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夷齐采薇

夷齐采薇

薇(wēi微):巢菜、野豌豆,泛指野菜。此典指伯夷、叔齐坚持气节,不吃周朝粮食,去采摘野菜吃,最后饿死。后以此典比喻节操高尚的隐士;或指隐士的生活。伯夷、叔齐拦马劝谏周武王不要东征,但周武王坚持发兵,平定了商纣祸乱,天下都归顺周朝。伯夷、叔齐认为这是可耻,他们坚持气节,不吃周朝粮食。隐居在首阳山(今山西永济县南),采摘野菜充饥,到了饥饿将要饿死时,作了一首歌。那歌词是:“爬上那西山(即首阳山)啊,采摘那里的野菜。以暴臣换暴君啊,却不认识自己的不是。神农、虞舜、夏禹的世道转眼就没有了啊,哪里是我的归宿?唉,只有死路一条啊,命运是这样地衰薄!”终于饿死在首阳山。此典又作“夷齐”、“采薇”、“西山之节”、“夷叔”、“食周薇”、“伯夷饿”、“采薇翁”、“西山老”、“首阳人”、“西山饿”、“首阳二子”、“叩马西山”。

【出典】:

史记》卷61《伯夷列传》2123页:“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即有虞氏)、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xū须,通“吁”,叹气)嗟(jiē喈,叹息)徂(cú殂,通“殂”,死)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例句】:

汉·孔融《杂诗》之一:“吕望尚不希,夷齐何足慕?” 魏·阮籍《首阳山赋》:“嘉粟屏而不存兮,故甘死而采薇。” 晋·陆机《演连珠》之四十八:“是以吞纵之强,不能反蹈海之志;漂卤之威,不能降西山之节。” 南朝宋·鲍照《拟古》之四:“空谤齐景非,徒称夷叔贤。” 北周·庾信《谨赠司寇淮南公》:“遂令忘楚操,何但食周薇。” 唐·白居易《进士策问五道》:“尧让天下而许由遁,周有天下而伯夷饿。” 宋·苏轼《自普照游二庵》:“作诗寄谢采薇翁,本不避人那避世。” 宋·苏辙《范蜀公挽词》:“仅似西山老,终身止食薇。” 宋·梅尧臣《周仲章通判润州》:“更知首阳人,薇蕨事亦错。” 宋·陆游《枕上闻风声》:“断知不作西山饿,多稼如云在眼中。” 宋·汪元量《读史》:“饿死首阳二子,偷生商岭四翁。” 明·陈子龙《过宁海吊方正学先生》:“飞龙北极下天门,叩马西山大义存。”


【典源】《史记·伯夷列传》:“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盎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 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遂饿死于首阳山。”蜀·谯周《古史考》:“伯夷、叔齐,殷之末世孤竹君之二子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野有妇人,谓之曰:‘子义不食周粟,此亦周之草木也。’于是饿死。”《绎史》卷二十引 《列士传》:“武王讨纣,夷齐不从,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时王摩子入山,难之曰:‘君不食周粟,而隐周山,食周薇,奈何?’ 二人遂不食薇。经七日,天遣白鹿乳之。二人私念:‘此鹿食之必美。’鹿知其意,不复来,二子遂饿而死。”

【今译】 伯夷、叔齐,是殷汤诸侯孤竹国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想上叔齐继位,父死后,叔齐让给伯夷。伯夷说:“有父命。”于是逃去。叔齐也不肯继位同样逃走。国人立另外的第二子。伯夷、叔齐闻知西伯昌养老,于是去投奔,到时西伯已死,武王以车载着神主牌,称为文王,东征伐殷纣王。伯夷、叔齐拦住马头进谏说:“父亲死了不埋葬,反而兴兵去打仗,这能叫做孝吗?臣子杀害君王,这能叫做仁吗?”武王的兵士想打他们,姜太公说:“这是义士 ”扶到一边去了。武王已经消灭殷纣王,天下归于周朝,而伯夷、叔齐认为耻辱,义不吃周朝的粮食,在首阳山隐居,每天采薇菜吃。终于饿死于首阳山。又有传说,伯夷、叔齐隐于首阳山时,采薇充饥。有个妇人对他们说:“二位义不吃周粮,但薇也是周家的草木啊。”于是饿死。还有一传说,夷齐隐于首阳山,采薇充饥。有个王摩子进山质问他们:“二位不吃周粮,可你们住的是周家的山,吃的是周家的薇菜,这怎么讲呢?”夷齐于是不再采薇菜吃。过了七天,天帝派白鹿来喂他们奶吃。二人心里盘算:“这鹿的肉一定很好吃。”白鹿即明白他们的意思,不再来,二人终于饿死。

【释义】 后以“夷齐”等指节操高尚的隐士; 或以“采薇”、“食薇”等指隐士的生活,也指人恪守清高节操。

【典形】 伯夷饿、采薇、采薇翁、餐周粟、耻周粟、孤竹饿、叩马西山、叩马之谏、食周薇、首阳二子、首阳人、双麋不返、西山饿、西山老、西山之节、夷齐、夷叔、首阳二夫子、西山伤遗老、采蕨为粮、伯夷食菜、西山薇蕨、西山食粟、饿首阳、笑首阳、首阳薇、首阳蕨、首阳魂、首阳饿、采薇歌、采薇士、餐英问首阳、夷齐饿、西山羞、西山饿士。

