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束之高阁

束之高阁

束:捆、扎。捆起来放到高高的阁楼中去。比喻弃置不用或搁下不用。庾翼(305-345年),字稚恭,颍川鄢陵(今河南鄢陵西北)人,庾亮之弟,初为陶侃府参军,迁南郡太守。庾亮死后,代镇武昌,任荆州刺史。晋康帝时庾翼欲率众北伐后赵石虎,上书朝廷,朝议不允,便自行征发兵丁、车马,移屯襄阳,未果病终。庾翼少时就有经纶大略,风仪秀伟,当时杜乂、殷浩并以才名著称于世,庾翼却很看不起杜乂、殷浩,常对人说:“这种人应该捆起来扔到高高的阁楼里去,等到天下太平了,然后再考虑怎么任用他们。”

【出典】:

晋书》卷73《庾翼传》1931页:“京兆杜乂、陈郡殷浩并才名冠世,而翼弗之重也,每语人曰:‘此辈宜束之高阁,俟天下太平,然后议其任耳。’”

【例句】:

清·朱彝尊《跋〈大戴礼记〉》:“自小戴之书单行,而《大戴记》遂束之高阁。” 梁启超《变法通议·议科举》:“然则出洋学生中之未尝无才,昭昭然矣。顾乃束之高阁,听其自穷自达,不一过问。”


述补 阁,小楼。把东西捆起来放在小阁楼上,表示不用或不管它。语出《晋书·庾翼传》:“每语人曰:‘此辈宜束之高阁,俟天下太平,然后议其任耳!’”毛泽东《实践论》:“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并不实行,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多用于比喻不用或不管。→庋之高阁 置之不理。也作“庋之高阁”、“束之高屋”、“束置高阁”、“束在高阁”、“置之高阁”、“置诸高阁”。


解释把东西捆起来放在高高的阁楼上面。比喻弃置不用。

出处晋书·庾翼传》:“京兆杜、陈郡殷浩,并才名冠世,而翼弗之重也;每语人曰:‘此辈宜束之高阁,俟天下太平,然后议其任耳。’”

庾翼,字稚恭,东晋著名大臣。庾翼仪态秀伟,年轻时便胸怀经国济世的大略。当时京兆人杜乂、陈郡人殷浩同以才华闻名天下,但庾翼并不重视他们,常对别人说:“这类人应当暂时弃置不用,等到天下太平时,再谈论他们的任职吧。”

庾翼担任太守后,安抚百姓,颇得民心。后来又镇守重镇武昌,由于他年纪很轻,又身居高位担当重任,大家都很关注他,认为他有可能不称职。但庾翼勤劳谦恭,毫不懈怠,军政严明,谋略深远。几年之中,就把自己的辖区治理得井井有条,大家一致称赞他的才能。庾翼忠心国家,以收复北方为己任,但在四十一岁时不幸病死。

近义置之不理

例句

那些过时的书籍,早就被我束之高阁了。


【词语束之高阁】  成语:束之高阁汉语词典:束之高阁

猜你喜欢

  • 六尺之孤

    《论语.泰伯》:“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舆?君子人也!’”曾子认为君子之人是重节操的,故可以托以匡扶幼主的重任,可以寄以代摄政务的大权,临到生死的紧要关头而

  • 王贡喜

    源见“弹冠相庆”。比喻互相带挈,为得到了出仕的机会而高兴。宋沈瀛《减字木兰花.荣辱》词:“贪荣肯止,结授弹冠王 贡喜。”

  • 一夫当关,万夫莫摧

    同“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张天翼《儿女们》:“天门口是个要隘,非造门栅不可。一夫当关,万夫莫摧。”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张天翼《儿女们》:“天门口是个要隘,非造门栅不可。~。”【词语一夫当关,万夫

  • 致师

    挑战。《周礼.夏官.环人》:“环人掌致师。”郑玄注:“致师者,致其必战之志,古者将战,先使勇力之士犯敌焉。”《左传.宣公十二年》:“楚许伯御乐伯,摄叔为右,以致晋师。”杜预注:“单车挑战。”御:任为主

  • 为富不仁,为仁不富

    《孟子.滕文公上》:“阳货曰:‘为富不仁,为仁不富矣。’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此语意谓要想富国,便不能行仁政;要想行仁政,就不能富国。后世常以之指依仗剥削致富的人

  • 智者虑于未萌

    见〔愚者闇于成事,智者见于未萌〕。

  • 雪窗萤案

    同“雪案萤窗”。清蒋士铨《金缕曲.题王介子先生尺牍卷子后》词之二:“或徙倚雪窗萤案,旧学商量知己少,对前贤、敢效偏师战。”

  • 春色寄迟

    源见“陆凯传情”。谓梅开时晚。宋叶梦得《鹧鸪天.十二月二十二日与许幹誉赏梅》词:“人醉后,雪消时。江南春色寄来迟。”

  • 千亿梅花

    宋.陆游《梅花绝句》:“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陆游以梅花的高标傲骨自许,故自咏身愿化作“千亿梅花”。后人因以“千亿梅花”为放翁精魂所化,故用为咏放翁花魄诗魂的典故。清.吴锡麟《读陆放翁集》

  • 属耳

    同“属垣有耳”。《资治通鉴.后唐明宗天成元年》:“宰相又于便殿论之,后属耳于屏风后。”【词语属耳】   汉语大词典:属耳