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揠苗助长

揠苗助长

揠(yà),拔起。长(zhǎng)。揠苗助长,比喻不考虑事物发展的规律,强求速成,反而把事情弄糟。孟子在谈到他自己的浩然之气时说,要培养这种浩然之气,一定要使自己的各种活动自然合乎道义,而不要故意做作。每时每刻都不要忘记养气的事,但也不要不按它的规律去加速成长。因为有时这种帮助反而坏事。为此,他举了一个揠苗助长的例子。他说,宋国有个担心他的禾苗长不快而把苗拔高的人,他拖着疲惫不堪的身子回到家中,对家中人说,今天简直累死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的儿子赶快跑去一看,禾苗早就干枯了。

【出典】:

孟子·公孙丑》上:“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例句】:

宋·吕本中《紫微杂说》:“学问功夫,全在浃洽涵养蕴蓄之久,左右采择,一旦冰释理顺,自然逢源矣,非如人强袭取之,揠苗助长,苦心极力,卒无所得也。”


连动 揠,拔。把苗拔得高些,帮助它成长。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语本《孟子·公孙丑上》:“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周作人《自己的园地·国粹与欧化》:“正如一颗小小的稻或麦的种子,里面原自含有长成一株稻、或麦的能力,所需要的只是自然的养护,倘加以宋人的~,便反不免要使他‘苗则槁矣’了。”※揠,不读作yǎn;长,不读作cháng。△贬义。多用于工作或学习方面。 →欲速不达 ↔因势利导瓜熟蒂落。也作“拔苗助长”。


【词语揠苗助长】  成语:揠苗助长汉语词典:揠苗助长

猜你喜欢

  • 燕赵姝

    同“燕赵人”。唐 于?《苦辛吟》:“我愿燕 赵姝,化为嫫母姿。一笑不值钱,自然家国肥。”【词语燕赵姝】   汉语大词典:燕赵姝

  • 不自量力

    比喻不能正确估计自己的力量,不识时务。公元前712年,息、郑两国发生争执,息侯悍然出兵伐郑,郑庄公在边境上与其开战,将息国军队打得大败而逃。当时有识见的人士,由此看出息国是一个快要灭亡的国家。他们认为

  •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品类:指万物。 仰观广大的宇宙,俯看繁盛的万物。 表示纵观万象,包罗一切。语出晋.王羲之《兰亭集序》:“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黎笙《庄严的滑稽——〈

  • 将信将疑

    半信半疑的意思。唐代李华《吊古战场文》:“其存其没,家莫闻知,人或有言,将信将疑。”见“半信半疑”。高阳《粉墨春秋》:“语气是将此比看成不足与争的小争,暗示保释不成问题,佘爱珍也只好~地不作答声。”【

  • 邵平田

    源见“东陵瓜”。借指退官隐居者的田园。唐孟浩然《送新安张少府归秦中》诗:“试登秦岭望秦川,遥忆青门春可怜。仲月送君从此去,瓜时须及邵平田。”【词语邵平田】   汉语大词典:邵平田

  • 夜绣行

    同“衣绣夜行”。清赵翼《朝衣》诗:“出游未共春衣典,起早翻如夜绣行。”

  • 太子笙

    源见“王乔控鹤”。王子乔为周灵王太子,故以“太子笙”形容超凡脱俗的生活情趣。唐陆龟蒙《江南秋怀寄华阳山人》诗:“丝曳灵妃瑟,金涵太子笙。”

  • 刮肠洗胃

    比喻痛改前非。荀伯玉(?-483年),字弄璋,广陵(今江苏扬州)人。初为萧道成冠军刑狱参军,日见亲信。及萧道成即位,拜辅国将军。萧颐为太子时,多行不法,荀伯玉常密启萧道成,及萧颐即位,受人诬告,被杀。

  • 先声后实

    《史记.淮阴侯列传》:“兵固有先声而后实者,此之谓也。”后因以“先声后实”谓声威在前,武力在后。《三国志.刘晔传》:“其威名足以先声后实,而服邻国也。”宋苏辙《龙川别志》卷下:“兵贵先声后实,今谅祚势

  • 石麟儿

    同“石麒麟”。清方文《除夕前二日柬胡彦远程穆倩》诗:“西子湖边金谷妾,琼花台畔石麟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