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四战之国

四战之国

此典指乐闲对燕王姬喜说:赵国是四面受敌经常作战的国家。后以此典比喻兵家必争之地。乐闲,乐毅之子。乐毅曾率燕军攻下齐国七十多城,燕惠王中了齐襄王的反间计,改用骑劫代替乐毅为将。乐毅害怕被杀害,就向西投降了赵国(都邯郸,今河北邯郸)。赵惠文王封乐毅于观津(今河北武邑东南),封号叫望诸君。后齐将田单战败燕将骑劫,全部收复齐国失去的城邑,燕惠王后悔派骑劫代替乐毅,以致燕军又被齐军打败,为念乐毅在燕两代武功,仍封乐毅之子乐闲为昌国君。乐闲留在燕国三十多年,又换过了燕武成王、燕孝王两代燕王,到了燕王喜任用宰相栗(Lì丽)腹的计策,想去攻打赵国,就征询昌国君乐闲的意见。乐闲说:“赵国是四面受敌经常作战的国家,那里的百姓熟悉军事,不能去攻打它。”燕王喜不听,便进攻赵国。赵国派廉颇反击燕军,在鄗(Hào号,今河北柏乡县北)地把栗腹的军队打得大败,活捉栗腹、乐乘。乐乘是乐闲的同宗族人。于是乐闲投奔赵国,赵军就包围了燕国都(蓟,今北京城西南)。燕国大量割地向赵国求和,赵军才解除包围退去。此典又作“四战之地”。

【出典】:

史记》卷80《乐毅列传》2435页:“燕王喜(战国末燕国最后国君)用其相栗腹之计,欲攻赵,而问昌国君乐闲。乐闲曰:‘赵,四战之国也,其民习兵,伐之不可。’燕王不听,遂伐赵。赵使廉颇(赵惠文王时任上卿〔高等爵位〕,屡次战胜齐、魏等国。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之战,廉颇坚守三年,后因赵孝成王改用赵括为将,赵军大败。赵孝成王十五年〔前251年〕,廉颇率赵军战胜燕军,任赵相国,封信平君。赵悼襄王时不得志,奔魏居大梁〔今河南开封〕,后老死于楚国寿春〔今安徽寿县西南〕)击之,大破栗腹之军于鄗,禽(通“擒”,捉拿)栗腹、乐乘,乐乘者,乐闲之宗也。于是乐闲奔赵,赵遂围燕。燕重(zhòng众,多)割地以与赵和,赵乃解而去。”

【例句】: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荀彧传》:“或谓父老曰:‘颍川,四战之地也。天下有变,常为兵冲。’”


偏正 四战,四面应敌。兵家指四面受敌之地。语出《商君书·兵守》:“四战之国,贵守战;负海之国,贵攻战。”姚雪垠《李自成》卷2:“只要布德施仁,百姓拥戴,兵强粮足,处处制敌,便不怕河南是‘~’。”△用于描写场所。也作“四战之地”。


【词语四战之国】  成语:四战之国汉语词典:四战之国

猜你喜欢

  • 维鹈在梁

    同“维鹈”。《花月痕》四二回:“情动飞天,诚输阵将;维鹈在梁,令人怏怏。”

  • 镜中鸾影

    同“镜里孤鸾”。前蜀贯休《悼张道古》诗:“天上君恩三载隔,镜中鸾影一时空。”

  • 歔濡

    源见“相濡以沫”。喻同处困境而互相救助。郭沫若《文艺论集.一个宣言》:“失了水的游鱼只以唾沫相歔濡。”【词语歔濡】   汉语大词典:歔濡

  • 弄兵潢池

    弄兵:挥舞兵器,动干戈。潢(huáng黄)池:积水浅塘。龚遂(?-前62年)字少卿,山阳南平阳(今山东邹县)人,初为昌邑王刘贺郎中令,勇于谏诤。汉宣帝即位后,渤海及附近各郡(今辽宁、河北、山东及天津市

  • 庾舅

    《晋书.庾亮传》:“庾亮字子规,明穆皇后之兄也。”“及帝疾笃……加亮给事中,徙中书令。太后临朝,政事一决于亮。”“(苏)峻平……帝遣尚书、侍中,手诏慰喻:‘此社稷之难,非舅之责也。’”东晋重臣庾亮为成

  • 老子胡床

    源见“南楼”。指名公据胡床咏谑游乐。宋洪适《满江红.黄堂席上答太守》词:“老子胡床常自叹,轻裾长袖从何觅?”

  • 阳春之曲,和者必寡

    《后汉书.黄琼传》载李固与黄琼书:“常闻语曰:‘峣峣者易缺,皦皦者易污。’阳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后用以比喻高深的理论不为常人所理解。参见“阳春白雪”条。

  • 袁安坠睫

    《后汉书.袁安传》:“安以天子幼弱,外戚擅权,每朝会进见,及与公卿言国家事,未尝不噫呜流涕。自天子及大臣皆恃赖之。”后汉和帝时,帝年幼小,懦弱无能,朝中大权落在外戚手中,司徒袁安每朝见君王议论国事时,

  • 黄鸟兴

    《诗经.小雅.绵蛮序》:“微臣刺乱也,大臣不用仁心,遗忘微贱,不肯饮食教载之,故作是诗也。”其诗云:“绵蛮黄鸟,止于丘阿。道之云远,我劳如何。”“绵蛮黄鸟,止于丘隅。岂敢惮行,畏不能趋。”“绵蛮黄鸟,

  • 秦帝女

    同“秦王女”。唐李白《凤台曲》:“尝闻秦帝女,传得凤凰声。”【词语秦帝女】   汉语大词典:秦帝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