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口诛笔伐

口诛笔伐

用言语或文字指斥敌对者,或谴责坏人坏事。明代汪廷讷《三祝记.同谪》:“他捐廉弃耻,向权门富贵求贪,全不知口诛笔伐是诗人句,陇上墦间识者羞。”


并列 诛,责罚。伐,声讨。用言论和文字对坏人坏事进行斗争声讨,揭露罪状或批判错误。语出《异辞录》卷3:“甚至妻妾争之,无道处之,亦藉口诛笔伐之能,川泄其忿。”鲁迅《我之节烈观》:“于是造出了许多光荣的烈女,和许多被人~的不烈女。”△多用以向敌对者的揭批斗争方面。→声罪致讨 ↔息事宁人。也作“笔伐口诛”。


【词语口诛笔伐】  成语:口诛笔伐汉语词典:口诛笔伐

猜你喜欢

  • 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宋.苏洵《衡论上.远虑》:“圣人之任腹心之臣也。尊之如父师,爱之如兄弟,握手入卧内,同起居寝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指凡是知道的事情全说出来,凡是说出来的事情则毫无保留。后因以“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为

  • 怀龙

    同“怀蛟”。清钱谦益《和遵王述怀感德四十韵兼示夕公》:“怀龙温夕梦,吐凤理新编。”【词语怀龙】   汉语大词典:怀龙

  • 扁舟意

    源见“范蠡扁舟”。谓避祸远隐的心意。唐 张蠙《经范蠡旧居》诗:“一变姓名离百越,越城犹在范家无。他人不见扁舟意,却笑轻生泛五湖。”【词语扁舟意】   汉语大词典:扁舟意

  • 避实击虚

    军事上作战的一种策略,避开敌方主力,而攻击其防御薄弱的部分。《孙子.虚实》:“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并列 攻敌之法。当避其坚强,攻其虚弱。语本《孙子·虚实》:“兵之形,避实而击虚。

  • 松醪

    洒名,以松膏酿造的酒,亦名“松醪( ㄌㄚˊ lá 劳)春”。明代冯时化《酒史》:“苏轼守定州时,于曲阳得松膏酿酒,作《松醪赋》。”宋代苏轼《中山松醪赋》:“收薄用于桑榆,制中山之松醪。”【词语松醪

  • 豹藏雾

    同“豹隐南山雾”。宋黄庭坚《次韵道辅双岭见寄三叠》:“生涯鱼吹沫,文采豹藏雾。”【词语豹藏雾】   汉语大词典:豹藏雾

  • 题糕

    宋.邵博《邵氏闻见后录》卷十九:“刘梦得(唐.刘禹锡字)作九日诗,欲用糕字,以五经中无之,辍不复为。宋子京(宋祁字。)以为不然,故子京九日食糕,有咏云:‘飙馆轻霜拂曙袍,糗糍(音qiǔcì,糗是炒熟的

  • 松揖大夫

    同“大夫松”。唐李商隐《西溪》诗:“野鹤随君子,寒松揖大夫。”

  • 正始体

    指三国魏正始间(240-249)嵇康、阮籍诸人的诗体。宋严羽《沧浪诗话.诗体》:“正始体,魏年号,嵇、阮诸公之诗。”和当时风行的玄言诗不同,世称“正始体”。【词语正始体】   汉语大词典:正始体

  • 彼苍者天

    苍天啊苍天! 人穷极呼天之辞。语出《诗.秦风.黄鸟》:“彼苍者天,歼我良人。”晋.潘岳《为杨长文作弟仲武哀祝文》:“母氏劬劳,庶尔之报,彼苍者天,子何不吊?”《隋书.恭帝纪》:“诏曰:王道丧乱,天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