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志同道合

志同道合

原作“道合志同”。志:志向;道:道路,指信仰。形容彼此志向相同,信仰一致。魏文帝曹丕时,选官不看真才实学,而以门第出身来决定高下。曹植(事迹见前,“下笔成章”条)当时被曹丕幽居在东阿,便上疏曹丕陈述审察选拔人才之道,疏中说:“当初伊尹是为人陪嫁的奴隶,可以说是最卑贱的了;姜尚(即姜子牙)直钩垂钓渭水,可以说是最粗鄙的了。等到二人分别被商汤和周文王起用,确实是因为他们志向相同、信仰一致,二人的计谋又高深通神,哪里是靠如今所凭借的门第,和别人的荐举呢?”

【出典】:

三国志·魏书》《陈思王植传》卷19第572页:“昔伊尹之为媵臣,至贱也,吕尚之处屠钓,至陋也,及其见举于汤武、周文,诚道合志同,玄谟神通,岂复假近习之荐,因左右之介哉。”

【例句】:

宋·陆九渊《祭吕伯恭文》:“道同志合,惟公不二,拜书乞铭,公即挥赐。” 宋·陈亮《与吕伯恭正字四首》其二:“天下事常出人意料之外,志同道合,便能引其类。” 明·梁辰鱼《浣纱计·游春》:“蒙越王拔于众人之中,侧之大夫之上,志同道合,言听计从。”


并列 志趣、理想一致或事业相同。周梅森《沦陷》:“敝人今天能与~的各界朋友在此聚会,十分荣幸,也十分高兴。”△褒义。多用于描写彼此投契。→情投意合。也作“道合志同”、“道同契合”、“道同义合”、“道同志合”、“志同气合”、“志同心合”。


【词语志同道合】  成语:志同道合汉语词典:志同道合

猜你喜欢

  • 漉陶潜巾

    同“漉酒陶巾”。清黄景仁《山店独饮》诗:“他年倘有步兵辙,此地曾漉陶潜巾。”

  • 屺岵

    《诗.魏风.陟岵》:“陟彼岵兮,瞻望父兮……陟彼屺兮,瞻望母兮。”《诗序》谓为行役者思念父母之作。后因以“屺岵”代指父母。唐颜惟贞《萧思亮墓志》:“未及庭闱之养,遂缠屺岵之悲。”【词语屺岵】   汉语

  • 胭脂虎

    宋.陶喝《清异录.女行》:“朱氏女沉惨狡妬,嫁为陆慎言妻。慎言宰尉氏,政不在己,吏民语曰胭脂虎。”胭脂为妇女妆饰之物,故可代指女性。胭脂虎,犹俗“母老虎”。陆慎言妻朱氏悍妬跋扈,不仅内摄家事且外涉政务

  • 楚弓得失

    同“楚弓楚得”。明杨珽《龙膏记.藏春》:“春光漏泄出闺门,展转狐疑不定,怎做得楚弓得失何劳问?”

  • 壮士二桃弃

    源见“二桃杀三士”。指壮士为阴谋所害。明陈子龙《赠孙克咸》诗:“轩冕甘为五鼎烹,壮士翻为二桃弃。”

  • 马安巧宦

    《史记.汲黯列传》:“(司马)安文深巧善宦,官四至九卿,以河南太守卒。”《文选》卷十六晋.潘安仁(岳)《闲居赋序》:“岳尝读《汲黯传》,至司马安四至九卿,而良史书之,题以巧宦之目,未尝不慨然废书而叹!

  • 楚凤

    《尹文子.大道上》:“楚人担山雉者,路人问何鸟也。担雉者欺之曰:‘凤凰也。’路人曰:‘我闻有凤凰,今直见之,汝贩之乎?’曰:‘然!’则十金弗与,请加倍乃与之。将欲献楚王,经宿而鸟死。路人不遑惜金,惟恨

  • 伊尹荷鼎自进

    《史记.殷本纪》:“伊尹名阿衡。阿衡欲奸汤而无由,乃为有莘氏媵臣,负鼎俎,以滋味说汤,致于王道。”后因以“伊尹荷鼎自进”为贤士寻求帝王知遇之典。晋陆机《遂志赋》:“傅栖岩而神交,伊荷鼎以自进。”

  • 大器晚成

    亦作“大才晚成”,本指大材须积久始能成器。后多用以指人的成就较晚。马援(公元前14-公元48年)字文渊,右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东汉初名将,后封伏波将军。年12失去父母,他的几个哥哥将他抚育成

  • 随陆无武,绛灌无文

    随:指随何,刘邦谋士,说英布归汉。陆:指陆贾,从刘邦定天下。绛:指周勃,西汉大将,平定七国之乱。灌:指灌婴,西汉猛将,曾攻杀项羽。随何、陆贾有文无武,周勃、灌婴有武无文。形容文武不能双全,才能有缺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