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张冠李戴

张冠李戴

比喻名实不符或误此为彼,而弄错了对象。明代田艺蘅《留青日札》卷二十二“张公帽赋”:“谚云:‘张公帽掇在李公头上。’有人作赋云:‘物各有主,貌贵相宜;窃张公之帽也,假李老而戴之,’”


主谓 姓张的帽子戴到姓李的头上。比喻弄错了对象或事实。柳建伟《苍茫冬日》:“岁月流得记忆都断断续续的,就弄出了一些~。”△贬义。多用于发生错误判断方面。


解释冠:帽子。把姓张之人的帽子戴到姓李之人的头上。比喻认错了对象或弄错了事实。

出处明·钱希言《戏瑕》卷三:“张公帽儿李公戴。”

明代文人钱希言在其著述《戏瑕》卷三“张公吃酒李公醉”条下记载了这条成语的来源和演变。唐代武则天时,民间有“张公吃酒李公醉”的歌谣。张公即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他们是武则天的宠臣,专权跋扈,朝廷百官无不害怕,甚至武则天的侄子也都争相巴结他们。武则天晚年,朝政也多由他们兄弟专擅。李公即后来的唐中宗李显。张氏兄弟深得恩宠,花天酒地,李显当时作为太子只能装糊涂,才能保全自己的地位。所以老百姓就用此歌谣讽刺张氏兄弟受宠而李显装糊涂的荒唐现实。到宋代由此又演变出了“张公帽儿李公戴”以及“张三有钱不会使,李四会使却无钱”等谚语,表示弄错了对象或事实。

例句

他把李白的《将进酒》说成是苏轼写的,真是张冠李戴。


【词语张冠李戴】  成语:张冠李戴汉语词典:张冠李戴

猜你喜欢

  • 张衡愁

    《文选》卷二十九东汉.张平子(衡)《四愁诗》:“我所思兮在太山,欲往从之梁父艰,侧身东望涕沾翰……何为怀忧心烦劳。”“我所思兮在桂林,欲往从之湘水深,侧身南望涕沾襟。……何为怀忧心烦伤。”诗序云:“时

  • 铜狄

    源见“摩挲铜狄”。同“金狄”。清钱谦益《负郭》诗:“鸱鴺尽日尝盛酒,铜狄他时几问年。”【词语铜狄】   汉语大词典:铜狄

  • 谢安折屐

    源见“喜折屐”。指狂喜失态。清黄宗羲《明儒学案.河东学案下.吕泾野先生语录》:“如谢安折屐,岂能强制得住?”

  • 梦蘧蘧

    源见“庄周梦蝶”。指梦幻。宋苏轼《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诗:“兹游淡泊欢有馀,到家恍如梦蘧蘧。”

  • 半面曾记

    同“半面不忘”。宋姜夔《解连环》词:“道郎携羽扇,那日隔帘,半面曾记。”

  • 效芹

    源见“献芹”。谓微薄的贡献。自谦之词。元施惠《幽闺记.文武同盟》:“无他效芹,略得进身,犬马报,怎敢忘半米儿星分。”【词语效芹】   汉语大词典:效芹

  • 罗袜尘生

    同“罗袜生尘”。宋高观国《金人捧露盘.水仙花》词:“梦湘云,吟湘月,吊湘灵。有谁见、罗袜尘生,凌波步弱,背人羞整六铢轻。”

  • 居士竹

    源见“子猷惜此君”。美称竹。也借指种竹的闲适生活。宋朱敦儒《诉衷情》词:“居士竹,故侯瓜,老生涯。自然天地,本分云山,到处为家。”

  • 假王徼福

    《史记.淮阴侯列传》:韩信“平齐。使人言汉王曰:‘齐伪诈多变,反复之国也……,不为假王以镇之,其势不定。愿为假王便,当是时,楚方急围汉王于荥阳,韩信使者至,发书,汉王大怒,骂曰:‘吾困于此,旦暮望若来

  • 钗上燕

    同“钗燕”。唐李商隐《无题》诗之三:“多羞钗上燕,真愧镜中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