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息事宁人

息事宁人

原指要减少争讼,不要生事扰民,后演变为指调和人事纠纷,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汉章帝刘炟(56-88年),明帝第五子,在位十四年,在位期间,外戚势力开始增长,矛盾也逐渐激化。为了缓和矛盾,元和二年(85年)春,他向三公颁诏说:“目下正值春天,万物生长之时,应顺应阳气上升之势,促使万物更加繁茂。要通知各地官府,凡非死刑案件不必察验追查,官吏之间互相争讼及民事纠纷暂不受理。以期达到平息事端,顺应万物生长之情,待立秋后再恢复往常办法。”

【出典】:

后汉书》卷3第148页《章帝纪》:“又诏三公曰:方春生养,万物莩甲,宜助萌阳,以育时物。其令有司,罪非殊死且勿案验,及吏人条书相告不得听受,冀以息事宁人,敬奉天气。立秋如故。”

【例句】: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五》:“畏鬼者常情,非辱也。谬答以畏,可息事宁人。彼此相激,伊于胡底乎?”


连动 息,停止,平息。宁,安宁。原指不生事端,坑害百姓。后指停止纷争,彼此相安。《后汉书·章帝纪》:“其令有司,罪非殊死,且勿案验;及吏人条书相告,不得听受,冀以~,敬奉天气。”柳青《创业史》:“在白占魁要去吆东的时候,他为什么~,含含糊糊同意呢?”△常用于把已经发生的事情平息下去,使得到安宁,和睦相处。但有时指无原则的调和。→排患解难 相安无事一团和气 ↔无事生非 惹是生非 煽风点火


【词语息事宁人】  成语:息事宁人汉语词典:息事宁人

猜你喜欢

  • 南风歌

    同“南风”。宋王安石《朝日一曝背》诗:“樵松煮涧水,既食取琴弹。弹作《南风歌》,歌罢坐长叹。”【词语南风歌】   汉语大词典:南风歌

  • 管宁帽

    同“管宁皂帽”。清黄宗羲《明儒学案.白沙学案下》:“平居管宁帽,朱子深衣,入夜不违。”

  • 痴姨

    指后魏苻承祖的姨母。《北史.列女传》:“姚氏妇杨氏者,阉人苻承祖姨也。家贫。及承祖为文明太后所宠贵,亲姻皆求利润,唯杨独不欲。常谓其姊曰:‘姊虽有一时之荣,不若妹有无忧之乐,’姊每遗其衣服,多不受。承

  • 却死香

    汉.东方朔《海内十洲记.聚窟洲》:“聚窟洲在西海中申未之地,地方三千里,北接昆仑二十六万里,去东岸二十四万里,上多直仙、灵官,宫第比门,不可胜数,及有狮子、辟邪、凿齿、天鹿长牙铜头铁额之兽。洲上有大山

  • 青目

    同“青眼”。唐杨炯《祭汾阴公文》:“参两宫而承顾盼兮,历二纪而洽恩荣。郭有道之青目兮,蔡中郎之下迎。”【词语青目】   汉语大词典:青目

  • 爱媵贱女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昔秦伯嫁其女于晋公子,为之饰装,从衣文(衣文,穿著有文彩的华丽衣裳)之媵(音yìng,古化陪嫁的人,这里提女妾)七十人。至晋,晋人爱其妾而贱公女。此可谓善嫁妾,而未可谓善嫁女

  • 莫道桑榆晚

    桑榆晚:比喻年老。桑榆,太阳落下的地方。 意谓人虽到晚年,仍能有所作为。 常用作人不服老之辞。语出唐.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何芸轩《雨过天晴》(《长江日报》1993

  • 问诸水滨

    《左传.僖公四年》:“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

  • 心如铁石

    心像铁石一样坚硬。形容操守忠贞,意志坚定不移。汉.曹操《敕王必领长史令》:“领长史王必,是吾披荆棘时吏也。忠能勤事,心如铁石,国之良吏也。”唐.无名氏《少室仙姝传》:“我居书斋,不欺暗室,下惠为证,叔

  • 渴骥怒猊

    见“怒猊渴骥”。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15:“书法精妙,为~。”【词语渴骥怒猊】  成语:渴骥怒猊汉语大词典:渴骥怒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