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嗜痂之癖

嗜痂之癖

嗜:非常喜好。痂:伤口、疮口愈合后所结成的干皮。癖:积久成习的爱好。爱吃疮痂的一种癖性。形容人的嗜好乖僻。刘邕,南朝宋人,刘穆之的儿子。特别喜欢吃疮痂,说味道像鳆鱼那样鲜美,以至于他手下的官吏不论有无罪责都处以鞭笞,为的是伤口结痂给他吃。一次,刘邕到孟灵休家,孟灵休先前患灸疮,有一个疮痂脱落在床上,刘邕拿起来吃了。孟灵休大惊失色,便把疮痂都揭下来让他吃,以至于全身流血不止。

【出典】:

宋书》卷42《刘穆之传》1308页:“尝诣孟灵休,灵休先患灸疮,疮痂落床上,因取食之。灵休大惊。……灵休疮痂未落者,悉褫取以饴邕。”

【例句】: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四·罗刹海市》:“异史氏曰:‘花面逢迎,世情如鬼。嗜痂之癖,举世一辙。’” 郭沫若《新陈代谢》:“例如喜欢墨家,便连墨家崇拜鬼神都要替它辩解,或说出一番民主的意义出来,那未免近于嗜痂成癖了。”


偏正 嗜,嗜好;痂,疮口或伤口上的硬壳;癖,习惯性的爱好。指怪诞的嗜好。《南史·刘穆之传》:“穆之孙邕,性嗜食疮痂,以为味似鳆鱼。”鲁迅《热风·对于批评家的希望》:“他却可以有几条希望,就是望吃菜的没有‘~’……”※癖,不读作pì。△贬义。多用于指不好的习惯。→逐臭之夫。也作“嗜痂成癖”。


【词语嗜痂之癖】  成语:嗜痂之癖汉语词典:嗜痂之癖

猜你喜欢

  • 倒屐

    同“倒屣”。唐姚鹄《随州献李侍御》诗之二:“今朝倘降非常顾,倒屐宁惟有古人。”明李东阳《柬肃文明给事长句》:“徒行却扣黄门宅,主翁醉睡惊倒屐。”【词语倒屐】   汉语大词典:倒屐

  • 脱帽露顶

    唐代张旭事,形容他行为狂放,不受礼教约束。唐代杜甫《饮中八仙歌》:“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唐代李颀《赠张旭》诗:“露顶据胡床,长叫三五声。兴来酒素壁,挥笔如流星。”《新唐书

  • 萧次君去官频

    《汉书.萧望之传》附《萧育传》:“育字次君,少以父任为太子庶了。……拜为司隶校尉。……后坐失大将军指免官。……以鄠名贼梁子政阻山为害,久不伏辜,育为右扶风数月,尽诛子政等。坐与定陵侯谆于长厚善免官。…

  • 袭冶承弓

    源见“克绍箕裘”。谓继承先辈的事业。明陈汝元《金莲记.就逮》:“枕经籍史,销灯火于三馀;袭冶承弓,觊风云于一旦。”并列 指继承父亲的事业。语本《礼记·学记》:“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

  • 我行我素

    《礼记.中庸》:“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素:平素、向来。“我行我素”,即不管别人怎样议论,仍按自己的意愿自行

  • 玉楼召

    同“玉楼受召”。清黄景仁《孔薇隐自句曲归》诗:“长庚星死玉楼召,此事让君三折肱。”

  • 黄口为人罗

    《孔子家语》卷四《六本》:“孔子见罗雀者,所得皆黄口小雀。夫子问之曰:‘大雀独不可得,何也?’罗者曰:‘大雀善惊而难得,黄口贪食而易得。’孔子谓弟子曰:‘善惊以远害,利食而忘患,自其心矣。而以所从为祸

  • 三人行,必有我师

    比喻谦虚好学,人皆可以为师。这是孔子谈到学习时的一句话。他说,几个人一块走路,其中便一定有可以为我所取法的人。我选取那些优点而学习,看出那些缺点而改正。【出典】:《论语·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

  • 复子明辟

    《书.洛诰》:“周公拜手稽首曰:‘朕复子明辟。’”孔传:“言我复还明君之政于子,子成王,年二十成人,故必归政而退老。”后以“复子明辟”谓还政或让位。《后汉书.桓帝纪》:“远览复子明辟之义,近慕先姑归授

  • 沅茝醴兰

    见“沅芷澧兰”。※茝,不读作jī,又,古读zh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