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呕心沥血

呕心沥血

呕:吐;沥:滴。比喻穷思苦索,费尽心血。分别出自唐李贺的事迹和韩愈的诗句中。参见“锦囊佳句”和“忘形交”条。史载,李贺每日外出归来,其母便让婢女探囊中,见所写纸多,便怒道:“这个孩子要呕出心才作罢呀!”韩愈在《归彭城》一诗中则有“刳肝以为纸,沥血以书辞”的句子。后人遂把二者合称为“呕心沥血”。

【出典】:

新唐书》卷203《文艺下·李贺传》5788页:“母使婢探囊中,见所书多,即怒曰:‘是儿要呕出心乃已耳。’”又,韩愈《归彭城》:“刳肝以为纸,沥血以书辞。”

【例句】:

叶圣陶《抗争》:“我的舞台,几年在这里呕心沥血的戏,现在被撵下来了。”


并列 沥血,滴血。形容用心过度,费尽心思。邓贤《中国知青梦》自序3:“写作是一种~的劳作,恐怕仅仅趋名或者趋利都无法忍受这种劳作的艰辛和寂寞……”△褒义。多用于文艺创作方面,有时也指倾吐真情或怀抱赤诚。→冥思苦想 苦心焦思 ↔无所用心 百无聊赖。 也作“呕心滴血”、“呕心吐胆”、“呕出心肝”、“呕心镂骨”。


费尽心机、辛劳至极谓之 “呕心沥血”。

“呕”谓 “吐”。“呕心”,把心呕吐出来。“沥”谓 “滴”。《说文·水部》: “沥,漉也。一曰水下滴沥也。”“沥血”,把血滴干净。因此,“呕心沥血”就是心血费尽之意。

此语形成,源自唐代诗人李贺。

李贺自幼聪颖,七岁能诗。他每次出门的时候,总骑头小毛驴,书僮背个口袋跟着。一想到好的诗句,便立即写下来装进口袋。所以每次回到家时,口袋里都装满了纸条。

他母亲心疼而又恼怒地说: “是儿要呕出心乃已耳!”( 《新唐书·李贺传》) 他自己也说过: “长歌破衣襟,短歌断白发。”意思是说,写出一首长诗,会反复思虑而把衣襟都搞破了; 写出一首短诗,白发也要搔断几根。唐代文学家韩愈曾赞颂他说: “刳 ( kū) 肝以为纸,沥血以书辞。”( 《归彭城》) 意思是说他挖出心肝当作纸,滴出血来写好诗。

他母亲说他 “呕心”,韩愈誉他 “沥血”,后世依此便形成 “呕心沥血”一语,比喻做事或为文穷思苦索、心机费尽之意。


【词语呕心沥血】  成语:呕心沥血汉语词典:呕心沥血

猜你喜欢

  • 拔园葵

    同“拔葵守介”。北周庾信《周柱国大将军长孙俭神道碑》:“控驭五十州,风行数千里,拔园葵而去织妇,无三惑而绝四知。”

  • 袁宏一扇风

    源见“奉扬仁风”。称誉地方官吏施仁政。唐罗隐《途中献晋州孟中丞》诗:“楼移庾亮千山月,树待袁宏一扇风。”

  • 奥灶

    源见“媚灶”。喻当道贵宠。明谢肇淛《五杂俎.天部一》:“圣人举天以敌奥灶。”【词语奥灶】   汉语大词典:奥灶

  • 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达人:通达事理的人。知命:旧指知天命。即相信人的命运是由上天决定的。 君子能安于贫贱,通达事理的人能安于命运。 旧时劝人处于逆境时要安分守己。语出唐.王勃《滕王阁序》:“所赖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子:指鲍叔牙,春秋时齐人,与管仲交谊很深。子,男子的美称。 生我的是父母,但了解我的是鲍叔牙。 常用以表示对知己朋友的感激之情。语出《列子.力命》:“管仲尝叹曰:‘吾少穷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多

  • 含英咀华

    比喻细细玩味体会诗文的精华。唐代韩愈《进学解》:“沈浸醲郁,含英咀华,作为文章,其书满家。”咀,细嚼。并列 比喻细细咀嚼、品味诗文中的精华。语出唐·韩愈《进学解》:“沈浸醲郁,含英咀华。”朱自清《文学

  • 稼轩

    宋代大词人辛弃疾的自号;曾谓“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因取以为名。见《宋史.辛弃疾传》。他的词集名《稼轩词》。

  • 韩信将兵

    详见“多多益善”条。【词语韩信将兵】  成语:韩信将兵汉语大词典:韩信将兵

  • 贾生问鵩

    同“贾生赋鵩”。宋孙觌《西徐上梁文》:“已免贾生问鵩之尤,遂谐韩公见蝎之喜。”

  • 斗筲之役

    见“斗筲之人”。【词语斗筲之役】  成语:斗筲之役汉语大词典:斗筲之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