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声气相求

声气相求

源见“同声相应”。谓志同道合,意气相投。《警世通言.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这相知有几样名色:恩德相结者,谓之知己;腹心相照者,谓之知心;声气相求者,谓之知音;总来叫做相知。”


主谓 原为同类事物相互感应,后指情趣、气质相同,互相投合。语本《易经·乾》:“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则各从其类也。”《警世通言》卷1:“这相知有几样名色:恩德相结者,谓之知己;腹心相照者,谓之知心;~者,谓之知音,总来叫做相知。”△用于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同声同气 同声相应志气相投。也作“声气相通”、“声气相投”、“声求气应”、“声应气求”、“声气求应”。


【词语声气相求】  成语:声气相求汉语词典:声气相求

猜你喜欢

  • 戴凭席

    源见“谈经夺席”。谓在讲论中拔得头筹的席位。清黄遵宪《感怀》诗:“戴凭席互争,五鹿角屡折。”【词语戴凭席】   汉语大词典:戴凭席

  • 青藜

    源见“青藜照阁”。指夜读照明的灯烛。宋王安石《上元戏呈贡父》诗:“不知太一游何处,定把青藜独照公。”亦借指勤学苦读。明 孙仁孺《东郭记.则得妻》:“衣冠俊雅,为姻亲青藜抛下。”亦借指读书人。明夏完淳《

  • 杨家有果

    源见“君家果”。指杨梅。清李渔《杨梅》诗:“性嗜酸甜似小儿,杨家有果最相宜。”

  • 一鼓作气

    原指战斗开始时,鼓足勇气。今指作事时鼓起劲头,勇往直前。公元前684年,齐国侵犯鲁国,曹刿随鲁庄公一起至长勺迎击齐国军队。齐国军队首先擂鼓进攻,庄公想立即迎战,曹刿说不行。当齐军三次擂鼓后,曹刿说,可

  • 晒腹

    南朝 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郝隆七月七日出日中仰卧,人问其故,答曰:‘我晒书。’”晋时习俗,在七月七日曝晒书籍及衣物。后以“晒腹”谓诗书尽在腹中,富有学问。宋刘筠《戊申年七夕五绝句》之四:“岂

  • 小儿学士

    称北周宗懔。《北史.宗懔传》:“宗懔,字元懔,南阳涅阳人也。少聪敏,好读书,昼夜不倦,语辄引古事,乡里呼为小儿学士。”

  • 温良恭俭让

    《论语.学而》:“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温:温和;良:善良;恭:恭敬、谦逊;俭:节制;让:忍让。原指上述五种美德。后泛指态度谦恭,举止文明。亦指不使用暴

  • 外宽内忌

    宽:宽厚。忌:忌恨,猜忌。外表宽厚,内心忌恨。汉献帝建安元年(196年),曹操迎献帝都许昌。袁绍对此极为不满,致书谩骂、攻击曹操。曹操大怒,以致举止失去常态,以信示荀彧说:“我想讨伐此不义之人,而又力

  • 胁肩谄笑

    胁:敛缩。 耸起双肩,谄媚地笑着。 形容对人巴结奉承的丑态。语出《孟子.滕文公下》:“胁肩谄笑,病于夏畦。”《旧五代史.晋书.史匡翰传》:“书记赵砺,险詖之人也,胁肩谄笑,黩货无厌。”宋.洪迈《夷

  • 铤而走险

    《左传.文公十七年》:“古人有言曰:‘鹿死不择音。’小国之事大国也,德,则其人也;不德,则其鹿也,铤而走险,急何能择?”杜预注:“铤,疾走貌。言急则欲荫茠于楚,如鹿赴险。”后因以“铤而走险”喻指因无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