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明目张胆

明目张胆

明目:睁亮眼睛。张胆:放开胆子。原形容有胆识,敢做敢为。后来词义转变,形容公开地,毫无顾忌地做坏事。王敦(266-324年),字处仲,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王导从父兄,出身士族。西晋末年,助琅邪王司马睿移镇建康(今江苏南京市),任扬州刺史。西晋灭亡,和王导共拥护司马睿建东晋政权,升大将军,领荆州刺史,手握重兵,意欲挟制朝廷。晋元帝司马睿永昌元年(322年)王敦起兵攻入建康,入朝自为丞相。后退屯武昌,遥制朝廷。元帝死,明帝司马绍继位,趁其病危,于太宁二年(324年)下诏讨伐王敦。王敦再起兵攻建康,中途病死。当时王敦病危,派其兄王含领兵再度攻晋。朝廷派司徒王导等人讨伐王敦。王导给王含写信劝说他们归顺朝廷,信中说:“我们户虽小但受国厚恩,兄弟也都居显位,恩宠显赫。现在我睁大眼睛、放开胆子当上六军的统帅,宁愿为国尽忠而死,也不想苟且偷生啊。而你们功勋未就却成逆臣,辜负先人遗志,死时有何面目见祖先、先帝。”

【出典】:

晋书》卷98《王敦传》2564页:“导门户小大受国厚恩,兄弟显宠,可谓隆矣。导虽不武,情在宁国。今日之事,明目张胆为六军之首,宁忠臣而死,不无赖而生矣。”

【例句】: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85回:“大丈夫既与同心之友谈天下政事,若不明目张胆倾吐一番,又何取其能担当天下事,为识时务之俊杰哉?” 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31回:“后来以强凌弱,以众暴寡,明目张胆的把活人杀死。”


并列 张胆,放开胆量。原指有胆略,敢作为。《晋书·王敦传》:“今日之事,~,为六军之首,宁忠臣而死,不无赖而生。”后多用来形容公然放胆作恶,无所顾忌。华夏《颠倒》:“李清既然敢这么~地整他,也就根本没有把他的反抗放在眼里。”张洁《方舟》:“不怕吃多了撑死,有这么~进行敲诈勒索的吗?”△贬义。用于人的行为方面。→肆意横行 明火执仗 肆无忌惮目无法纪 ↔偷鸡摸狗 偷猫盗狗


【词语明目张胆】  成语:明目张胆汉语词典:明目张胆

猜你喜欢

  • 催租人到

    源见“满城风雨”。指败坏诗兴的俗事。清吴锡麒《步步娇.重九前二日味庄观察邀游石湖》曲:“长官如此情应少,只相约菰蒲句共敲,道不怕催租人到了。”

  •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见〔凡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其他 比喻对人的考察和评价不能只看表面。《醒世恒言》卷3:“银匠是小辈,眼孔极浅,见了许多银子,别是一番面目,想道:‘~。’”△多用于对人评价的方式。也作“凡人不可貌

  • 东山人

    源见“东山㈠”。指从军远征之人。汉王粲《从军》诗之二:“拊衿倚舟樯,眷眷思邺城。哀彼东山人,喟然感鹤鸣。”【词语东山人】   汉语大词典:东山人

  • 蠹众木折,隙大墙坏

    战国秦.商鞅《商君书.修权》:“谚曰:‘蠹(dù蛀虫)众木折,隙大墙坏。’故大臣争于私而不顾其民,则下离上。下离上者,国之隙也。秩官之吏隐下以渔百姓,此民之蠹也。故有隙蠹而不亡者,天下鲜矣。”商鞅以蛀

  • 置薤之言

    《后汉书.庞参传》:“拜参为汉阳太守。郡人任棠者,有奇节,隐居教授。参到,先候之。棠不与言,但以薤一大本,水一盂,置户屏前,自抱孙儿伏于户下。主簿白以为倨(不恭敬)。参思其微意,良久曰:‘棠是欲晓太守

  • 吊民伐罪

    《孟子.滕文公下》:“诛其君,吊其民,如时雨降,民大悦。”吊:安慰。抚慰受苦的百姓,讨伐有罪的统治者。亦作“伐罪吊民”、“伐罪吊人”。明.沈采《千金记.励兵》:“入境秋毫无犯,吊民伐罪,敌破纵横。”《

  • 豫且罾

    同“豫且网”。明张煌言《放歌》:“方壶圆峤兮,聊税驾以埋名;岂神龙鱼服兮,罹彼豫且之罾。”

  • 名下士

    参见:名下无虚士【词语名下士】   汉语大词典:名下士

  • 素鲤

    源见“鱼传尺素”。指书信。唐武元衡《祭李吉甫文》:“风传丽句,缄开素鲤。金石相投,铿然在耳。”【词语素鲤】   汉语大词典:素鲤

  • 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称誉他人约言不烦。鲁国执政大臣要翻修名叫长府的金库,孔子的学生闵子骞听说后,对孔子说,那所房子还能使用,何必一定要翻修呢!孔子说,这个学生平日不大开口,一开口一定中肯。【出典】:《论语·先进》:“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