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和衷共济

和衷共济

《书.皋陶谟》:“同寅协恭和衷哉!”孔传:“衷,善也。以五礼正诸侯,使同敬合恭而和善。”《国语.鲁语下》:“夫苦匏不材于人,共济而已。”后以“和衷共济”谓同心协力,克服困难。明陈子龙《论召对内降疏》:“在陛下渊衷,以方谕大臣和衷共济,恐宪臣戆直,奏对之际,复生异同。”


偏正 比喻团结一致,共渡难关。语本《尚书·皋陶谟》:“同寅协恭和衷哉。”《国语·鲁语下》:“夫苦匏不材于人,共济而已。”朱苏进、胡建新《康熙帝国》:“依目前态势,两人断不能~。”△多用于形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同心协力 同舟共济↔勾心斗角。也作“合衷共济”。


同心协力、克服困难谓之 “和衷共济”。

“济”,渡。《诗·邶 ( bèi) 风·匏 ( páo) 有苦叶》: “济有深涉。”传: “济,渡也。”

“共济”,谓共同度过 ( 难关) 。

那么,“和衷”是同心协力之义吗?

“衷”,本义为贴身内衣。 《说文·衣部》: “衷,里亵衣。”段注: “亵衣有在外者,衷则在内者也。……假借为中字。”“衷”为“里亵衣”,“在内”,“假借为中”,因而可引申为 “内在”、“内心”、“心中”之义。如 “言不由衷”、 “衷心感谢”、 “诉衷肠”、 “衷情”等语,“衷”皆表示 “内心”、“心中”之义。

“和”谓协和、和谐。因此, “和衷”便是内心相和、协调。由此而知 “和衷共济”指的便是同心协力、共渡难关之意。

此语由 《书·皋陶 ( yáo) 谟》“同寅协恭和衷哉”句中之 “和衷”与 《国语·鲁语下》“夫苦匏不材于人,共济而已”句中 “共济”组成。《书·皋陶谟》孔传: “衷,善也。以五礼正诸侯,使同敬合恭而和善。”《鲁语下》韦昭注: “共济而已,佩匏可以渡水也。”( 匏为葫芦之属,内空干后有浮力)


【词语和衷共济】  成语:和衷共济汉语词典:和衷共济

猜你喜欢

  • 谷中愚

    源见“愚公谷”。指深山隐者。唐薛逢《夏夜宴明月湖》诗:“圣朝思静默,堪守谷中愚。”

  • 穰侯宠

    《史记.穰侯列传》:“穰侯魏冉者,秦昭王母宣太后弟也。……昭王少,宣太后自治,任魏冉为政。”秦时,秦昭王母宣太后的弟弟魏冉,辅佐幼主,大权在握,封为穰侯。后遂用为咏贵戚专宠之典。唐.陈子昂《感遇诗三十

  • 名落孙山

    宋.范公偁《过庭录》:“吴人孙山,滑稽才子也。赴举他郡,乡人托以子偕往;乡人子失意,山缀榜末,先归。乡人问其子得失,山曰:‘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孙山应试,中得最后一名,若名在孙山之外,

  • 观濠

    源见“濠上观鱼”。借指纵情山水,逍遥游乐。唐王起《羡鱼赋》:“窥绿藻,瞰红莲。弹铗之歌愈切,观濠之意弥坚。”【词语观濠】   汉语大词典:观濠

  • 买臣柴

    同“买臣采樵”。元马致远《拨不断》套曲:“子房鞋,买臣柴。屠沽乞食为僚宰,版筑躬耕有将才。”

  • 化鹤令威

    源见“辽东鹤”。称久别归故里之人。雷昭性《入里门》诗之二:“已决牧羊苏武老,翻疑化鹤令威回。”

  • 振鹭行

    源见“鹭序鵷行”。喻指朝中百官之列。唐羊士谔《酬吏部窦郎中直夜见寄》诗:“复以雕龙彩,旋归振鹭行。”

  • 龙举云属

    同“龙兴云属”。《南齐书.高帝纪上》:“麾旆所临,风行草靡;神算所指,龙举云属。”见“龙兴云属”。《南齐书·商帝纪上》:“麾旆所临,风行草靡,神算所指,~。”【词语龙举云属】  成语:龙举云属汉语大词

  • 不怨天不尤人

    《论语.宪问》:“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孔子认为世人了解他的很少,子贡说:“怎么能说没有人了解您呢?”孔子说:“我不埋

  • 笔端花

    源见“梦笔生花”。借指俊逸的文才。宋刘克庄《水调歌头.八月上浣解印别同官席上赋》词:“老去事多忘……笔端花,胸中锦,两消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