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天下逐鹿

天下逐鹿

鹿:与“禄”同音,原指“禄位”。此处专用比喻“帝位”。此典指蒯(kuǎi快上)通对刘邦说:秦朝败亡,天下英雄纷争,追求秦朝失去之帝位。后以此典比喻国乱无主,群雄争夺天下。蒯通,即蒯彻。秦、汉之际范阳(今河北定兴南固城镇)人。陈胜起义后,派武臣进取赵地,蒯通说服范阳令徐公归降,武臣不战而得赵地三十余城。后又说韩信取齐地,并劝韩信背叛刘邦自立。韩信不忍心背叛刘邦。以后,吕后与萧何谋计,斩杀韩信于长乐宫(今陕西西安市西北郊)挂钟室内。刘邦从外地征战回来,逮住蒯通,要煮死他。蒯通说:冤枉!刘邦说:有什么冤枉?蒯通回答说:“秦朝的法度败坏,政权解体,崤山、函谷关以东各地大乱,各姓势力纷起,英雄豪杰像一群一群乌鸦分处聚集。秦朝失去了它的帝位,天下人都纷纷起来追求这个帝位,于是本领高强、行动迅速之人抢先得到。”此典又作“猎秦”、“秦鹿”、“中原逐鹿”、“中原无鹿”、“逐原人”、“亡鹿”、“走鹿”、“鹿失嬴秦”、“失鹿”、“逐鹿中原”、“鹿走三山”、“秦失鹿”、“失鹿年”、“逐鹿”、“争鹿”。

【出典】:

史记》卷92《淮阴侯列传》2629页:“对曰:‘秦之纲(网上总绳)绝(断)而维(系物大绳)弛(松)(纲、维:此比喻国家法度),山东(指战国时当时六国领土都在崤山、函谷关以东)大扰,异姓(指与秦不同姓之各路武装势力)并起,英俊乌集。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

【例句】:

唐·李白《留别于十一兄逖》:“钓周猎秦安黎元,小鱼兔何足言。” 李白《朱虚侯赞》:“嬴氏秽德,金精摧伤。秦鹿克获,汉风飞扬。” 唐·温庭筠《过五丈原》:“下国卧龙空寤主,中原逐鹿不因人。” 唐·吴融《华清宫》:“中原无鹿海无波,凤辇鸾旗出幸多。” 宋·王令《驯鹿》:“只消指马相,便有逐原人。” 宋·苏轼《次韵张安道读杜诗》:“尘暗人亡鹿,溟翻帝斩鳌。” 宋·乐雷发《咏史·高祖》:“逝骓走鹿各消磨,剑外功臣剩几多?” 元·耶律楚材《再用韵感古》:“鹿失嬴秦无令主,鼎分炎汉有能臣。” 明·高启《感旧酬宋军咨见寄》:“中原未失鹿,东海方横鲸。” 明·骆用卿《题韩信庙》:“逐鹿中原汉力微,登坛频蹙楚军威。” 清·吴伟业《功臣庙》:“鹿走三山争楚汉,鸡鸣十庙失萧曹。” 清·黄遵宪《书愤》:“竟闻秦失鹿,转使鲁无鸠。” 清·石为崧《秋日坐秦淮水榭》:“荆榛曾记从龙日,鼙鼓还传失鹿年。” 清·唐孙华《诸葛武侯祠》:“卧龙潜下国,逐鹿走群雄。” 清·唐有为《出都留别诸公》:“眼中战国成争鹿,海内人才孰卧龙。”


【典源】《史记·淮阴侯列传》:“秦之纲绝而维弛,山东大扰,异姓并起,英俊乌集。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于是高村疾足者先得焉。”集解: 张晏曰:“以鹿喻帝位也。” 《文选·班彪〈王命论〉》:“世俗见高祖兴于布衣,不达其故,以为适遭暴乱,得奋其剑。游说之士,至比天下于逐鹿,幸捷而得之。”李喜注引《六韬》曰:“取天下若逐野鹿,得鹿,天下共分其肉。”

【今译】 《史记·淮阳侯列传》讲,秦朝纲纪废弛,东方纷乱,各路豪杰起事。秦的帝位已失,天下共同争逐,于是才能高行动快的人先得到它。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国乱无主,群雄争夺天下。

【典形】 猎秦、鹿失蠃秦、鹿走三山、鹿走中原、秦鹿、秦失鹿、秦项鹿、失鹿、失鹿年、亡鹿、争鹿、中原无鹿、中原逐鹿、逐鹿、逐鹿中原、逐原人、走鹿、失鹿狂秦、鹿走秦中原、逐中原鹿、鹿走周原。

【示例】

〔猎秦〕 唐·李白《留别于十一兄逖》:“钓周猎秦安黎元, 小鱼㕙兔何足言。”

