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噤若寒蝉

噤若寒蝉

噤,闭口不言。噤若寒蝉,比喻象秋天的蝉一样,冷得直打寒战,形容吓得不敢作声,泛指一言不发。杜密(?-169年),字周甫,颖川阳城(今河南登封县)人。曾仕州郡,先后任代郡太守、泰山太守、北海相等职。桓帝时以党锢之祸免官。返乡后,仍然保持在朝时敢于推荐有才能的人,对恶势力敢讲话反对的习惯。他的同乡刘胜告老回乡,与他正好相反,遇事明哲保身,口不言是非。有一次,太守王昱称赞刘胜是个好人。杜密听出弦外之音是批评自己,便说:“刘胜作为致仕大夫,当地政府官员像上宾一样尊敬他。可是他见好人好事而不荐举,听到坏人坏事也不揭发,隐瞒真实情况保全自己,就象秋天的寒蝉一样不发一言,这种人是有罪的。”后来,汉灵帝时,陈蕃辅政,杜密又出来任职。而在二次党锢之祸时,下狱自杀。

【出典】:

后汉书》卷67第2198页《杜密传》:“刘胜位为大夫,见礼上宾,而知善不荐,闻恶无言,隐情惜己,自同寒蝉,此罪人也。”

【例句】:

宋·张守《题锁树谏图后》:“尝怪士处明时,事贤主,履高位,噤如寒蝉,或至导谀以误国。” 鲁迅《两地书》一:“明明今日好好的出席,提出反对条件的,转眼就掉过头去,噤若寒蝉,或则明示其变态行动?”


述补 有如深秋的蝉那样不再鸣叫。形容受到压制而不敢说话。语本《后汉书·杜密传》:“刘胜位为大夫,见礼上宾,而知善不荐,闻恶无言,隐情惜己,自同寒蝉,此罪人也。”梁晓声《一个红卫兵的自白》:“那个伙伴自知在这种地方说了万万不该说出来的话,闪到我背后,一时~。”△一般用作因受限制或有顾虑而默不作声。→仗马寒蝉 哑口无言 杜口吞声 守口如瓶 ↔娓娓而谈 侃侃而谈 夸夸其谈 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也作“自同寒蝉”。


【词语噤若寒蝉】  成语:噤若寒蝉汉语词典:噤若寒蝉

猜你喜欢

  • 挟妓东山

    同“东山携妓”。清袁枚《卮言》诗之三:“谢安游江左,挟妓东山东。”

  • 奚奴丽句

    同“锦囊佳句”。宋曹勋《二郎神》词:“甚觑著花开,频惊屈指,谩写奚奴丽句。”

  • 骑猪遁

    唐张鷟《朝野佥载》卷四载:唐武则天当政时,河内王武懿宗为元帅领兵御敌,到赵州时闻敌兵南来,便退至邢州,敌兵退,便又引兵向前。“元一于御前嘲懿宗曰:‘长弓短度箭,蜀马临阶骗。去贼七百里,隈墙独自战。甲仗

  • 口似悬河

    同“口如悬河”。唐白居易《神照上人》诗:“心如定水随形应,口似悬河逐病治。”见“口若悬河”。《祖堂集》卷10:“师有时云:‘我若放你过,纵汝百般东道西道,~则得。’”【典源】《世说新语·赏誉》:“王太

  • 狐裘蒙戎

    蒙戎:蓬松、散乱。狐裘的毛零乱,比喻国家愤乱。《诗.邶风.旌丘》:“狐裘蒙戎,匪车不东。叔兮伯兮,靡所与同。”主谓 狐裘的皮毛蓬松杂乱。比喻国政混乱。《诗经·邶风·旄丘》:“~,匪车不东。叔兮伯兮,靡

  • 大冯君与小冯君

    《汉书.冯奉世传》:西汉名将冯奉世的两个儿子冯野王和冯立,相继为上郡太守,皆有治绩。“吏民嘉美野王、立相代为太守,歌之曰:‘大冯君,小冯君,兄弟继踵相因循,聪明贤知惠吏民,政如鲁、卫德化钧,周公、康叔

  • 蓟子训

    《后汉书.方术传.蓟子训传》:“蓟子训者,不知所由来也。建安中,客在济阳宛句。有神异之道。尝抱邻家婴儿,故失手堕地而死,其父母……遂埋葬之。后月余,子训乃抱儿归焉。……于是子训流名京师,士大夫皆承风向

  • 乘鹤缑山

    源见“王乔控鹤”。比喻得道成仙。宋杨无咎《雨中花.七夕》词:“乘鹤缑山,浮槎银汉,尚想风流。”

  • 和光同尘

    《老子》:“挫其锐,解其忿;和其光,同其尘。”王弼注:“无所特显,则物无所偏争也;无所特贱,则物无所偏耻也。”吴澄注:“和,犹平也,掩抑之意;同,谓齐等而与之不异也。镜受尘者不光,凡光者终必暗,故先自

  • 画地作狱

    同“画地为牢”。汉 刘向《说苑.贵德》:“俗语云:‘画地作狱,议不可入;刻木为吏,期不可对。’此皆疾吏之风,悲痛之辞也。”《汉书.路温舒传》引作“画地为狱”。见“画地为狱”。汉·刘向《说苑·贵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