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女娲补天

女娲补天

列子.汤问》:“天地亦物也,物有不足,故昔者女娲氏炼五色石以补其阙,断鳌之足以立四极。”又《淮南子.览冥训》:“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后遂以“女娲补天”比喻救时匡世,挽回世运。唐李贺《李凭箜篌引》:“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元虞集《戏作试问堂前石》诗之四:“碣石久沦海,女娲曾补天。”


主谓 女娲,传说中上古女帝名。一说是伏羲的妹妹,一说是伏羲的妻子。相传共工氏为祝融所败,头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缺,女娲炼五色石补天。《淮南子·览冥训》:“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褒义。赞颂力挽狂澜,造福人民的女性,可用此语。


【典源】《淮南子·览冥训》:“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 火(lan)炎而不灭, 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 淫水涸,冀州平; 狡虫死,颛民生。” 《列子·汤问》亦载,文略。

【今译】太古之时,天的四极残缺,九州大地开裂,天不能完全覆盖,地不能完全负载,大火四处燃烧久久不灭,洪水滔滔无法消退。凶暴的野兽吞食善良百姓,凶猛的大鸟抓去老弱儿童。于是伏羲之妹女娲炼五色石来补苍天,斩断巨鳌的足来支撑四极,杀死水怪黑龙来平复冀州,积存芦灰来堵住洪水。终于苍天补好,四极端正; 洪水退去,冀州平复; 恶兽被杀死,百姓得以生存。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不计个人利害安危,立志救国救民; 也用以指自然灾害或治理灾害。

【典形】 鳌足如山、补苍天、补天、帝斩鳌、断鳌、断鳌足、古皇娲、炼石、炼石补天、炼石娲、炼娲、芦灰、芦灰缩水、女娲补天、女蜗天、神娲石、太皞妹、天五色、娲补、娲皇、娲皇补天、正天倾、断鳌立极、娲皇炼余石、炼成五色、芦灰止水、五色琼瑶、女娲拣石、鳌足断、娲皇工、炼石手、待女娲、补天余、补天乎、白石补、女娲手。

【示例】

〔鳌足如山〕 清·铁虎《次韵和锡山友人》:“龙髯似戟升黄帝,鳌足如山说女娲。”

〔补苍天〕 南朝梁·江淹《遂古篇》:“女娲炼石,补苍天兮; 共工所触,不周山兮。”

〔补天〕 宋·杨万里《见澹庵胡先生舍人》:“补天老手何须石,行地新堤早着沙。”

〔帝斩鳌〕 宋·苏轼《次韵张安道读杜诗》:“尘暗人亡鹿,溟翻帝斩鳌。”〔断鳌〕 唐·李商隐《寄太原卢司空》:“断鳌搘四柱,卓马济三灵。”

〔断鳌足〕 唐·刘禹锡《和河南裴尹侍郎宿斋》:“缅怀断鳌足,凝想乘鸾姿。”

〔古皇娲〕 宋·苏辙《用林妷韵赋雪》:“出盐东海若,炼石古皇娲。”

〔炼石〕 清·秋瑾《感时》之二:“炼石无方乞女娲,白驹过隙感韶华。”

〔炼石补天〕 元·雅琥《上执政四十韵》:“斩鲸清海沸,炼石补天迍。”

〔炼石娲) 清·王夫之《后雁字诗》之十八:“娓娓谈天衍,痕痕炼石娲。”

〔炼娲〕 清·孔尚任《桃花扇》:“星宿才离海,玻璃更炼娲。”

〔芦灰缩水〕 北周·庾信《为梁上黄侯世子与妇书》:“是以竹杖扶危,不能正武担之石; 芦灰缩水,不能救宣房之河。”

〔女娲补天〕 唐·李贺 《李凭箜篌引》:“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女娲天〕 宋·汪藻《已酉乱后寄常州使君侄》:“方尝勾践胆,已补女娲天。”

〔神娲石〕 清·唐孙华《大雨叹》:“如翻玉女盆,似裂神娲石。”

〔太皞妹〕 明·徐渭《宗孙有别字柱南者》:“念彼共工额,幸不触斯际。不然小折伤,恐烦太皞妹。”

〔天五色〕 宋·张孝祥《蒸霞谷为曹公会赋》:“补成天五色,散作佛千毫。”

〔娲补〕清·黄景仁《和毕中丞悼亡诗》:“禹疏不到相离水,娲补难平有恨天。”

〔娲皇〕 清·丘逢甲《苦雨行》:“娲皇补处今毕漏,石炼五色难坚牢。”

〔娲皇补天〕宋·秦观《贺吕相公启》:“窃以娲皇补天之际,高宗梦帝之初,未就泥金,正资陶铸。”


【词语女娲补天】  成语:女娲补天汉语词典:女娲补天

猜你喜欢

  • 金鸡诏

    源见“金鸡放赦”。指赦令。清吴伟业《清凉山赞佛诗》之二:“微闻金鸡诏,亦由玉妃出。”【词语金鸡诏】   汉语大词典:金鸡诏

  • 陬操

    琴曲名,即“将归操”。《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既不得用于卫,将西见赵简子。至于河而闻窦鸣犊、舜华之死也,临河而叹曰:‘美哉水,洋洋乎!丘之不济此。命也夫!’子贡趋而进曰:‘敢问何谓也?’孔子曰:‘窦

  • 力士羞

    同“力士脱靴”。金元好问《即事呈邦瑞》诗:“开尊便觉贤人近,污足宁论力士羞。”

  • 楚襄王

    《文选》卷十九战国楚.宋玉《神女赋序》:“楚襄王与宋玉游于云梦之浦,使玉赋高唐之事。其夜王寝,梦与神女遇,其状甚丽。”楚襄王曾夜梦与神女会于巫山。后遂用为咏帝王艳遇之典。唐.崔湜《襄阳作》诗:“醉中求

  • 恒河依然

    源见“观河面皱”。喻永恒不变。宋苏轼《在彭城日与定国为九日黄楼之会》诗:“对玉山人今老矣,见恒河性故依然。”

  • 祖述尧舜,宪章文武

    祖述:谓奉行其道。尧舜:唐尧虞舜。宪章:法制。这里用如动词,是守其法制的意思。文武:周文王、武王。 奉行尧舜之道,遵循文武之法。这是古代儒家的传统立场。语出《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儒家者流,游文

  • 目如岩电

    同“眼如电”。清唐孙华《赠赵松一》诗:“辩如悬河注,目如岩电烂。”

  • 度杯

    源见“杯渡”。借指高僧或高僧云游渡水所用之物。北周庾信《秦州天水郡麦积崖佛龛铭》:“是以飞锡遥来,度杯远至,疏山凿洞,郁为净土。”唐卢肇《题甘露寺》诗:“林暗疑降虎,江空想度杯。”

  • 廉蔺相让

    同“廉蔺在公”。唐元稹《酬乐天东南行诗》:“廉 蔺声相让,燕 秦势岂惧。”

  • 衢尊斟酌

    《淮南子.缪称训》:“圣人之道,犹中衢而致尊邪,过者斟酌,多少不同,各得其所宜。是故得一人,所以得百人也。”东汉.高诱注:“尊,酒器也。”“一人来得其心,百人来亦得其心。”《淮南子》说,圣人之道是把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