【示例】

〔伯夷饿〕 唐·白居易《进士策问五道》:“尧让天下而许由遁,周有天下而伯夷饿。”

〔采薇〕 魏·阮籍《首阳山赋》:“嘉粟屏而不存兮,故甘死而采薇。”

〔采薇翁〕 宋·苏轼《自普照游二庵》:“作诗寄谢采薇翁,本不避人那避世。”

〔餐周粟〕 北周·庾信《哀江南赋》:“畏南山之雨,忽践秦庭; 让东海之滨,遂餐周粟。”

〔耻周粟〕 宋·苏轼《和陶贫士》之二:“夷齐耻周粟,高歌诵虞轩。”

〔孤竹饿〕 金·元好问《赠张文举御史》:“麋乳尚怜孤竹饿,龙头谁识管宁贫。”

〔叩马西山〕 明·陈子龙《过宁海吊方正学先生》:“飞龙北极下天门,叩马西山大义存。”

〔叩马之谏〕 唐·杨炯《大周明威将军梁公神道碑》:“绿符垂翼,叩马之谏必申。”

〔食周薇〕 北周·庾信《谨赠司寇淮南公》:“遂令忘楚操,何但食周薇。”

〔首阳二子〕 宋·汪元量《读史》:“饿死首阳二子,偷生商岭四翁。”

〔首阳人〕 宋·梅尧臣《周仲章通判润州》:“更知首阳人,薇蕨事亦错。”

〔双麋不返〕 金·元好问《幽兰》:“寸根如山不可移,双麋不返夷叔饥。”

〔西山饿〕 宋·陆游《枕上闻雨声》:“断知不作西山饿,多稼如云在眼中。”

〔西山老〕 宋·苏辙《范蜀公挽词》:“仅似西山老,终身止食薇。”

〔西山之节〕 晋·陆机《演连珠》之四十八:“是以吞纵之强,不能反蹈海之志; 漂卤之威,不能降西山之节。”

〔夷齐〕 汉·孔融《杂诗》之一:“吕望尚不希,夷齐何足慕?”

〔夷叔〕 南朝宋·鲍照 《拟古》之四:“空谤齐景非,徒称夷叔贤。”


猜你喜欢

  • 泣辜

    源见“神禹泣罪”。指执政首领自责其失。《南齐书.竟陵文宣王子良传》:“禹泣辜表仁,菲食旌约。”亦泛指帝王怜惜罪人。《隋书.于仲文传》:“伏愿垂泣辜之恩,降云雨之施,追草昧之始,录涓滴之功。”【词语泣辜

  • 悬帐

    晋.卫恒《四体书势》:“魏武甚爱梁鹄书,尝悬著帐中,及以钉壁玩之。”事又载《晋书.卫恒传》。东汉书法家梁鹄,善作八分体,尤其擅长写大字。鹄先投刘表,后归附曹操。曹操十分欣赏梁鹄的书法,不仅宫殿上大多悬

  • 瞎子摸象

    同”盲人摸象”。李劼人《天魔舞》二六章:“不弄清楚,而要判断这经济的总趋势,岂不等于瞎子摸象?”主谓 比喻观察事物以片面的观点来概括全面。《大般涅槃经》卷32载:相传有几个瞎子在抚摸大象的躯体,各人都

  • 攀梅

    源见“陆凯传情”。指给亲友传信。宋辛弃疾《沁园春.送赵景明知县东归》词:“记我行南浦,送君折柳;君逢驿使,为我攀梅。”

  • 庭下兰玉

    同“庭阶兰玉”。元白朴《水调歌头》词:“墙外阴阴桃李,庭下辉辉兰玉,一笑指庄椿。”

  • 何怙

    源见“怙恃”。借指丧父。宋范仲淹《求追赠考妣状》:“窃念臣襁褓之中,已丁何怙,鞠养在母,慈爱过人。”【词语何怙】   汉语大词典:何怙

  • 墦间之乞

    源见“乞墦”。谓无耻乞求利益。宋陈亮《谢梁侍郎启》:“孰为龙断之登,羞作墦间之乞。”

  • 咸阳哭

    源见“哭秦庭”。谓为救国求援情真意切。唐胡曾《咏史诗.秦庭》:“包胥不动咸阳哭,争得秦兵出武关。”

  • 锦袍仙

    《新唐书.李白传》:“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白浮游四方,尝乘月……著宫锦袍坐舟中,旁若无人。”后因称李白为“锦袍仙”。宋姚勉《水调歌头.寿赵倅》词:“长庚入梦,间生采石锦袍仙。”【

  • 元礼龙门

    源见“李膺门”。借指高士、贤者之门。唐王勃《秋晚入洛毕公之宅》诗:“高扃向术,似元礼之龙门;甲第临衢,有当时之驿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