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大义灭亲

大义灭亲

指为维护正义而不惜牺牲亲属间的私情。公元前719年,卫桓公之弟州吁与卫大臣石碏之子石厚互相勾结,发动政变,杀死卫桓公,州吁自立为国君。为了惩罚叛乱分子,石碏私下设计,表面上建议石厚陪州吁出访陈国,暗地却致书陈国国君陈桓公,说明他们篡位事实,请他们就势逮捕州吁和石厚。陈桓公依计而行,将二人逮捕。石碏又亲自派人将他们处死,而迎立公子晋即位,是为卫宣公。左丘明评论这一历史事件说,这真是典型的“大义灭亲”事件啊!

【出典】:

左传·隐公四年》:“君子曰,石碏,纯臣也。恶州吁而厚与焉。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

【例句】:

唐·房玄龄《晋书·慕容垂载记》:“(垂谓姜让曰)何故暗于机运,不以邺见归也?大义灭亲,况于意气之顾!” 五代·刘煦《旧唐书·李建成传》:“周公圣人,岂忌无情于骨肉?为存社稷,大义灭亲。”


其他 为维护正义,对犯罪的亲人不徇私情,使其得到应有的惩罚。语出《左传·隐公四年》:“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柳建伟《苍茫冬日·都市里的生产队》:“小娜有什么不好,~,屁股坐在我的板凳上。”△褒义。用于描写品性。→以义割恩铁面无私 利不亏义 ↔公报私仇 结党营私 瞒心昧己 徇情枉法


解释本指为了君臣大义而断绝父子之间的亲情。后泛指为维护正义而不顾亲属间的私情。

出处左传·隐公四年》:“石(què),纯臣也,恶州吁而厚与焉。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

春秋时期,卫庄公非常宠爱小儿子州吁,对他的错误一味纵容而不加制止。卫国的大夫石碏多次劝谏庄公,希望庄公能用道义教导州吁,但庄公不听。石碏的儿子石厚和州吁关系密切,石碏劝说他也没有作用。

庄公死后,州吁同父异母的哥哥继承了王位,即为卫桓公。公元前717年春天,州吁在石厚的帮助下杀掉卫桓公,篡夺了王位。但州吁崇尚武力而内心残忍,不能安定自己的百姓,于是就让石厚向石碏请教巩固君位的办法。石碏说:“朝见周天子就可以取得合法的地位。”石厚说:“怎样才能朝见周天子呢?”石碏说:“现在陈国的陈桓公正受到周天子的宠信,而陈、卫两国最近关系也颇和睦,如果你去见陈桓公,让他代为请求朝见的事,就一定可以达到目的。”于是石厚跟随州吁到了陈国。石碏暗中派人提前告诉陈桓公说:“卫国地盘狭小,老夫年纪大了,已经不能做什么事了。但这两个人确实杀死了我们的国君,请您趁此机会帮我们对付他们。”于是陈国人抓住了州吁和石厚,请卫国派人来处置。卫国派大臣去杀死了州吁,考虑到石厚是石碏的儿子,就没有处死他。石碏知道后立即派自己的总管前往陈国,杀死了石厚。

当时道德高尚的人都赞叹说:“石碏真是一心忠于国家的大臣啊。他痛恨州吁,同时连及了自己的儿子石厚。为了君臣大义而断绝父子私情,大概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吧!”

近义铁面无私

反义徇情枉法

例句

包公发现自己的侄子包勉贪赃枉法,就大义灭亲,依法对他处以死刑。


【词语大义灭亲】  成语:大义灭亲汉语词典:大义灭亲

猜你喜欢

  • 金母

    南朝 梁陶弘景《真诰.甄命授》:“昔汉初,有四五小儿路上画地戏。一儿歌曰:‘著青裙,入天门,揖金母,拜木公’……所谓金母者,西王母也。”又《云笈七签》卷一一四:“西王母者,九灵 太妙龟山 金母也。”后

  • 盐梅事业

    源见“盐梅和鼎”。指宰辅所主持的国计民生大事。宋严仁《水龙吟.题连州翼然亭呈欧守》词:“尽江山识赏,盐梅事业,焕青毡旧。”

  • 杨恽田

    源见“南山种豆”。指罢官归隐者的田园。宋陈与义《次韵谢文骥主簿见寄兼示刘宣叔》:“不种杨恽田,但灌吕安圃。”

  • 水至不去

    源见“尾生抱柱”。谓忠于爱情,坚守信约。唐李白《秦女卷衣》诗:“水至亦不去,熊来尚可当。”

  • 求贤如渴

    晋.陈寿《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像口渴时求饮那样急于思求有才能的人。后因以“求贤如渴”或“思贤如渴”比喻访求人才的迫切心情。宋.范晔《后汉书.

  • 雌霓之诵

    《梁书.王筠传》:“约(沈约)制《郊居赋》,构思积时,犹未都毕,乃要筠示其草。筠读至‘雌霓(五激反)连蜷’,约抚掌欣抃曰:‘仆常恐人呼为霓(五鸡反)。’……约曰:‘知音者希,真赏殆绝,所以相要,政在此

  • 矜持

    拘谨或装成端庄严肃的态度。《晋书.王羲之传》:“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惟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

  • 今夕何夕

    夕:夜晚。 今天夜晚是一个什么夜晚。 表示对难忘之夜的感叹之情。语出《诗.唐风.绸缪》:“今夕何夕,见此良人!”汉.刘向《说苑.越人歌》:“今夕何夕兮搴洲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太平广记

  •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同“塞翁失马”。孙锦标《通俗常言疏证.祸福》引《病玉缘》剧:“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你眼前不信俺的话也罢,到了日后,才觉得俺不是说笑话呢。”见“塞翁失马,安知非福”。巴金《随想录》93:“我国有句古话:

  • 竹化龙

    同“竹杖成龙”。唐胡曾《咏史诗.葛陂》:“长房回到葛陂中,人已登真竹化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