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本来面目

本来面目

原是佛家语,指人有心性、有本分。指要留得原来的心性和本分。 王安国(?-1757年),字春圃(Pǔ普),高邮(今江苏高邮县)人。清雍正二年(1724年)进士,授编修,升侍讲。提督肇高(今广东肇庆市、高要县)学政。乾隆十年(1745年),召为兵部尚书。乾隆二十年(1755年),升吏部尚书。还在王安国当初刚考中进士时,去拜见大学士朱轼,朱轼告戒王安国说:“读书人当官以后,要留得原来的心性和本分很难。”王安国一辈子都背诵这句话。后来作上大官,所用的衣服、食品、器具、用物等都不改变原来的俭朴习惯。

【出典】:

清史稿》卷304《王安国传》10499页:“安国初登第(考中进士叫“登科”),谒大学士朱轼,轼戒之曰:‘学人通籍(籍是二尺长的竹片,上写姓名、年龄、身份等挂在宫门外,以备出入时查对。“通籍”是记名于门籍,可以进出宫门。后来也称初作官为“通籍”,意是朝中已经有了名籍)后,惟留得本来面目为难。’安国诵其语终身。至显仕,衣食器用不改于旧。”

【例句】: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四》:“然或修持未到,一入轮回,便迷却本来面目。” 李汝珍《镜花缘》22回:“你既不懂文墨,为何假充我们儒家样子,却把自己本来面目失了。” 李汝珍《镜花缘》46回:“故枣怪面似黑枣,橘怪面似黄橘。任他变幻,何能脱却本来面目!”


偏正 指人人原有的心地本分。后用以指人或事物原来的样子。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第四讲:“但是现在的《三国演义》却已多经后人改易,不是~了。”△多用于性状方面。→原形毕露↔乔装打扮


【词语本来面目】  成语:本来面目汉语词典:本来面目

猜你喜欢

  • 尖头奴

    《北史.古弼传》:“太武(北魏太武帝拓拔珪)大阅将校于河西,弼留守,诏以肥马给骑人,弼命给弱者。太武大怒,曰:‘尖头奴,敢裁量朕也!’”古弼头尖,故太武帝斥他为尖头奴。时人因其头尖,又“弼”与“笔”谐

  • 山上有山

    《玉台新咏.〈古绝句〉之一》:“藁砧今何在,山上复有山。何当大刀头,破镜飞上天。”后因以“山上有山”隐指“出”字。唐孟迟《闺情》诗:“山上有山归不得,湘江暮雨鹧鸪飞。”【词语山上有山】  成语:山上有

  • 扁舟乘兴

    同“扁舟访剡”。明高启《题朱氏梅雪轩》诗:“雪晴花发须相记,我亦扁舟乘兴来。”【词语扁舟乘兴】  成语:扁舟乘兴汉语大词典:扁舟乘兴

  • 绳直而枉木斫

    比喻法令严明可以纠正邪曲。《韩非子.有度》:“故绳直而枉木斫,准夷而高科削,权衡悬而重益轻,斗石设而多益少。故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绳:木工用的墨线。枉木:曲木。准:定平的工具。夷:平。高科:即“高

  • 廊庙之具

    《三国志.蜀书.许靖等传赞》:“许靖夙有名誉,既以笃厚为称,又以人物为意,虽行事举动,未悉允当,蒋济以为‘大较廊庙器’也。”廊庙,朝廷。三国蜀人许靖,被蒋济赞誉为“大较廊庙器”。后遂用为咏治国安邦之才

  • 总角

    《诗.齐风.甫田》:“婉兮娈兮,总角丱兮。”孔颖达疏:“总角聚两髦,言总聚其髦以为两角也。”古时儿童束发为两结,向上分开,形状如羊角,故称。后因以“总角”为借指童年之典。晋 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

  • 思鹅炙

    源见“乞鹅炙”。形容英雄或贵人尚未发迹,生活困窘。唐李商隐《为盐州刺史奉举李孚判官状》:“京口刘生,方思鹅炙;洛阳 苏子,已弊貂裘。”

  • 槐根洞

    源见“南柯梦”。指南柯梦中的槐安国。清赵翼《可型舅兄老而善睡颇以为苦戏赠一首》:“只愁同床又各梦,不能随入槐根洞。”

  • 编柳

    同“编柳成简”。唐裴铏《传奇.封陟》:“编柳苦辛,燃粕幽暗。”【词语编柳】   汉语大词典:编柳

  • 太憨生

    唐.颜师古《隋遗录》:“炀帝幸江都,洛阳人献合蒂迎辇花,帝令御车女袁宝儿持之,号曰司花女。时召虞世南草《征辽指挥德音勅》于帝侧,宝儿注视久之,帝谓世南曰:‘昔传飞燕可掌上舞,朕常谓儒生饰于文字,岂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