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尽忠报国

尽忠报国

竭尽忠心,报效国家 颜之仪(523-591年),字子升,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幼颖悟,三岁能读《孝经》。及长,博涉群书,好词赋。北周宣帝宇文赞时任御正中大夫,犯颜直谏。隋代周后,出任集州刺史。北周宣帝死后,刘昉、郑译等人篡改遗诏,以杨坚为丞相,辅佐少主静帝宇文阐。颜之仪拒而弗从,并厉声训斥他们说:“主上刚死,幼主登位,国家重任应付予英杰之士。如今在有贤德的外戚之中,赵王年最长,以亲以德,都应让他主政。你们倍受朝恩,当思竭尽忠诚报效国家,怎么竟然要把国家大权交给别人!我死可以,但绝不有愧于先帝。”杨坚索取符玺,颜之仪正色道:“此天子之物,自有人主管,宰相(杨坚时为宰相)何故索要它呢?”杨坚大怒,欲杀之,又怕惹起民怨,便贬官地方。

【出典】:

周书·颜之仪传》卷40,720页:“宣帝崩,刘昉、郑译等矫遗诏,以隋文帝为丞相,辅少主……之仪厉声谓昉等曰:‘主上升遐,嗣子冲幼……公等备受朝恩,当思尽忠报国,奈何一旦欲以神器假人!之仪有死而已,不能诬罔先帝。’”

【例句】:

宋史·岳飞传》:“初命何铸鞠之,飞裂裳以背示铸,有‘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理。” 《英烈传》3回:“尽忠报国,乃臣子之责,岂敢忘恩?”


偏正 竭尽忠心,报效国家。语出《北史·颜之仪传》:“公等备受朝恩,当尽忠报国。”朱苏进、胡建新《康熙帝国》:“臣虽汉人,却是大清之臣,定然~!”△褒义。常用于表示为国家奉献自己的一切。→为国捐躯 以身报国 ↔卖国求荣 祸国殃民。也作“精忠报国”。


【词语尽忠报国】  成语:尽忠报国汉语词典:尽忠报国

猜你喜欢

  • 小时了了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文举至门,……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

  • 谷口躬耕

    同“谷口耕”。闽徐夤《偶书》诗:“市门逐利终身饱,谷口躬耕尽日饥。”【词语谷口躬耕】  成语:谷口躬耕汉语大词典:谷口躬耕

  • 齐大非偶

    《左传.桓公六年》:“齐侯欲以文姜妻郑大子忽,大子忽辞。人问其故,大子曰:‘人各有耦,齐大,非吾耦也。’”耦,同“偶”。后遂以“齐大非偶”指辞婚者表示自己的门第势位卑微,不敢高攀。南朝 梁沈约《奏弹王

  • 朝鞭

    源见“绕朝策”。送别时所赠的马鞭。柳亚子《怀人诗十章》之八:“赠汝朝鞭还洒泪,寸心未死为恩仇。”

  • 邵圃瓜

    同“邵平瓜”。元 赵孟?《玉山与郯九成自姑苏来吴兴僧可传邀余陪游弁山之黄龙洞》诗:“堪种茅山术,宜栽邵圃瓜。”

  • 濡泃

    同“濡煦”。傅尃《拟城南读书》诗:“胞与扩无际,岂必在濡泃。”【词语濡泃】   汉语大词典:濡泃

  • 信而见疑

    信:诚信。见疑:被怀疑。 诚信而遭怀疑。 表示衔冤受屈。语出《史记.屈原列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三国志.魏志.邓艾传》:“钟会忌艾威名,构成其事。忠而受诛,信而见疑,头悬马市,

  • 黄帝骑龙

    同“黄帝登仙”。元张天英《思陵石诗》:“黄帝骑龙去不还,玉笙鹤上北风寒。”

  • 成名竖子

    源见“广武叹”。指侥幸得志之庸人。金元好问《楚汉战处》诗:“原野犹应厌膏血,风云长遣动心魂。成名竖子知谁谓,拟唤狂生与细论。”

  • 飞升鸡犬

    源见“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讽喻仗势飞黄腾达的小人。柳亚子《陆郎曲赠子美》诗:“况是求仙天上易,飞升鸡犬满淮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