〔鹿失嬴秦〕 元·耶律楚材《再用韵感古》:“鹿失嬴秦无令主,鼎分炎汉有能臣。”

〔鹿走三山〕 清·吴伟业《功臣庙》:“鹿走三山争楚汉,鸡鸣十庙失萧曹。”

〔鹿走中原〕 明·汤显祖《牡丹亭》:“祖龙飞,鹿走中原,倚定摩崖半壁天。”

〔秦鹿〕 唐·李白《朱虚侯赞》:“嬴氏秽德,金精摧伤。奏鹿克获,汉风飞扬。”

〔秦失鹿〕 清·黄遵宪《书愤》:“竟闻秦失鹿,转使鲁无鸠。”

〔失鹿〕 明·高启 《感旧酬宋军咨见寄》:“中原未失鹿,东海方横鲸。”

〔失鹿年〕 清·石为崧 《秋日坐秦淮水榭》:“荆榛曾记从龙日,鼙鼓还传失鹿年。”

〔亡鹿〕 宋·苏轼《次韵张安道读杜诗》:“尘暗人亡鹿,溟翻帝斩鳌。”

〔争鹿〕 清·康有为《出都留别诸公》:“眼中战国成争鹿,海内人才孰卧龙?”

〔中原无鹿〕 唐·吴融《华清宫》:“中原无鹿海无波,凤辇鸾旗出幸多。”

〔中原逐鹿〕 唐·温庭筠 《过五丈原》:“下国卧龙空寤主,中原逐鹿不因人。”

〔逐鹿〕 清· 唐孙华 《诸葛武侯祠》:“卧龙潜下国,逐鹿走群雄。”

〔逐鹿中原〕 明·骆用卿《题韩信庙》:“逐鹿中原汉力微,登坛频蹙楚军威。”

〔逐原人〕 宋·王令《驯鹿》:“只消指马相,便有逐原人。”

〔走鹿〕 宋·乐雷发《咏史·高祖》:“逝骓走鹿各消磨,剑外功臣剩几多?”


猜你喜欢

  • 改瑟

    《汉书.礼乐志》:董仲舒对策言:“辟之琴瑟不调,甚者必解而更张之,乃可鼓也。为政而不行,甚者必变而更化之,乃可理也。”“改瑟”,原指琴瑟音调不和谐经调整其弦使之悦耳。董仲舒用以比喻改革法度政策,使能治

  • 十袭珍藏

    同“什袭珍藏”。宋欧阳修《谢赐〈汉书〉表》:“十袭珍藏,但誓传家而永宝。”【词语十袭珍藏】  成语:十袭珍藏汉语大词典:十袭珍藏

  • 淮王鸡犬

    源见“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借指有势力人的属下。清吴伟业《过淮阴有感》诗:“我本淮王旧鸡犬,不随仙去落人间。”见“淮王鸡狗”。【词语淮王鸡犬】  成语:淮王鸡犬

  • 姮娥窃药

    同“嫦娥窃药”。唐刘知幾《史通.采撰》:“海客乘槎以登汉,姮娥窃药以奔月。”

  • 护花铃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上.花上金铃》:“天宝(唐玄宗李隆基年号)初,宁王日侍,好声乐……至春时,于后园中纫红丝为绳,密缀金铃,系于花梢之上,每有乌鹊翔集,则令园吏掣铃索以惊之,盖惜花之故也。”唐

  • 陈群戚容

    《世说新语.方正》:“魏文帝受禅,陈群有戚容。帝问曰:‘朕应天受命,卿何以不乐?’群曰:‘臣与华歆,服膺先朝,今虽欣圣化,犹义形于色。”三国时,曹丕受禅登基。群臣兴高彩烈,唯有陈群表现出忧戚之容色。文

  • 千穗漂

    同“高凤漂麦”。明高启《题漂麦图》诗:“田中刈麦罢,把卷忘其疲。风雨忽云至,千穗漂无遗。”

  • 调和鼎鼐

    同“调鼎”。唐杜甫《上韦左相二十韵》:“沙汰江河浊,调和鼎鼐新。”《天雨花》一回:“长成必定功名显,调和鼎鼐济苍生。”述宾 在鼎鼐中调和五味。比喻宰相治理国家。唐·杜甫《上韦左相二十韵》:“沙汰江河浊

  • 少纵即逝

    连动 稍为一放松,时间、机会一下子就过去了。宋·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矣。”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二》:“夫急流汹涌,~。”△贬义。用于描写状态

  • 半疑半信

    同“半信半疑”。唐 元稹《古筑城曲》:“因兹请休和,虏往骑来过。半疑兼半信,筑城犹嵯峨。”《朱子全书》卷十六:“若他人听过了,半疑半信,若存若亡,安得不惰。”见“半信半疑”。唐·元稹《古筑城曲五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