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朝三暮四

朝三暮四

原意谓以诈术欺人,今谓反复无常。养猕猴的老翁给猕猴分发橡子。说,早上发三个,晚上发四个。猕猴们都很不满。老翁见状,改口道,那么早上发四个,晚上发三个,猕猴们一下子变得十分高兴。

【出典】:

庄子·齐物论》:“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

【例句】:

列子·黄帝》:“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损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匮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先诳之曰:‘与若芧,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而怒。俄而曰:‘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物之能鄙相笼,皆若此也。” 五代后晋·刘煦《旧唐书·皇甫镈传》:“直以性惟狡诈,言不诚实,朝三暮四,天下共知;惟能上惑圣聪,足见奸邪之极。”


并列 ①耍花招欺骗人。现多比喻反复无常、变化多端。语出《庄子·齐物论》:“狙公赋芧,曰:‘朝三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卢秀灿《桃花梦》:“你叔公向来痛恨~、偷鸡摸狗之类不讲道德的行为,我相信他是会同情支持你的,是会出面为你说话撑腰的。”②形容数目众多。 唐·崔仁《新罗国故两朝国师教谥朗空大师白月栖云之塔碑铭》:“来者如云,~。”△多用于说明不专一、变化无常方面。→朝秦暮楚 ↔一心一意。 也作“朝四暮三”、“暮四朝三”。


解释本指只变名目,不变实质来欺骗人。现多用以比喻变化多端或反复无常。

出处庄子·齐物论》:“狙(jū,猕猴)公赋(xù,橡实),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

庄子认为世界万物包括人的品性和感情,看起来千差万别,归根结底却又是齐一的,这就是“齐物”,并举了“朝三暮四”的例子来说明。这个例子说,养猴人给猴子分配橡果,说:“每位早上三颗晚上四颗。”所有的猴子都很气愤。养猴人又说:“既然这样,那么就早上四颗晚上三颗。”于是所有的猴子都非常高兴。这个例子中,名义和实际都没有变化,但猴子的喜怒却不同,这就是所谓的看似不同,实际齐一的“道”。

近义朝秦暮楚反复无常

反义墨守成规一成不变

例句

她这人总是朝三暮四,没有人喜欢她。


【词语朝三暮四】  成语:朝三暮四汉语词典:朝三暮四

猜你喜欢

  • 人琴并绝

    同“人琴俱亡”。唐温庭筠《为人上裴相公启》:“泉壤长辞,何缘取决;人琴并绝,不得申哀。”

  • 神龙见首

    清赵执信《谈龙录》:“昉思嫉时俗之无章也,曰:‘诗如龙然,首尾爪角鳞鬣,一不具,非龙也。’司寇哂之曰:‘诗如神龙,见其首不见其尾,或云中露一爪一鳞而已,安得全体?’”后因以“神龙见首”指诗文跌宕多姿。

  • 坐胡床

    源见“南楼”。指吟咏游乐。唐杜甫《树间》诗:“几回沾叶露,乘月坐胡床。”

  • 马革尸收

    同“马革裹尸”。清李渔《风筝误.请兵》:“拚一个马革尸收,还只怕乱军中狐死难丘首。”

  • 玄门

    源见“玄之又玄”。指道教。《魏书.礼志一》:“世宗优游在上,致意玄门,儒业文风,顾有未洽。”后蜀何光远《鉴戒录.耽释道》:“李德裕相公性好玄门,往往冠褐,修彭祖房中之术,求茅君点化之功。”【词语玄门】

  • 坐山观虎斗

    源见“卞庄子刺虎”。指不介入各方的争斗,俟机从中渔利。《红楼梦》六九回:“凤姐虽恨秋桐,且喜借他先可发脱二姐,用‘借刀杀人’之法,坐山观虎斗,等秋桐杀了尤二姐自己再杀秋桐。”其他 比喻旁观各方的争斗,

  • 经童作相,监婢为妃

    指为胥持国与金章宗李妃结纳干政事。胥持国代州繁峙(今山西繁峙)人,字秉钧,经童出身。金世宗完颜雍时,任博野县丞,授太子司仓,得识皇太孙完颜璟(金章宗)。金章宗即位,被任命为工部侍郎,迁尚书。金章宗明昌

  • 唾壶敲碎

    同“唾壶击缺”。元洪希文《酹江月.酒边》词:“烈士壮心犹在,唾壶敲碎,此恨何时足!”【词语唾壶敲碎】   汉语大词典:唾壶敲碎

  • 尸诸市

    《左传.襄公二十八年》:“求崔杼之尸,将戮之,不得。……于是得之。……(齐人)以其棺尸崔杼于市。国人犹知之,皆曰:‘崔子也。’”春秋时,齐大夫崔杼弑国君齐庄公,又杀直书其事的太史官,后自缢而死,人们找

  • 人无貌相,水无斗量

    见“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慈禧太后演义》3回:“~,西子向业浣纱,飞燕曾充婢役,我虽一贫家女,将来或得幸遇,也未可知。”【词语人无貌相,水无斗量】  成语:人无貌相,水无斗量汉语大词典:人无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