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当头棒喝

当头棒喝

五灯会元.临济义玄禅师》:“上堂,僧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竖起拂子,僧便喝,师便打。又僧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亦竖拂子,僧便喝,师亦喝。僧拟议,师便打。”佛教禅宗祖师为了打破学人的凡想迷情,棒喝交驰,作为特殊的施教方式。“棒”始于宣鉴,“喝”始于道一。后以“当头棒喝”比喻促人醒悟的打击或警告。清 百一居士《壶天录》卷下:“《书》云:‘作善降祥。’此定理也。为晚近人当头棒喝,实有名征。”袁鹰《悲欢.用生命和血写成的诗》:“这声音如晴天霹雳,当头棒喝,使叛徒们心惊胆战,无地自容。”


偏正 棒喝,佛家禅宗祖师促人领悟佛理时,常一棒击下,或以喝斥令答问。因以此比喻促人醒悟的警告。《五灯会元·临济义玄禅师》:“师问洛浦:‘从上来,一人引棒,一人行喝,阿那个亲?’曰:‘总不亲。’师曰:‘亲处作么生?’浦便喝,师乃打。”△描写人际关系。→醍醐灌顶 暮鼓晨钟←→蔽美扬恶 播糠眯目。也作“当头一击”、“当头一棒”。


解释原指佛教禅宗和尚接待初来学佛的人,常不问情由,用棍棒或呵斥作为特殊的施教方式。后用以比喻促人醒悟的打击或警告。

出处五灯会元·黄檗(bò)运禅师法嗣·临济义玄禅师》:“上堂,僧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亦竖拂子,僧便喝,师亦喝。僧拟议,师便打。”

唐朝时江西有个道一禅师,姓马,时称马祖。有一次,马祖的弟子百丈禅师参见他,他在百丈迷惑不解时大声一喝,使其醒悟。后来,百丈对自己的弟子回忆说:“佛法不是小事,我曾经两次参见马祖道一禅师,蒙他大喝一声,让我觉醒,领悟了佛法的真谛。而他这一声大喝,竟震得我三天都两耳发聋、两眼发黑。”

临济义玄也是唐代的著名禅师。他俗姓荆,曹州(今山东菏泽)南华人。义玄出家后,精研佛教律学,博通经论,后来云游到江西黄檗山参见希运禅师。睦州和尚当时在那里担任首座,看到义玄开悟的机缘已经成熟,就点化他说:“你到这里已有多时,为什么不去问话?”义玄问:“问什么呢?”睦州说:“你就问:‘什么是佛法大意?’”临济便去问师傅黄檗,话还没有说完,黄檗抬手就打。义玄回来后,睦州问:“你去问话怎么样?”义玄说:“我话还没有说完,和尚就打我。”睦州就说:“你再去问。”义玄又去问,黄檗又打。就这样三度发问,三度被打。义玄搞不明白,就去拜见大愚禅师,经大愚禅师指点,才明白黄檗三打是为了警醒自己的痴呆愚昧。

此后,禅门施教也多以棒喝交加的手段,所以禅门流传着这样一句名言:“一喝大地震动,一棒须弥粉碎。”意思就是棒喝能引起心灵的震动,能消除像大山一样积压在心头的困惑。


【词语当头棒喝】  成语:当头棒喝汉语词典:当头棒喝

猜你喜欢

  • 去梯之言

    用以比喻发自肺腑之言,或机密重要的计策、谋划。刘表有两个儿子,因听信后妻之言,喜爱少子刘琮,厌恶长子刘琦。刘琦为此忐忑不安。适值刘备、诸葛亮寓居新野,刘琦问安身之计于诸葛亮,屡遭拒绝。于是便带他一起游

  • 写练裙

    同“书裙”。明张简《寄灵石张尊师》诗:“清修每自披灵笈,高卧因谁写练裙?”

  • 树德莫如滋,除害莫如尽

    建树德业最好不断兴建,去掉毒害,最好去除干净。语出《战国策.秦策三》引《书》:“树德莫如滋,除害莫如尽。”(今伪古文《书.泰誓下》作“树德务滋,除恶务本”。)《左传.哀公元年》:“伍员曰:‘臣闻之:树

  • 雷陈至契

    源见“陈雷胶漆”。借指友情深挚。《品花宝鉴》一回:“这颜庄在日,与士燮……有雷 陈至契。”

  • 痴人破瓮

    宋.谢维新《古今合璧事类备要》载:俗说有贫人止能办贩只瓮之资,夜宿瓮中,心计曰:“此瓮卖之若干,得倍息可贩二瓮。自二化四,自四化八,倍利无穷。”遂喜而舞,不觉破瓮。贫人凭一只瓮的资本,便妄想发财,不觉

  • 掣笔郎

    《晋书.王献之传》载:晋王献之七八岁时学书法,其父羲之“密从后掣(拉)其笔不得,叹曰:‘此儿后当复有大名!’”后因以“掣笔郎”称誉幼年善于学书者。宋苏轼《赠王觏》诗:“何人生得宁馨子,今夜初逢掣笔郎。

  • 庄子鼓盆

    庄子妻死鼓盆而歌的故事。鼓,击。盆,瓦盆。《庄子.至乐》:“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

  • 出告反面

    《礼记.曲礼上》:“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所游必有常,所习必有业。”后以“出告反面”谓外出和返回都要告诉父母或长辈。《南史.张稷传》:“出告反面,如事生焉。”《旧五代史.张仁愿传》:“兄仁颖,梁朝

  • 不知稼穑之艰难

    稼穑:泛指农业劳动。 不知道种庄稼的艰难。 后常用以指斥一味贪图安逸享乐者。语出《书.无逸》:“生则逸,不知稼穑之艰难,不闻小人之劳,惟耽乐之从。”《后汉书.明帝纪》:“朕承大运,继体守文,不知稼

  • 静如处子

    见“静如处女,动如脱兔”。续范亭《赠毛主席》:“领袖群伦不自高,~动英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