落魄至此,全都白眼相待。“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受此刺激,苏秦发奋读书,数年后,改倡合纵之说并先后得到燕、赵两国的支持。其中赵王授他相国之职,与之革车百乘,绵绣千纯,白璧两双,黄金万溢,资助他南下联络楚国,参加合纵。在他路过老家洛阳的时候,他的父母和家人听说他当了大官,预先打扫房室,修整道路,迎于郊外三十里。他的妻子都不敢正眼看他,而是侧着身子听他说话,他的那个嫂子则象蛇一样,跪在地上不住地向他叩头,赔礼道歉。苏秦问他的嫂子,你为什么以前那么倨傲而现在又是那样谦恭啊?他的嫂子回答道,这是因为您现在的地位非常尊荣而又拥有很多黄金啊!苏秦非常感慨地说,一个人贫困了,他的父母可以不把他看作儿子;如果富贵了,连亲戚都十分畏惧。人生在世,权力和财产,难道是能不认真地看待吗?

【出典】:

战国策·秦策》一《苏秦始将连横》:“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苏秦曰:‘磋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

【例句】:

西汉·司马迁《史记·苏秦列传》:“苏秦笑谓其嫂曰:‘何前倨而后恭也?’” 唐·欧阳秬《移陆司勋沔书》:“阁下亦斯人也,岂徒鼓动以朝,廊餐而退,是何前倨而后恭?”


猜你喜欢

  • 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

    事:侍奉。 侍奉死去的父母,如同父母生时一样。 古指孝子要能继承父母遗志,祭祀父母时要毕恭毕敬。语出《礼记.中庸》:“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荀子.礼论》:“事死

  • 魏红

    同“魏紫”。宋 丘璿《牡丹荣辱志》:“姚黄为王……魏红为妃。”《广群芳谱.花谱十三》引宋蔡襄《李阁使新种洛花》诗:“堂下朱栏小魏红,一枝秾艳占春风。”【词语魏红】   汉语大词典:魏红

  • 仙人掌

    源见“金铜仙人”。指金铜仙人托盘承露的手掌。咏京都景物。唐李商隐《和友人戏赠》之一:“仙人掌冷三霄露,玉女窗虚五夜风。”源见“巨灵擘山”。华山峰名,在今陕西省 华阴市。传说为河神巨灵擘山而成。唐崔颢《

  • 牛吼地

    《翻译名义集.数量》:“拘卢舍,此云五百弓,亦云一牛吼地,谓大牛鸣声所极闻。或云一鼓声。《俱舍》云二里,《杂宝藏》云五里。”牛吼声所传到的距离,谓之“牛吼地”。有说是二里,有说是五里。后泛指十里之内。

  •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游:离家外出。方:常处。 父母在世,不远离家乡,就是要外出,也必须有一定的去处。 古时认为孝子应当常在父母身边,即使要出门,也应有一定去向,以免父母悬念。语出《论语.里仁》:“父母在,不远游,游必

  • 闭门扫迹

    同“闭门却扫”。清戴名世《〈禹贡锥指〉序》:“而胡君年逾七十,平生闭门扫迹,上下千古,讨论六经。”见“闭门扫轨”。清·戴名世《〈禹贡锥指〉序》:“而胡君年逾七十,平生~,上下千古,讨论六经。”【词语闭

  • 东西二府

    宋代中央行政机构的中书省和最高军事机构枢密院,合称“东西二府”。《宋史.职官志》:“枢密本兵,与中书对掌机务,号东西二府。”【词语东西二府】  成语:东西二府汉语大词典:东西二府

  • 沐雨梳风

    同“沐雨栉风”。明刘基《野田黄雀行》:“农夫力田望秋至,沐雨梳风尽劳瘁。”见“栉风沐雨”。宋·范成大《百丈山》:“~有底忙,解鞍来宿赞公房。”【词语沐雨梳风】  成语:沐雨梳风汉语大词典:沐雨梳风

  • 手版持倒

    同“手版倒持”。宋吴潜《永遇乐.会老香堂和美成》词:“书空底事?那堪手版持倒!今来古往,几见北邙人晓。”

  • 昆池劫

    同“昆明劫”。明汤显祖《牡丹亭.骇变》:“问天天,你怎把他昆池碎劫无余在?又不欠观音锁骨连环债,怎丢他水月魂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