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曾几何时

曾几何时

韩愈《东都遇春》诗:“尔来曾几时,白发忽满镜。”后以“曾几何时”谓时间过去没多久。清周亮工《书冯幼将画竹卷后》:“曾几何时,诸君子皆化为异物,而予与幼将亦皆颓然老矣。”


其他 时间没过去多久。语本唐·韩愈《东都遇春》:“尔来曾几时,白发忽满镜。”清·周亮工《书影·冯幼将画竹卷后》:“~,诸君子皆化为异物,而予与幼将亦皆颓然老矣。”△用于表示时间过得快或变化来得快。 →稍纵即逝 ↔天长日久


【旧义】 才多少时间呢?用于感叹时间过去还不太久,而现在某人或某事就已发生了某种变化(多是不太好的变化)。用于和过去相比较,以强调现在所发生的变化之快。

【新义】 近来多转指距离现在时间还不太长的过去,用于与现在作比较,以强调过去还没有发生变化时的某种情况。语义近似于“曾经”。

【例】 ① 曾几何时,一位蜚声中外的文化名人来到深圳,没有几个人去看望他。……而今,深圳人发出了“深圳要拥有大师级的文化名人……”的呼吁。(中华读书报1995.3.22)

② 曾几何时,一位代表外国国家队参加国际比赛的中国前国手被国人斥为“汉奸”,人们无法理解一个中国人怎么能够代表外国人来击败中国人。……10多年过去了,人们已变得宽容,尊重每个人的选择。(人民日报2008.8.5《为“海外兵团”喝彩》)

③ 曾几何时,博物馆、公园等公共文化旅游设施,因为一纸门票而挡住了许多人的脚步。如今,公园已敞开了大门,博物馆、纪念馆也免费对公众开放。(长江日报2008.10.6《改革开放30年·见证武汉》编者按)

④ 曾几何时,中国球迷沉浸在中国足球跨入职业化的喜悦当中,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职业足球虚假繁荣的泡沫慢慢消退,假球、黑哨乃至自上而下的贪污腐败渐渐浮出水面。(解放日报2010.10.6)

⑤ 曾几何时,晌午拥有收音机,我们痴迷于单田芳老师的那些古代英雄。(东方早报2011.5.4《超历史的历史人物》)

⑥ 曾几何时,一些文化遗产在面对城市的现代化进程中,选择了让步。然而,如今一些好消息的纷至沓来,让人们多少感到欣慰和希望。(解放日报2011.5.5《城市记忆需要深度关怀》)

⑦ 在许多与会学者看来,方言小说的价值更在文学以外,比如语言学价值,曾几何时,《海上花列传》成了当时想挤入上层社会的外乡人学习和研究吴方言的“语言教科书”。(文汇报2011.5.25《方言小说,迂腐的坚持还是必要的担当》)

⑧ 曾几何时,网络的零门槛与开放性,为许多文学青年开辟了任意书写的广阔天地。然而,随着商业力量的无序式介入,网络文学现已露出沦为码字游戏的隐忧。(中国青年报2011.5.26禾刀《为什么说网络文学99%是垃圾》)

⑨ 曾几何时,标语口号是让中国人神经紧绷的武器,而今却大多只能撩拨人的笑神经。(文史知识2011.6期 尹钛《就“号”这一口——国民革命中的口号政治与政治口号》)

⑩ 清末以来,随着西学东渐,现代科学与技术晖光掩映,光彩照人,使作为国粹的“风水”黯然失色,曾几何时,跌到了被人唾弃的封建迷信象征的地步。(陈江风《观念与中国文化传统》

【辨说】 “曾几何时”这个成语在《梁书·刘孝绰传》中作“曾未几何”(“臣资愚履直,不能杜渐防微,曾未几何,逢訧罹难。”),意思是感叹还没有过去多少时间,也作“曾几时”(唐·韩愈《东都遇春》:“尔来曾几时,白发忽满镜。”);至宋时始综合两者定型为“曾几何时”(宋·王安石《祭盛侍郎文》:“补官扬州,公得谢归,曾几何时,讣者来门。”),成为现在的固定格式。这个成语在古代还有不少变式,如“曾无几时”、“仅几何时”等,意思基本相同。

