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朱衣点头

朱衣点头

明.陈耀文《天中记》卷三十八引《侯鲭录》曰:“欧阳公(宋欧阳修)知贡举(主持贡院举试)日,每阅卷,座后常觉一朱衣人时复点头,然后其文入格(即凡是朱衣人点头的,都是合格的文章)。始疑侍吏,及回视之,一无所见。因语其事于同列,为之三叹。因有‘唯愿朱衣一点头’之句。”(按:今本赵令畤《侯鲭录》无此文)

又见《佩文韵府》卷五“朱衣”下引《侯鲭录》。

宋朝时候,欧阳修主持贡院科举考试。每逢阅卷时,总觉得背后有一个身穿红衣裳的人,不时地点头表示称赞文章作得好,而凡是被朱衣人点头的文卷,竟都能合意入选。开始,他疑惑是陪考的官吏在旁边左右,回头一看却一个人也没有。

后因称主考官为“朱衣使者”,以“朱衣点头”、“朱衣点额”用为科举中选的典故。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十八:“年年科举,岁岁观场,不能得朱衣点额,黄榜标名。”这里反用“朱衣点头”的典故。说明鲜于同秀才所谓“才高数奇”,“志大命薄”。这是作者唯心主义宿命论思想的表露。又《古今小说》卷十一:“旧年曾作登科客,今日还期暗点头。”


主谓 科举中选。语本明·陈耀文《天中记》卷38引宋·赵令畤《侯鲭录》:“欧阳修知贡举日,每遇考试卷,坐后尝觉一朱衣人时复点头,然后其文入格……始疑侍吏,及回顾之,一无所见。因语其事于同列,为之三叹。尝有句云‘唯愿朱衣一点头’。”明·徐渭《女状元》2出:“文章自古无凭据,惟愿朱衣暗点头。”△褒义。用于科举方面。也作“朱衣点额”。


【词语朱衣点头】  成语:朱衣点头汉语词典:朱衣点头

猜你喜欢

  • 随车夏雨

    同“随车甘雨”。清钱谦益《陕西道监察御史蒋允仪父弘宪原任户部贵州清吏司署员外郎事主事加赠奉直大夫制》:“赈凶灾则随车夏雨,诚感人穷。”见“随车致雨”。清·钱谦益《陕西道监察御史蒋允仪父弘宪加赠奉直大夫

  • 升孔堂

    源见“升堂入室”。喻学问、技艺、道德等进入高深的境界。《晋书.石崇传》:“〔崇〕尝与王敦入太学,见颜回原宪之象,顾而叹曰:‘若与之同升孔堂,去人何必有间。’”

  • 子敬囷

    源见“指囷”。喻指富裕的资粮。清唐孙华《分所食米饷遗亲族》诗:“常念子桑饿,苦无子敬囷。”

  • 歌尽桃花扇底风

    见〔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 嫦娥奔月

    《淮南子.览冥训》:“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高诱注:“姮娥,羿妻。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未及服之,姮娥盗食之,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也。”姮娥,因避汉文帝刘恒讳,改为“嫦娥”。后遂以“

  • 聋丞

    西汉颍川太守黄霸在政务上推行道德教化,对下属官吏关怀备至。下属有一位姓许的县丞(县衙内的佐官),年老耳聋,督邮(郡太守重要的佐官)向黄霸建议免去许丞的职务。黄霸说:“许丞是一位清廉正直的官吏,虽然年岁

  • 豳土人迁

    《史记.周本纪》:“古公亶父复修后稷、公刘之业,积德行义,国人皆戴之。薰育戎狄攻之,欲得财物,予之。已复攻,欲得地与民。民皆怒,欲战。古公……乃与私属遂去豳,度漆、沮,逾梁山,止于岐下。豳人举国扶老携

  • 体无完肤

    原作“体无完皮”。全身没有一块完好的皮肤。有时亦比喻文章、论点被驳斥的一无是处。师纂,三国魏将。公元263年,从邓艾偷渡阴平袭蜀,行无人之地七百里,出天险剑阁,列阵绵竹,斩守将诸葛瞻及尚书张尊,至成都

  • 焚书

    源见“焚书坑儒”。指秦始皇焚烧诗书事。明沈德符《野获编补遗.经传佚书》:“先秦徐福入海时,必携古经传同往,此时焚书事未起。”【词语焚书】   汉语大词典:焚书

  • 流水落花

    形容残春景象。南唐 李煜《浪淘沙》词:“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儿女英雄传》第十八回:“那顾肯堂重新和了弦弹起来,弹得一时金戈铁马破空而来,一时流水落花悠然而去。”见“落花流水”。南唐·李煜《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