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味如鸡肋

味如鸡肋

鸡肋:鸡的肋骨。比喻无多大意味而又不忍舍弃的东西。“味如鸡肋”形容犹豫不决,进退两难。有时也比喻干某件事没有多大意义,准备放弃。杨修(175-219年),字德祖,弘农华阴(今陕西省华阴县)人,出身名门。杨修才思敏捷,博学能文,极善于揣摸人的内心。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曹操手下大将夏侯渊和刘备交战,争夺汉中,兵败被杀。曹操亲自出马,刘备据险固守,形势对曹操不利。曹操想回兵又不甘心,心中很是矛盾。适逢下面来讨口令,曹操随口说出“鸡肋”,大家都不明所以。主簿杨修听到口令后便自行收拾行装。人们很奇怪,问他何以得知要撤军。杨修解释说:“鸡肋这东西,扔了吧有点儿可惜,吃吧又没多少东西,正和现在的汉中一样,所以明白魏王(曹操)要回师了。”

【出典】: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卷1第52页:“时王欲还,出令曰:‘鸡肋’。官属不知所谓。主簿杨修便自严装,人惊问修:‘何以知之?’修曰:‘夫鸡肋,弃之如可惜,食之无所得,以比汉中,知王欲还也。’”

【例句】:

宋·杨万里《晓过皂口岭》:“半世功名一鸡肋,平生道路九羊肠。”


主谓 味道像鸡肋一样,丢掉又可惜。比喻对事情的兴趣不大或少有实惠,得益不大。语本《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时王欲还,出令曰:‘鸡肋’,官属不知所谓。主簿杨修便自严装,人惊问修:‘何以知之?’修曰:‘夫鸡肋,弃之可惜,食之无所得,以此汉中,知王欲还也。’”△多用于描写兴趣不大得益不多的事情。


【词语味如鸡肋】  成语:味如鸡肋汉语词典:味如鸡肋

猜你喜欢

  • 胆大心细

    形容做事果断而又谨慎。出自唐孙思邈(miǎo秒)语。孙思邈(581-682年),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唐代名医。据传他出身农家,幼年体弱多病,遂立志学医,并精通老庄百家学说及佛教经典。21岁时开始

  • 鵩鸟长沙

    源见“贾生赋鵩”。谓被谪去荒远之地。唐杜甫《哭韦大夫之晋》诗:“鵩鸟长沙讳,犀牛蜀郡怜。”

  • 鼠子敢尔

    鼠子:犹言鼠辈,骂人语。尔:这样。 鼠辈竟敢如此! 愤怒斥人之语。语出《东观汉记.七.城阳恭王祉》:“祉父敞怒叱太守曰:‘鼠子何敢尔!’”宋.赵与时《宾退录》卷二:“东坡公知扬州,梦行山林间,一虎

  • 婴鳞

    同“犯鳞”。宋苏轼《谢中书舍人启》:“出而从仕,有狂狷婴鳞之愚。”宋李昴英《水调歌头.寿参政徐意一》词:“鲠鲠婴鳞语,不改铁石坚。”【词语婴鳞】   汉语大词典:婴鳞

  • 梅生

    源见“吴市隐”。指汉梅福,用以美称县尉。唐李白《赠瑕丘王少府》诗:“皎皎鸾凤姿,飘飘神仙气。梅生亦何事,来作南昌尉。”【词语梅生】   汉语大词典:梅生

  • 冒大不韪

    同“犯天下之不韪”。《清史稿.礼志二》:“严谕集议,尚未裁决遵行,则后人孰肯冒大不韪?”见“冒天下之大不韪”。《清史稿·礼志二》:“严谕集议,尚未裁决遵行,则后人孰肯~?”【词语冒大不韪】  成语:冒

  • 范蠡泛湖

    范蠡,春秋越国大夫。在帮助越王勾践灭吴雪耻以后,认为勾践为人“可与同患,难与处安”,因此弃官私隐,变易姓名,泛游江湖,经商致富。后人认为他功成身退,是明哲之举。事见《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及《史记.货殖

  • 清裁范滂

    《后汉书.党锢传.范滂传》:“滂外孙西平李颂,公族子孙,而为乡曲所弃,中常侍唐衡以颂清资,资用为吏。滂以非其人,寝而不召。资迁怒,捶书佐朱零。零仰曰:‘范滂清裁,犹以利刃齿腐朽。今日宁受笞死,而滂不可

  • 宋玉东邻

    同“宋玉东墙”。清顾贞观《一剪梅》词:“一道银墙界粉真,宋玉东邻,阮籍西邻。”

  • 戍楼清啸

    同“清啸戍楼”。明汤显祖《牡丹亭.御淮》:“万里寄龙韬,那得戍楼清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