从旧义的传统用法看,是形容“过去”的某种情况在过了没有多少时间“之后”的“现在”就发生了变化,立足的基点是现在;而现在新义的用法却发生了时间的移位,倒过来形容才过了没有多少时间“之前”的“过去”,用来说明过去还没有变化时的某种情况,立足的基点是过去。之所以会发生这种位移现象,全是因为“曾几何时”一词在语义上的朦胧性和模糊性,只是说“过了不多的时间”,表示事物变化快速,但所指的是“之前”还是“之后”,却非常模糊。传统用法说的是“之后”,那么现在也未尝不可把它理解为“之前”。目前这种用法还有相当争议,虽然用例已经很多了,但许多人还是判之为误用。这种新用法最后能否被规范,能否为大家所接受,恐怕还需要一些时间。

有一首取名《曾几何时》的很流行的乡村歌曲,“曾几何时”在歌曲中反复出现,如“曾几何时我年轻过你亦如此”,“曾几何时你我山盟海誓怡然漫步”,“曾几何时而立之年觉老,如今回首,不过垫脚坚石”,“曾几何时我们设想你我白发之时”等,这些句子所强调的都是和现在相比的“过去”,就是现在流行的新用法,但歌曲最后一句“我们忆起曾几何时,曾几何时”的用法,却是一种误用,因为它没有涉及到一个时间段前后的变化。“曾几何时”的传统用法是表示现在的变化,新用法则是表示没有变化之前的过去,所以都有“如今”和“当时”之类表示对比的词语相对应,如果只是纯粹的回忆过去,那就是误用了。

【结构分析】 名词性偏正结构,语义结构为一三切分。


【词语曾几何时】  成语:曾几何时汉语词典:曾几何时

猜你喜欢

  • 道腴

    《文选.班固〈答宾戏〉》:“慎修所志,守尔天符,委命供己,味道之腴。”李善注:“项岱曰:‘腴,道之美者也。’……桓谭《答杨雄书》曰:‘子云勤味道腴者也。’”后以“道腴”指某种学说、主张的精髓。南朝 齐

  • 贤者避世,其次避地,其次避色,其次避言

    避世:指避开社会现实。避地:指离开某地方。避色:指避开某人的脸色。避言:指避开某些言论。 贤人逃避恶浊的社会而隐居,次一等的逃避到另一个地方去,再次一等的躲避别人难看的脸色,再次一等的回避别人难听的

  • 委罪

    推卸罪责,加于别人。《晋书.王裒( ㄆㄡˊ póu 掊)传》:“父仪为文帝司马,东关之役,帝问于众曰:‘近日之事,谁任其咎?’仪对曰:‘责在元帅。’帝怒曰:‘司马欲委罪于孤耶?’遂引出斩之。”仪:

  • 焚林而田,非不获兽,明年无兽

    田:即“畋”,打猎。 烧毁树林以猎取野兽,并不是得不到野兽,而是明年无野兽可猎。 比喻只顾眼前利益,却损坏了长远利益。语出《吕氏春秋.义赏》:“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韩非子.难一》:

  • 落孙山

    同“名落孙山”。清 和邦额《夜谭随录.苏仲芬》:“场事毕,仲芬文章佳甚,同人决其不出五魁。及揭晓,竟落孙山。”清李渔《怜香伴.僦居》:“只因仕重资格,不肯俯就功名,虽然落过九次孙山,却不曾挫得我一分锐

  • 若要不知,除非莫为

    表示只要作了坏事,终究会被人发觉。语出汉.枚乘《上书谏吴王》:“欲人勿闻,莫若勿言;欲人勿知,莫若勿为。”后多引作〔若要不知,除非莫为〕。《三国演义》五四回:“国太曰:‘若要不知,除非莫为。满城百姓,

  • 飞筒

    源见“诗筒”。指传递诗作的竹筒。清宋琬《秋夜有怀胡苍恒宪副作长歌寄之》诗:“去秋八月蒹葭时,飞筒寄我仇池诗。”

  • 乌焉成马

    《周礼.天官.缝人》“丧,缝棺饰焉”汉郑玄注:“故书焉为马,杜子春云‘当为焉’。”乌、焉、马三字字形相似。后因以“乌焉成马”指文字经传抄造成讹误。清刘献廷《广阳杂记》卷四:“予意黄鹤楼即黄鹄矶,后人讹

  • 醉卧古藤下

    宋释惠洪《冷斋夜话》:“秦少游在处州,梦中作长短句曰:‘山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行到小溪深处,有黄鹂千百。飞云当面化龙蛇,夭矫挂空碧。醉卧古藤阴下,杳不知南北。’……”据《冷斋夜话》中说:秦观梦中赋

  • 不羁

    不受约束。比喻豪放俊逸。《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今人主沈于谄谀之辞,牵于惟裳之制,使不羁之士与牛骥同皂。”司马贞索隐:“言骏足不可羁绊,以比逸才之人。”张守节正义:“不羁,言才识高远,不可羁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