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天衣无缝

天衣无缝

太平御览》卷六九〇引《神异经》:“西荒有一人不读五经而意合,不观天文而心通,不诵礼律而精当,天赐其衣,男朱衣缟带委儿冠,女碧衣戴金胜,皆无缝。”

关于“天衣无缝”,前蜀.牛峤《灵怪录》记载为另一故事,多书引为出典,然非典源。《神异经》旧题为汉.东方朔撰,经考证,实为东汉人所作(见《四库提要辨证》第一一二八页)。上面引文中“天赐其衣”与“皆无缝”,恰合“天衣无缝”。后因用为赞美事物或诗文作品浑然天成,无雕琢痕迹之典。

宋.周密《浩然斋雅谈》:“对偶之佳者如‘数点雨声风约住,一枝花影月移来’……数联皆天衣无缝,妙合自然。”

前蜀.牛峤《灵怪录.郭翰》:“郭翰暑月卧庭中,仰视空中,有人冉冉而下,曰:‘吾织女也。’徐视其衣,并无缝。翰问之,谓曰:‘天衣本无针线为也。’”


主谓 神话传说,仙女穿的天衣没有缝。现用以比喻事物周密完美,无隙可寻。也用以称诗文浑成自然,没有斧凿痕迹。语本前蜀·牛峤《灵怪录·郭翰》:“徐视其(织女)衣并无缝,翰问之,曰:‘天衣本非针线为也。’”邹韬奋《经历》:“要使人物与故事~的配合,这要靠作家对于所有材料剪裁与日出更要以生平所有的经验以烘托后事的事实。”△常用于喻具体事物、诗文等细致周密,没有一点破绽。→无懈可击 十全十美 完美无缺 ↔漏洞百出 破绽百出。也作“无缝无衣”。


解释上天神仙所穿的衣服没有衣缝。后用来比喻诗文自然浑成,或事物周密完美,无人为造作的痕迹。

出处五代前蜀·牛峤《灵怪录·郭翰》:“稍闻香气渐浓,翰甚怪之,仰视空中,见有人冉冉而下,直至翰前,乃一少女……徐视其衣并无缝。翰问之,曰:‘天衣本非针线为也。’”

郭翰是太原人,从小恬淡高贵,仪容不凡,口才出众,善于书法,尤其擅长草书、隶书。他从小就成了孤儿,一个人住。

有一年夏天的晚上,他趁着月光睡在院子里乘凉,不时感到清风吹拂,并且闻见有香气袭来,越来越浓。郭翰觉得这非常奇怪,抬头一看空中,有人慢慢地飘落下来,径直走到他面前。他定睛一看,竟然是个妙龄少女,长得姿态丰美,光彩照人。她穿着薄薄的黑纱衣,披着白色的纱肩,头戴像翠鸟尾上长羽一样的花冠,脚穿饰有多种美玉纹彩的鞋子,侍奉她的两个丫鬟也都容貌不凡,令人心神动荡。

郭翰赶紧端正衣帽,下床拜见,说:“没想到您大驾光临,希望多多指教。”这位少女说:“我是天上的织女,一直没有合适的对象,难遇美好的时光,所以愁思满怀。天帝恩赐我游览人间,我仰慕您高洁的品格,希望和您结为夫妇。”

此后一年间,织女几乎每天都来陪伴。有一天,郭翰在品尝织女从天上带来的美食时,发现织女的衣服上并没有一点衣缝。郭翰问她,织女说:“天衣本身就不是用针线做的。”一年后,天帝命织女返回,织女最终和郭翰依依惜别,终生不复再见。

近义完美无缺

反义漏洞百出

例句

王睿知擅长写小说,再长的故事情节也能编得天衣无缝。


【词语天衣无缝】  成语:天衣无缝汉语词典:天衣无缝

猜你喜欢

  • 利锥

    《晋书.祖纳传》:“时梅陶及钟雅数说馀事,纳辄困之。因曰:‘君汝 颍之士,利如锥;我幽 冀之士,钝如槌。持我钝槌,捶君利锥,皆当摧矣。’陶、雅并称‘有神锥,不可得槌’。纳曰:‘假有神锥,必有神槌。’雅

  • 弱翁方大用

    《汉书.魏相传》:“魏相字弱翁。……复有诏守茂陵令,迁扬州刺史。考案郡国守相,多所贬退。相与丙吉相善,时吉为光禄大夫,与相书曰:‘朝廷已深知弱翁治行,方且大用矣。愿少慎事自重,臧器于身。’相心善其言,

  • 凫短不能长

    同“凫胫鹤膝”。明冯惟敏《醉太平.家训》曲:“须知凫短不能长,再休提勉强。”

  • 鹭廷

    同“鹭序鵷行”。宋杨万里《辞免赣州得祠进职谢表》:“三圣旁招,蚤堕鹭廷之数;初潜豫附,晚参鹤禁之僚。”

  • 冠髑髅

    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卷一五:“旧说野狐名紫狐,夜击尾火出,将为怪,必戴髑髅拜北斗,髑髅不坠,则化为人矣。”传说狐狸修炼至最后,必须取髑髅戴在头上,夜半三更拜北斗星,如不坠,则修炼化成了人。此为无稽之

  • 阳台女

    源见“巫山云雨”。指传说中的巫山神女。喻指多情女。唐岑参《醉戏窦子美人》诗:“细看只似阳台女,醉著莫许归巫山。”唐孟浩然《同张明府碧溪赠答》诗:“自有阳台女,朝朝拾翠过。”【词语阳台女】   汉语大词

  • 面九年壁

    源见“达摩面壁”。喻长期修行或攻读。宋陈与义《又赋》:“要将万里身,独面九年壁。”

  • 辨马之峰

    源见“吴练”。指泰山。唐骆宾王《为齐州父老请陪封禅表》:“境接青畴,俯瞰获麟之野;山开翠屺,斜连辨马之峰。”

  • 鞭荆

    同“鞭尸”。元冯子振《鹦鹉曲》曲:“逃吴辞楚无家住,解宝剑赠津父。十年间隶越鞭荆,怒卷秋江潮雨。”

  • 鞭墓

    源见“鞭尸”。又《史记.季布栾布列传》:“此伍子胥所以鞭荆平王之墓也。”鞭墓,谓以鞭击墓。意在鞭挞死者,报仇雪恨。《后汉书.苏不韦传》:“〔伍子胥〕但鞭墓戮尸,以舒其愤,竟无手刃后主之报。”清顾炎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